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国良、王欣编著的《邮戏三国》,是用戏剧及年画等集邮极限明信片,来描述当今舞台上还在演出的传统三国戏和新编三国故事,用图文并茂的形式来叙说近现代有戏文的三国戏。这是一种艺术再创作,它在传统戏的基础上发展,区别于《三国志》《三国演义》,也区别于《宋元杂剧》《金院本》,通过推陈出新,给三国戏注入新的活力,深受老百姓的喜爱。
本书从当代民营剧团入手,探究民营剧团生态系统中的各个方面,包括人才培养、剧本创作、戏曲表演、剧团管理、戏曲观众、演出市场、 政策、民俗氛围、戏曲批评、媒介宣传、行业协会等。本书针对现实问题提出应对措施,以期引导当代民营剧团在戏曲艺术市场中实现良性运转,协调戏曲生态系统的内部关系。生态位理论的运用在一定程度上拓展了戏曲发展问题的研究思路。此外,本书通过对比国有剧团与民营剧团、不同地域之间民营剧团的发展情况,总结了可供复制推广的发展模式,旨在为各民营剧团互相学习和借鉴、为民营剧团的发展提供启发,进而促进民间戏曲艺术市场的进一步发展。
《中国戏剧学史稿》初版于1986年,是戏剧学家、教育家叶长海教授的代表著作,“中国戏剧学”学科的创发与奠基之作。近40年来多次重版,历来为中文系、戏剧文学系及相关专业的 教材或参考书。 全书以中国戏剧理论发展史为纲,从先秦艺术论起,至晚清民国,全面梳理、剖析历代戏剧学理论著作,并对王骥德《曲律》、李渔《李笠翁曲话》等作专章介绍。 全书从总体上把握中国古代戏剧研究成果,全面反映古代戏剧研究的内容及写作方式的多样性;从戏剧艺术的诸因素(剧本创作、表演、剧场效果等)出发,揭示中国古代戏剧研究的发展轨迹;讨论范围涉及戏剧理论、戏剧评论、戏剧技法、戏剧历史、戏剧资料等多方面。 此次增订再版,做全面修订,补入 研究成果,新增《〈曲律〉的声律论》等章节,内容 加完善。
本书章,内容是前人多次涉及过的,如今我力求写出新意。 后边的三章,是我看戏多年的感悟,积郁心中很久了,如今写就争取一步到位。
本书内容包括:中国戏曲舞台美术史;中国古典戏曲舞台美术;京剧传统剧目舞台美术;中国戏曲新编剧目舞台美术;地方戏曲舞台美术;地方戏曲舞台美术;中国戏曲舞台美术概论;概念论;功能论;审美论;符号论;综合论等。
本书为明末清初宁波戏曲家包燮所著《云石会》传奇的校注。《云石会》以奇石为引,敷衍故事,融入大量宁波历史人文地理典故和当时生活风俗,有诸多“宁波元素”,堪称宁波版的“石头记”。本书校注底本为《古本戏曲丛刊五集》所收依据北京图书馆(今 图书馆)藏清康熙刊本的影印本。凡改正底本,一般都作校记标示。除标点、校勘外,本次整理对序跋及全剧中难解的字、词,涉及到的人名、地名及相关典故,传奇剧本的相关体制等,也进行了注释。本书在戏文之后,又从相关方志、宗谱、明清别集等乡帮文献中汇辑了包燮生平资料、现存诗词,选编了历代云石故事、哑女传说、云石诗等,作为附录,以备读者利用。
本书是一部系统阐述西欧戏剧自古希腊、罗马时期,经中世纪、文艺复兴时期直至 20 世纪历史的专著。以西欧戏剧的历史沿革为纲、对重要作家、作品都有深入的论述,内容全面,条理清晰,具有很强的科学性、系统性、
本书是一部系统阐述西欧戏剧自古希腊、罗马时期,经中世纪、文艺复兴时期直至 20 世纪历史的专著。以西欧戏剧的历史沿革为纲、对重要作家、作品都有深入的论述,内容全面,条理清晰,具有很强的科学性、系统性、
%26nbsp;%26nbsp;《当代编舞理论与技法》这本图文并茂、通俗易懂、体系完整、结构严谨的专著按照舞蹈创作的规律,从宏观感性的创作理念突破,再到微观理性的作品选材角度落实;从舞蹈层级的
本书是田本相先生主编的一本中国话剧表演艺术史料著作。以时间为序共分为六编。主要讲述了西方戏剧是怎样传入中国的、五四新剧在表演艺术上的开拓、表演艺术走向成熟的阶段、新时期的话剧艺术等。该书有案例、有议论,对中国话剧的发展具有重要文献价值和史料价值。本书的其他撰稿人在话剧研究界也有很高的威望,保证了本书的权威性。
本书稿从历史演进的角度细致地考察中国相声萌芽、发展、成熟、鼎盛的全过程,对丰富的历史资料信手拈来,皆成妙趣,而且时有自身精辟的阐发,让人耳目一新。又对相关的话题进行了 富于理论性的思考与论述,深入地讨论相声与传统笑话的关系,包括素材的选取、包袱的设计、结构的完善、流派的生成等;细致地考察相声与传统评书的关系,包括底本的提供、人才的储备、技法的传承、形式的丰富等;简要地梳理相声与戏曲的关系,包括小戏与相声、大戏与相声、语言化的进程等。
本书围绕被誉为“戏曲之城”——江苏泰州地域文化代表“戏曲文化”开展研究,以明嘉靖朝至清宣统朝为时间截取点,以地处长江以北,扬州以东、南通以西、盐城以南,以泰州为中心的“海陵地区”为空间对象,以阐明什么是“海陵文化圈”与“家族文化”作为研究背景,以该地域内文化家族与戏曲的关系为切入点,以家族戏曲文化传承与发展为分析重点,以点带面,重点突出,在收集、整理相关文献资料的基础上研究。
本书主要收录的是作者是20世纪80年代至今作者在戏剧剧本创作之余随手记下的一些所感所得。记录了他三十多年戏剧创作的酸甜苦辣和得失荣辱。这些作者在剧目创作时的感受和随想,对读者了解广西剧种及各剧目背后的故事有一定帮助,对编剧从业者如何把“戏”写得更有“戏”也有借鉴意义。
本书通过纪实性的文字,记录了山西梆子在涿鹿县的发展历史和现状。本书分为“戏迷天地”“人物访谈”“图说新云”“新云旧事”“戏台拾遗”“戏苑杂谈”“梨园钩沉”等8章,是对已出版的《山西梆子在涿鹿》 部、第二部的补充和延伸。本书描写了新时代新条件下以涿鹿新云晋剧团为代表的晋剧班社的发展过程,展示了戏曲发展的美好前景。通过采访老艺人、当事人,再现了山西梆子在涿鹿的辉煌,还原当时的戏曲历史、人文环境,特别是用大量的篇幅,记录了当今各层面戏迷的风采,揭示出山西梆子在涿鹿不会消失的群众基础和地域文化等客观条件。本书记述的人和事,详尽而客观。
《法国大革命时期的歌剧舞台》不仅 聚焦于法国大革命的五年,而且将目光全部投向一个具体的个案——巴黎歌剧院。此前并非没有关于大革命时期巴黎歌剧院的研究成果,但这些研究重点关注的是个别作曲家、体裁、作品及其接受情况,而《法国大革命时期的歌剧舞台》选择立足于 具包容性、中介性的机构史和建制史,来讲述巴黎歌剧院这座文化机构在那段动荡的年代中,在错综复杂的政治权力结构的制约下,在 监管、媒体批评、公众审视的三重压力下,如何维持管理运营、处理财政危机、应对审查制度,如何安排和改革剧目,竭力适应飞速变动的社会 势。由此,大革命史、个案史、机构-建制史共同造就了这部从未有过的著作。正如作者本人所言,在《法国大革命时期的歌剧舞台》之前,“有关巴黎歌剧院在法国大革命期间的详细发展轨迹却从未被讲述过,
关于相声, 的大众形成了很多经典的认知与命题,诸如相声是一种“民众喜闻乐见的民族民间艺术”,“有着历史悠久的讽刺传统”等。我们时常习惯从这些本质化的概念出发来理解它,但很少有人去思考这些司空见惯的知识与概念是如何生成的。祝鹏程著的《文体的社会建构——以十七年(1949-1966)的相声为考察对象》是一次大胆的尝试,作者把相声的变迁放置到现代民族 建设的进程中,以动态的视角来探究相声在“十七年”(1949—1966)期间的改进过程。综合考察相声这种文体如何在社会意识形态的管控、知识生产的形塑、表演空间的改换,传播媒介的影响,以及表演者、经营者与观众的互动下被建构出来,并通过认知装置的倒置成为向来如此的“传统”。 本书分析了社会变迁对相声的影响,也探讨了现代民族 建设与民间文化的关系,体现了融合民间
。。。
本书是著者在学习、继承谭霈生戏剧理论的基础上,从跨学科视野对戏剧本体论、戏剧创作论、戏剧批评论进行新探索的一个结晶。其“新”在于:一是从现象学视角对“戏剧性”“戏剧情境”等重要概念进行重新审视,进而对
本文集共分学术论文、调研报告、文艺评论、新媒体研究、人物访谈五辑。所收文章中有涉及戏曲目前重要史料的收集整理,也有调查天津非物质遗产的现状和剧目评论。本书所收录的文章既有宏观理论研究,又有微观艺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