本书收入芦苇和王天兵的四次谈话,将芦苇的成长经历与电影编剧技巧的讲解融为一体,既有普适的编剧法则又有实战教训,还有对电影经典的案例分析,除了深入探讨类型与艺术关系之外,还有芦苇对自己职业生涯重要作品的技巧分析,包括《秦颂》《霸王别姬》《活着》《李自成》《等待》《杜月笙》《白鹿原》《图雅的婚事》等。谈话内容实在具体,又有可操作性,可以当成一部编剧教程。作为创作示范,书中还附有芦苇从未发表的电影剧本《赤壁》全文。 一个生于二十世纪五十年代的普通中国人,既没有世家出身,也没有专业学历,他是怎样成长为一个*的电影编剧的?通读后,读者会得到答案,而且会发现创作可教、创作可学,也许还会跃跃欲试,有信心完成一部电影剧本。
哪怕是*劣质*等的电影,只要把自己的欲望在其中燃烧殆尽就好。 日本鬼才导演园子温一直以叛逆、打破常规的姿态备受国际影坛关注。其早年以《男之花道》摘取日本影坛登龙门的PFF大奖,之后连续拍摄了《自行车叹息》《纪子的餐桌》等个性作品。名作《爱的曝光》《冰冷热带鱼》《恋之罪》《庸才》入选欧洲三大国际电影节。作品直击人性,毫不留情地揭露了当代社会与人性的阴暗面,让园子温成为日本电影界不可忽视的个性导演,影迷沉浸在其作者性极强的越界影像中难以自拔。 从业三十年的园子温导演首次以坦诚而热烈的笔触分享了自己向着电影助跑的青春、重要作品拍摄的台前幕后,一阐自己独特电影观之生发,并对当下日本电影的现状、未来进行了犀利点评与深刻思考。
本书收录了西方电影和媒介研究学者关于后电影(post-cinema)的十五篇代表性论文,作者包括托马斯 埃尔塞瑟、西格弗里德 齐林斯基、弗朗西斯科 卡塞蒂、帕特里夏 皮斯特斯、史蒂文 沙维罗等。 后电影 可被理解为对21世纪电影新形态、新发展、新问题进行理论化的一种命名,它聚焦于21世纪的媒体如何帮助塑造和反映新的情感形式。后电影理论的建构者人数众多,且表达出几乎完全相同的问题意识,即数字时代对电影制作和电影研究的影响。
这是一本能够一览电影行业全貌、具有行业科普意义的图书。 本书从电影行业中的职务身份入手,对制作、投融资、营销、发行、放映、数据、商务、法务等环节进行有效的系统梳理,通过概念解释、案例解读、疑问解答等更加细化的方式,完整呈现电影行业全貌,建立起关于电影行业的知识图谱,剖析电影行业的现状,探索电影行业未来发展前景。
本书由十四篇访谈组成,是 中国新媒体艺术教育20年 项目同名图书的卷,旨在对中国新媒体艺术教育近二十年的发展线索进行一次回顾性的记录与梳理;以艺术教育工作者个体为中心,注重个人艺术创作与学院教育、教学之间的关系;围绕学院新媒体艺术教育展开,包括学院内外的相关艺术教育实践;涉及实验艺术和跨媒体艺术两个主要二级学科,同时对相关学科概念进行辨析;以口述历史和田野调查的方法推进,以访谈录、纪录片和调研报告的形式呈现;强调独立的学术研究立场,试图为中国未来新媒体艺术教育提供一种参考。
在《安德烈 塔可夫斯基:电影的元素》中,罗伯特 伯德详述了塔可夫斯基的主要电影作品 《伊万的童年》《安德烈 鲁布廖夫》《索拉里斯》《镜子》《潜行者》《乡愁》和《牺牲》,指出塔可夫斯基的电影是基于对土、火、水、气四种基本元素的检视或颂扬,电影的元素与孕育着可能性的时间的统一感是分不开的,而电影强化了人类体验中的这种统一感。在塔可夫斯基的电影中,是电影的元素使自然的元素得以存在。伯德诗性的语言与深刻的哲思就像缓缓诉说的画外音,为读者开启了一次别样的观影之旅,更为塔可夫斯基电影创作的美学原则提供了一次全新的研究。
《电影符号学教程》从电影符号学的学科建构、电影文本的符号学研究、电影符号学研究空间的拓展诸层面入手,对作为电影文本之符号的影像、声音、话语与文字及伴随文本一一进行了剖析,同时,又对电影叙述的主体、结构和电影符号的观众接受与社会生产做出了细致的讲解。 该书选用大量的电影实例,避免了纯理论讨论可能带来的枯燥和乏味,且具备强烈的问题意识,有助于提高读者的学习兴趣,引发读者深入思考。 全书分成 12 讲,从什么是电影符号学讲起,从各种概念层层深入,一直到 第十二讲,基于德勒兹电影理论和当前电影文化的发展趋势探讨电影符号学的拓展空间。
OCAT研究中心年度讲座 是一个致力促进当代艺术史研究的开放性项目,2015年的年度讲座的题目为 影像、历史、诗歌:关于爱森斯坦的三场视觉艺术讲座 。迪迪-于贝尔曼围绕著名导演爱森斯坦的电影《战舰波将金号》展开,讲解影像的视觉结构如何创造出连贯的历史图景,又如何通过诗歌式的建构表现出来。 首讲从影片的纪实和抒情双重特质切入,追溯爱森斯坦的理论源头;第二讲关注影片的主要形式技巧, 蒙太奇 与特写;第三讲分析爱森斯坦电影的诗性结构及其营造出的史诗 氛围 。 讲座详细分析电影中的哀悼场景,以及由这种悲怆的塑造而为影片带来的心理意义上超乎寻常的强度,重新阐释在当下或被理论界摒弃、或被商业简单消费的 悲怆 和 感性 的意义,引导出对影像和时间之间多重关系的思考。
近年来,国际电影学界出现了重申伦理学的研究趋势,相关成果不断出版。本书就是其中*早的一项重要研究。在后结构主义思想影响下,本书呈现了电影研究的两个基本维度: 其一,电影学术研究日渐被伦理问题抢先占据,电影人已经通过各种方式回应了挑战 充分地表现同一性、差异性以及自我与他者的关系。 其二,随着电影实践的发展,观看行为本身也被含蓄地设定在各种理论线索中。 同时,本书又是由两位学者共同创作的。在各个章节中,读者可能会看到截然不同的观点。关于他者性和责任的伦理深刻地影响了萨克斯顿的理论思考,而唐宁却常常在深受精神分析和酷儿理论影响的激进哲学的反社会的和自我导向的能量中探索伦理问题。因此,本书不仅对伦理思想与电影的关系提供介绍和反思,而且呈现明显相反的观点之间的一系列冲突,拒绝抹平在处理
典藏版内容简介 朝发夕至,路上十年 孙玉胜是《东方时空》的创办者,本书回忆了《东方时空》《焦点访谈》《新闻调查》《实话实说》等栏目背后的故事与细节,以及重大事件、大型节目报道的背景、过程,也有作者对电视新闻理念的思考与体悟。本书结尾处,作者预言了 直播未来 ,如今 直播 已成为我们生活的常态。 《十年》既是一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专业书籍,也是一部励志的创业史读物。 孙玉胜和他的央视同行们用近乎痴迷的对新闻理想的追求,告诉后来的人们,既仰望星空又俯身倾听,在百年变局的宏大背景下继续讲好老百姓自己的故事,依然是新闻人zui可宝贵的品质。 《十年》已是国内大学新闻与传播专业的课外书,也适合媒体从业者及相关专业学子阅读。 人民文学出版社新版《十年》,新增20多幅台前与幕后的照片,订正一些符合时
本书共有六个章节,按照德勒兹从空间 时间 电影叙事三个方向的路径来评析小津的电影哲学意义。第一章主要是对德勒兹影像理论的综述。第二章将小津电影的风格形成大致分为三个阶段,模仿期、形成期和最后的特定风格期。第三章主要是德勒兹评述小津的电影空间。第四章是从时间的角度评述小津电影,以及探讨时间与运动的关系。第六章是对关于德勒兹对小津电影批评的评价。本书以德勒兹的电影哲学作为理论基础来论述小津安二郎的电影,探讨了小津电影中具备的现代电影所具有的哲学意义。
本书的理论基础是皮尔士的符号学及其实用主义理论,Ehrat 提出了一种崭新的方式探讨在三个主要领域中的电影意义:叙述表达,电影世界的侵占,以及电影的视角。本书作者力争采用一种综合全面的理论,与众多片面的 持中性 立场的观点不同,后者只是在某些不加批判地从心理学借用过来的 常识性 分析中派上用场。Ehrat还进一步说明如何用符号学,从认知的角度而非心理学的角度分析时间的本质,并对具体的电影符号过程提出一种全新的理解,这种符号过程关系到客体的存在或非存在性。Johannes Ehrat在这部书中首次富有成果性地运用皮尔士的符号学理论来探讨电影意义。
本书是一位戛纳 老兵 电影节旅程的浓缩。 雅各布先生曾担任戛纳电影节艺术总监、主席四十余年,成就了戛纳如今的规模和影响力。在他笔下,电影节幕后的种种趣闻轶事娓娓道来,电影史上众多导演、明星、制作人在戛纳的众生相一一呈现,还有数不尽的优秀作品或在戛纳大放异彩,或与其失之交臂。通过本书的描绘,尘封历史的那些人物、事件和作品,又一次鲜活生动起来。 本书是戛纳电影节前艺术总监、主席雅各布的回忆录,全书以词条形式编成,收录了作者担任戛纳电影节艺术总监、主席期间遇到的各种人物、事件、场景、作品等,其中包含大量电影史的重要历史事件,提及大量优秀电影作品与戛纳的奇特关系,以及著名导演、明星在戛纳的奇闻轶事。对于一般读者以及电影爱好者了解戛纳电影节,了解电影史,本书都是不可错过的。
《光幻中的论语 十七年电影的导演逻辑》是徐皓峰的电影评论集。主要将新中国国建国后十七年的红色电影展开解读和评说。我们所熟悉的电影作品,诸如《革命家庭》《烈火中永生》《小兵张嘎》《永不消逝的电波》《早春二月》等等,电影中呈现的社会样貌、民间秩序、生活伦理进行文化及美学意义上的认知和阐释,这将是一个全新的角度。
《救猫咪2:经典电影剧本解析》是剧本导师布莱克 斯奈德"救猫咪"系列第二册。本书延续了*册高效实用、诙谐幽默的写作风格,通过回顾影史上的各类经典电影,透彻细致地介绍了成功电影所的类型和结构要素。全书将主流商业电影分为10种类型,并列举了50部代表性的影片,其中有《拯救大兵瑞恩》《异形》这样的名作,也有《少棒闯天下》《黑神驹》等影史遗珠。作者娴熟地分析了这些影片的结构和故事节奏,阐明其共性和独创性,帮助编剧为自己的故事找到类型边界,并做出突破和创新。对于新手编剧来说,这是一堂快速汲取前人经验的特训课;而对于影迷来说,这又是一份丰盛有趣的电影清单,为你的电影之旅增添色彩。
一次始于终结的邂逅 一份引而不发的情爱 一封自我剖白的信件 一桩逆伦弑父的罪行 一场动机未明的枪杀 一段生死飘摇的航程 这是安东尼奥尼的故事速写,也是他酝酿中的电影素材。 种种情感残简和灵感片段,构筑出一位大师的超然世界。
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UCLA)电影学院的影视写作专业在全美国排名No.1,而《剧本(精)》作者理查德·沃尔特是这个专业的主席。他讲授的影视写作课被《纽约时报》《华尔街日报》《洛杉矶时报》一致评价为富有传奇色彩,不仅桃李天下,还有学生接二连三地获得了奥斯卡、金球奖等奖项。《剧本》作为这门课程的内容大纲,涵盖了标准的剧本格式、剧本修改方法、真实的业界环境,三十多年来被全世界一百多所大学当作教科书使用。通俗易懂,手把手教你写出一部专业的影视剧本。
通过深入的思考和详实的案例,马科斯 马特乌-梅斯特在其系列著作《动画大师课:场景绘图技巧》中为我们详解了他常用的四种绘画工具 圆珠笔、铅笔、数字画法和灰度画法 ,按照四个章节在本书中呈现出来。书中概述了每种方法的优点与门槛,以及使用数字技术完善工作,取得更好画面效果的技巧。除了技术方面的重要课程外,本书还涵盖了从角色头发的反光处理到通过雨丝增加场景的戏剧化表现等更多详细内容。马科斯 马特乌-梅斯特用他令人敬佩的艺术创作教育和激励着处于各创作阶段的艺术家,启发他们用一支圆珠笔、铅笔或平板电脑讲述令人难以置信的故事。
动画人物透视是一门通常在艺术研究中受重视的学科,掌握正确的人物透视知识是在动画创作中构建叙事画面必不可少的,可以让人感受到具有真实感的动画场景。本书作者是有着30年经验的资深动画师、图像小说艺术家、插画师,为梦工厂、迪士尼、索尼动画制作的资深动画师。本书从理论到实践操作层层深入,系统讲解了人物透视的方法和技巧,介绍了人物透视的基础训练方法、流程、构图法则和绘制技法。本书中的插图丰富,并包含大量的说明性实例及文字,是一个很好的资源展示图库,可为传统或数字动画师提供灵感,是重要的参考工具。 本书以精湛的插画作为案例,适合动画、电影行业及相关专业设计初学者的学习,包括动画镜头的透视技法和视觉叙事技巧。书中精选大量对人物透视步步拆解的实用方法,可以让读者快速学习到如何创作人物动势,推
本书是由上海大学电影学院影视艺术系主任曲春景教授主编的 中国电影批评思潮史 丛书的第一卷,内容主要论述19世纪末随着电影的发明及传入中国以来到30年代初,伴随着近代中国电影事业的发展而发展的电影批评思潮。 19世纪后半叶的中国内忧外患,文化事业,包括文学、电影等领域,通常的主题都离不开反帝反侵略的民族解放和反古反封建的思想革新主题。近代中国的电影事业发展以及电影批评、文化评论的伴生发展都紧密围绕着这一时代大背景而展开。随着西学东渐、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五四运动等一系列具有标志性的历史事件的发生,作者在文中对1890年代以来的近代中国电影批评思潮作了细致而缜密的梳理,既有民间组织、学生社团等发起的相关影社、杂志等对电影批评的影响,也有官方对电影的审查管控等路径的叙述,有对电影这一发轫于欧洲
大卫 汤姆森是我们这个时代伟大的电影评论家,也是值得信赖的电影史学家。 迈克尔 翁达杰(《英国病人》作者) 电影史学家大卫 汤姆森在代表作《造就电影的时刻》里,从1887年埃德沃德 迈布里奇早期先锋性的照片开始,选取百年电影史中包括《乱世佳人》《卡萨布兰卡》《M就是凶手》《长眠不醒》《第三个人》《公民凯恩》《火车怪客》《东京物语》《日落大道》《西北偏北》《放大》《教父》《唐人街》《出租车司机》《闪灵》《蓝丝绒》《暴力史》《声名狼藉》等70多部电影,引领读者进入一场视觉的饕餮之旅:既让我们一次性领略了影史上重要作品的魅力,又能从他对大量的影像细节的解读中体会常常被我们忽视的动人瞬间。他以独特的角度和作家精准恰当的表达,揭示了一个时刻是如何成就一部电影,从而告诉我们电影的本质,以及镜头内外
我们如何理解电影史? 作为一部可读性强的入门教材,《世界电影史(第二版)》不仅论及多年来重要的影片、导演及电影机构,而且也考察了电影的生产、发行、放映、技术和接受。 这部教材按历史顺序分为四个部分,以技术的变化为时间轴:第一部分考察1895-1927年的无声片时代;第二部分从声音的出现开始,从1928年到1950年;第三部分从1951年到1977年,探讨电视出现和发展后的电影;第四部分是从1978年至今,集中讨论家庭录像机的出现和数字化转型的影响。 方便教学的主要特征: 每部分都设有时间表,有助于学生把电影放在一个更宽广的历史语境中。 个案研究包括具体的电影历史的细密分析,并特别强调电影接受研究。 超过500幅的海量配图,并附图片说明。 栏外注释使背景知识更加清晰。 词汇表使读者对术语的理解更清晰。 《世界电影史(第二版)》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