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兰 巴迪欧是法国当代著名哲学家、当代世界与齐泽克和阿甘本等人齐名的左翼学者。本书是阿兰 巴迪欧关于戏剧的评论集,是以片段化的写作形式构建的戏剧思想絮语,是一部吸收当代戏剧哲思的 狂想曲 。作者从哲学的角度,将戏剧艺术放置于20世纪世界范围内风起云涌的社会运动背景下,探讨了现当代戏剧在多方面的转变及其思想根源。 在本书中,作者批判浅显的、娱乐性的 小写的戏剧 的泛滥,而为一种通达所有人的 大写的戏剧 辩护。他所倡导的 大写的戏剧 ,即一种厌恶无知与惰性、渴求智性与真理的戏剧,它致力于对抗思想层面的怠惰,为错综复杂的生活中的每个人指引方向。
从十九世纪八十年代《碣石调`幽兰》回归中土到二十世纪末的两个甲子之间,中国的古琴艺术在时代大潮中,也面临着千年未有之大变局。这也是与当代古琴界血脉相连、为所有琴人所熟悉的历史阶段。本书讲述的就是这一百二十年间琴坛的轶闻趣事,涉及琴人一百五十余位,不仅包含了近二百多篇掌故,还选配了近八十张图片,其中不乏首次正式面世的珍品。通过这些文字和图像,既重温历史,也开阔眼界和心灵。书中多是有趣的故事,并不涉及专门的学问,但又与专门的学问多少有点关系。对读者而言,可以看故事,可以尝趣味,懂琴的,不懂琴的,都可以看。
本书是戏剧理论的经典作品。本书对戏剧理论家赫伯特·布劳和约瑟夫·罗奇提出的将戏剧作为记忆机制的“幽灵”的理论的发展,作者马文·卡尔森认为,戏剧作为一种文化活动,与记忆、重述密切相关。纵观整个戏剧史,舞台创作中的几乎每一个元素都被循环使用。任何一个经常去剧院的人都有“这是一场熟悉的演出”的体验,这种体验会让人联想到之前接触到的艺术作品。这种戏剧作为记忆机制的现象,在马文·卡尔森看来就是“幽灵出没的”(haunted,ghosted)。马文·卡尔森认为戏剧从从古至今在本质上都是“幽灵出没的”,戏剧作为一种文化活动与记忆、重述密切相关。戏剧作为不断发展的社会习俗总是在相同的情景、相同的空间中与相同的身体(舞台和观众席位)、相同的物质材料一起形成幽灵效果。本书分为“幽灵出没的文本”“幽灵出没的肢体”“幽灵
南音,作为闽台两地共有的传统文化,它是传承两岸人民血脉相连、文化滋养与历史融合的具体载体,是福建与台湾共同保护留存的传统文化瑰宝,也是中国不可多得的保存了上千年的音乐珍品。本著作立足于闽台两岸,从历史学、社会学的角度比较近代以来,在不同政治体制、不同社会环境下,闽台两岸南音与南音戏的关系变化。从多角度、多方面立体的视域比较和总结研究南音与南音戏的种种关系,为二者在当代更好传承、保护和发展提供对策。从音乐学的角度梳理南音与南音戏的内在关系,主要从管门、滚门、曲牌、门头大韵、撩拍、乐队编制、润腔法、曲调发展手法、曲词文本等方面来比较研究。从 非遗 保护发展的角度来考察两岸南音与南音戏的艺术创作发展新动态。
该书以福建省仅存不多的,入选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带有元明时间弋阳腔遗存的古剧种的大腔戏作为阐述对象。它按丛书的统一格式进行建构,包括:概述、唱腔、器乐、人物简介四大部分,因为大腔戏系一古老的小剧种,除唱腔外,较别的剧种多了一个部分 剧本选录 和 附录 。 概述 部分主要介绍此音乐形式的大体情况,可使读者对其有一个整体的面貌了解; 唱腔 主要精选了各种剧目的精彩唱段,以展示各类唱法与腔调; 器乐 则包含唢呐曲牌和锣鼓谱; 人物简介 主要介绍了大腔戏各个时期主要的代表人物; 剧本选录 则精选了永安市青水乡丰田村大腔戏班展演的《白兔记》全本唱腔; 附录 部分则精选了七篇大腔戏的研究文章,适合相关人员阅读了解。许多资料都是编著者通过田野调查、搜集所得,对研究福建地方音乐特别是弥足珍贵。本书收
本书是雅克 勒考克40年戏剧生涯中生命哲学与教学方法的集结。勒考克从体育运动的韵律与节奏中捕捉到了戏剧表演中肢体的表现方法,这套训练体系以即兴练习为开端,*终引导学生进行自己的创作,影响了众多当代戏剧与其他艺术的实验与探索。 勒考克在书中回忆了如何走上戏剧之路,讲述了教学时的观察和思考,从而提炼出了他的核心观点: 人类共通的诗意本质 ,即演员通过普遍的人性将抽象之物形象化,再转化于动作之中,以提升表演的层次。从中性面具到表情面具,从意大利即兴喜剧到小丑,勒考克与我们分享了关于身体的智慧,为戏剧表演带来新生。
这是一本专为3岁至8岁儿童设计的实用戏剧游戏手册,包含40节课程计划,200多个独立的戏剧游戏,教学提示清晰简单,易于操作。本书内容是基于国际先进戏剧教育经验研发而成的一套完整的戏剧课程,涉及团队协作、声乐练习、角色扮演,以及服饰装扮、木偶制作和故事表演等一系列丰富的活动,为孩子们提供了一种充满活力、创新和参与感的戏剧体验,有针对性地培养儿童早期的各项技能与综合素质,帮助孩子在探索与研究中形成创造性思维,并建立自信心。书末还附有课程模板,为从事儿童早期教育的工作者提供了十分有价值的参考。
《剧作法》无论从哪方面来说都是一本新问世之作。其中没有哪一个比较大的片断曾经发表过,尽管书中偶然在这儿或那儿曾经插进了——但愿插得还不算生硬--某些我往年发表过的文章中的零星段落和辞句。在举例时,我力求尽可能选用已出版的剧本,以便学者可以自行查阅和对照我提出的论点。我所以在那么许多例子中都引用莎士比亚和易卜生,原因之一就在于他们是一般人最容易接触到的剧作家。 如果读者觉得我有点过分滥用了注解,我有两点理由作为辩解:第一点是由于本书有一半以上的章节都写成于船上或者其他手头几乎完全无书可查的地方,因此有许多问题都有待于事后查考和订正;第二点是由于有几位友人--包括剧作家等等,曾经非常好意地校读了我的原稿,并提出了许多宝贵意见的缘故。
本丛书为国家出版基金项目,包含《锁麟囊》《穆桂英挂帅》《龙凤呈祥》《赵氏孤儿》。他们以介绍梅兰芳、程砚秋、荀慧生、马连良、裘盛戎、赵燕侠等京剧表演艺术家代表名剧为主线,全面展现诸京剧大师的人生经历、该剧剧本的编写及修改过程、剧本结构、人物形象、表演艺术、服饰道具、演出盛况,并深入分析剧目的唱腔艺术、思想文化、精神内涵及其在艺术形成过程中的代表性作用等。本丛书还配有大量精美的演出剧照。比如,舞台摄影的照片,采用多机位、多角度的拍摄方式,记录与还原京剧舞台演出实况,用丰富的摄影语言展现京剧的优雅与美丽。而影棚摄影的照片,包括了每一剧目的主演、当红京剧名角,既展现京剧服饰之华美、化妆之精细、演员表演技艺之纯熟,也体现出摄影中光影的语言。
《琼剧的历史现状与未来》包括四部分:溯源篇、本体篇、现状篇和展望篇。 《琼剧的历史现状与未来》共收入琼剧论文26篇。 “溯源篇”包括5篇论文,以探究琼剧的历史源流、琼剧与地域文化的关系为主旨,兼顾琼剧历史名篇、名人。其中有一些新发现的资料,或对某些既定说法进行考证。 “本体篇”以琼剧艺术本体为研究对象,收入7篇论文,涉及琼剧审美研究、编剧艺术、舞台美术、音乐体制、表演行当及琼剧人才培养等问题,几乎涵盖琼剧艺术本体的各个方面。 “现状篇”收入7篇论文,以探讨琼剧业界现状、分析琼剧市场潜力为主题,有来自业内人士的对策分析,也有来自高校研究者的建言。 “展望篇”共收7篇论文,在兼顾现状的前提下,以展望前景为主旨,着重分析琼剧与海南社会文化发展的关系,兼及“国际旅游岛”建
阿兰·巴迪欧是法国当代 哲学家、当代世界与齐泽克和阿甘本等人齐名的左翼学者。本书是阿兰·巴迪欧关于戏剧的评论集,是以片段化的写作形式构建的戏剧思想絮语,是一部吸收当代戏剧哲思的“狂想曲”。作者从哲学的角度,将戏剧艺术放置于20世纪世界范围内风起云涌的社会运动背景下,探讨了现当代戏剧在多方面的转变及其思想根源。 在本书中,作者批判浅显的、娱乐性的“小写的戏剧”的泛滥,而为一种通达所有人的“大写的戏剧”辩护。他所倡导的“大写的戏剧”,即一种厌恶无知与惰性、渴求智性与真理的戏剧,它致力于对抗思想层面的怠惰,为错综复杂的生活中的每个人指引方向。
本书是一本戏曲学院靠前文化交流系戏曲专业知识中英文对照读本,适用于该系戏曲知识初学者。中国戏曲学院靠前文化交流系是靠前个培养以“靠前文化交流”为核心,能够熟练运用英语,通晓以戏曲艺术为代表的中西方文化艺术,具备跨文化交流能力的人才,近年来该系师生为传播戏曲所做出的成绩在靠前上声名远播。该英语教材就是为迎合该系特色课程而编写。内容列举中国九大戏曲剧种渊源、特色、有名艺术家等概况,简单介绍,配以英文翻译并标明具体术语、特色语言的单词解释,着力培养学生基本的阅读、具体单词、词组用法和语言运用能力,旨在为他们今后传播中国戏曲、讲好中国故事,传承、传播的中国传统文化打下坚实的语言基础。书稿整体上看,作为大学教材略显简单,但是为戏曲英语初学者和了解中国戏曲的外国友人提供了工具书,且该书
《大汉天子》《汉武大帝》《三国演义》《大明王朝》《康熙大帝》《雍正王朝》等历史题材的电视连续剧成为近几年人们关注的热点之一,每一部的播出都获得了很高的收视率。但就是这样的大制作,也难免存在疏漏,存在一些因为对历史文化的错误认识和理解而产生的让人哭笑不得的场面。此书就是从“找茬儿”的角度出发,将这样的场面找出来,在历史文化的知识层面上提出了质疑。还原历史真相,澄清人们对历史的错误认识,并且由此引入更多的历史文化知识。作者深厚的文化底蕴使得他能够深入浅出,知识在故事中展开,认真中略带调侃,读起来轻松幽默。
本书的内容适用于德国所有类型的中小学学生。戏剧表演——是严肃的工作与快乐愉悦好看妙的结合之一。孩子和青少年尤其容易受到戏剧的启发,并且很重视这种游戏式的工作形式。本书邀大家一起用一种既简单又轻松的方式把戏剧游戏融入学校、青少年工作以及其他的日常活动中去,有针对性地去引发、挑战所有参与者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游戏和戏剧是多样化的学习——但并不是传统的课堂形式。不用大费周章就可以创造一个合适的环境。通过游戏可以使参与者摆脱普通的教学活动,将把他们引入一个戏剧氛围中。
梅林戏,因发祥于泰宁县朱口乡梅林村而得名,现流行于福建泰宁、邵武、顺昌、明溪、将乐、建宁等地。本书对福建省批入选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 梅林戏 进行了深入细致的调查、整理、加工、分析、归纳、提升等工作,是一个系统的工程。全书包括概述、传统唱腔、当代创腔、传统小戏、人物简介五大部分。 概述 部分包含 历史沿革 唱腔 器乐 改革与发展 ,主要介绍梅林戏音乐形式的大体情况,让读者对该音乐形式有个整体且简要的了解。 传统唱腔 主要精选了传统剧目的精彩选段,以展示梅林戏中传统的各类唱法与腔调。 当代创腔 精选了戏改及 文革 后新设计的古代戏、现代戏的精彩选段唱腔。 传统小戏 选录《背子赶会》一种。 人物简介 讲述了梅林戏的主要传承人及其传承成果。许多资料都是编著者通过实地采访、搜集所得,对研究福建地方戏曲
这是一本用于演员排练的戏剧游戏书。本书收录了77个游戏,作为导演带领演员确定和深入剧作文本世界的有效手段。书中以剧目的体裁为切入点,根据写作风格的特殊性对表演的要求采用不同的探索方法,借助声音和音乐帮助演员创造剧本中的世界,使排练变得积极、投入、严谨而富有情趣。本书最后亦提供索引,按照能力要求、合作形式、创作方式等给游戏分类,所有这些游戏都是提升演员创造力、团队凝聚力的法宝。
洛地,博学多才的戏剧专家;洛齐,驰名国际的当代艺术家。洛地撰文,洛齐绘画,父子联袂创作出《水墨戏剧》这本雅俗共赏的中国传统戏剧普及读物。点戏、说破、虚假、团圆,经洛地先生的提炼,像神奇的钥匙,打开传统戏剧舞台的艺术之门;百余幅水墨画插图,以皮影和脸谱艺术为灵感源泉,无论在平装本的黑白之间,还是手工特装本的浓墨重彩中,都散发着独特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