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由京剧(含昆曲)脸谱概述、脸谱图例、经典论述三类内容构成。概述脸谱源流及演变、功能、分类等后,依净、生、旦、丑顺序展示手绘名家脸谱,略加说明,而以翁偶虹、刘曾复、梅兰芳等讲解、阐释脸谱的经典文字连缀其间。京剧脸谱是京剧艺术重要组成部分,一端连接着古典文学对历史或传说中人物形象的塑造,一端连接着表演艺术家对这些人物形象的理解及再创造;它既是一种传统,一种由一系列固定下来的符号构成的程式化艺术,却也是于细微处变化万千的,是特定表演者的个性化舞台实践。傅学斌先生《京剧脸谱》的迷人之处在于,它既提供一般性常识,为“门外的”京剧爱好者指点出解读缤纷京剧脸谱的入口,而且从名家和流派的角度稍作展开,在同一人物不同脸谱间构建对比,顺带阐述了流派传承及特色、表演者个人风格等等内容,笔墨不
阿兰 巴迪欧是法国当代著名哲学家、当代世界与齐泽克和阿甘本等人齐名的左翼学者。本书是阿兰 巴迪欧关于戏剧的评论集,是以片段化的写作形式构建的戏剧思想絮语,是一部吸收当代戏剧哲思的 狂想曲 。作者从哲学的角度,将戏剧艺术放置于20世纪世界范围内风起云涌的社会运动背景下,探讨了现当代戏剧在多方面的转变及其思想根源。 在本书中,作者批判浅显的、娱乐性的 小写的戏剧 的泛滥,而为一种通达所有人的 大写的戏剧 辩护。他所倡导的 大写的戏剧 ,即一种厌恶无知与惰性、渴求智性与真理的戏剧,它致力于对抗思想层面的怠惰,为错综复杂的生活中的每个人指引方向。
从十九世纪八十年代《碣石调`幽兰》回归中土到二十世纪末的两个甲子之间,中国的古琴艺术在时代大潮中,也面临着千年未有之大变局。这也是与当代古琴界血脉相连、为所有琴人所熟悉的历史阶段。本书讲述的就是这一百二十年间琴坛的轶闻趣事,涉及琴人一百五十余位,不仅包含了近二百多篇掌故,还选配了近八十张图片,其中不乏首次正式面世的珍品。通过这些文字和图像,既重温历史,也开阔眼界和心灵。书中多是有趣的故事,并不涉及专门的学问,但又与专门的学问多少有点关系。对读者而言,可以看故事,可以尝趣味,懂琴的,不懂琴的,都可以看。
《古典戏曲略说(精)/大家小书》选取了 的戏曲史论家、文学史家王季思先生谈古典戏曲的一些经典文章。透过这些文章,可以看到王季思先生一代大家的风貌。王季思戏曲研究著作颇丰,文字优美流畅,本书精选了其中的一些经典, 特色,同时又兼顾了大众的可读性。
舞台技术所涉及的范围比较广,应用技术也比较多。从大的范围来说,剧场的舞台技术、布景制作技术、灯光技术、音响技术、绘景技术(指绘制布景表面效果)等都可以称作舞台技术,从小的范围来说,主要指布景制作技术,此外还包括幕布制作和流动性舞台机械制作技术。 本书从四个方面来谈舞台技术。一是布景制图,着重研究布景制图的方法和对绘制图样和图线的一些约定。二是幕布,重点研究幕布的具体制作技术。三是布景制作,主要研究布景的基础制作和拆卸、安装以及演出迁换的具体方法。四是舞台临时机械设备及特殊效果,这部分研究舞台临时机械设备的制作方法,专为流动演出使用的,属布景的组成部分。
《琼剧的历史现状与未来》包括四部分:溯源篇、本体篇、现状篇和展望篇。 《琼剧的历史现状与未来》共收入琼剧论文26篇。 “溯源篇”包括5篇论文,以探究琼剧的历史源流、琼剧与地域文化的关系为主旨,兼顾琼剧历史名篇、名人。其中有一些新发现的资料,或对某些既定说法进行考证。 “本体篇”以琼剧艺术本体为研究对象,收入7篇论文,涉及琼剧审美研究、编剧艺术、舞台美术、音乐体制、表演行当及琼剧人才培养等问题,几乎涵盖琼剧艺术本体的各个方面。 “现状篇”收入7篇论文,以探讨琼剧业界现状、分析琼剧市场潜力为主题,有来自业内人士的对策分析,也有来自高校研究者的建言。 “展望篇”共收7篇论文,在兼顾现状的前提下,以展望前景为主旨,着重分析琼剧与海南社会文化发展的关系,兼及“国际旅游岛”建
继《造物有灵且美》《美物抵心》之后,日本轮岛漆艺家赤木明登带来散文集《无名的道路》,再次对“美”发问。 很少有人像赤木明登一样,在人生盛年隐居小岛,单调做漆三十年。这黄金的三十年让赤木明登有足够的时间与自我对话,思索人与世界的关系、活着的意义、人*需要的是什么,以及美是什么,手中器物又承载着什么。 《无名的道路》正是赤木明登的生活美学和造物哲思的精华。 他在松田正平、汉斯·梅姆林、阿尔弗雷德·沃利斯、马克·罗斯科、石元泰博、角尾三郎的作品中看见线条、质感、诗情、童真、细腻,一步步延展对美的感悟。 他在海边*常见的圆石、屋前旺盛的树木、春日大社前流淌的溪水、祭祀时熊熊燃烧的火把里看见生命的循环,慢慢调整生活的姿态。 到*后,一切又重新归于“造物”。对赤木而言,安静上漆,认真做物,这就是活
《当代编舞理论与技法》这本图文并茂、通俗易懂、体系完整、结构严谨的专著按照舞蹈创作的规律,从宏观感性的创作理念突破,再到微观理性的作品选材角度落实;从舞蹈层级的单位动机开始,继而扩大到舞句和舞段;随后再阐述其在独舞、双人舞、舞剧中的具体应用;最后以三部的中外舞剧做实际案例分析。尤其是在舞剧创作理论上,作者肖苏华老师提出了自己许多完全崭新的理念。
这本书的内容关乎戏剧的交叉、跨界和溢出,试图理解当代西方戏剧实践的一些重要方面,但同时也努力挖掘并(重新)阐述一些似乎经常被隐藏起来或奇怪地遗忘掉的戏剧史研究模式。因此我们坚持讨论“多元形体戏剧”和“多种戏剧中的形体”,而不只是某种单一形式或实践。我们把本书中的关键词——“形体戏剧”、“整体戏剧”等等——看做理解特定实践和观念的框架或透镜。作为视角,这些关键词能够帮助我们与一些领域对话而不至于把不同的领域割裂开来。因此,我们用了少量关键性的技术词语或正式称谓(如“表演文本”或“制作文本”),作为戏剧讨论和戏剧话语现代语汇的构成部分。从这些考虑和视角中,可以提炼出我们很根本的前提:作为一个术语、一种观念或一个概念,“形体戏剧”概括了19世纪和20世纪一些运动的目标:与持续处在霸权地
《中国电影史料影印本丛书:影戏学》包含了电影学的方方面面,由于是我国电影发展初期的资料,因此基本每个方面都有涉及,主要包括影戏片的要素、影片剧的形式以及分类、造意与原作者、编剧法及编作者、场面及场面的结构、舞台监督、摄影场及舞台装置、摄影法及影片技术与技师等内容,具有极其珍贵的价值,对我们了解电影早期发展有重要意义。
“罗锦堂曲学研究丛书”系罗锦堂曲学研究集大成者 以简体字版本在大陆出版,包括《中国散曲史》、《元杂剧本事考》、《明代剧作家考略》和《北曲小令谱·南曲小令谱》四种。丛书资料丰富,考证有据,论证充分,勾勒清晰,对曲学渊源,相关作家、剧目、曲谱等进行了全面细致的梳理,有重要的学术、艺术和文化积累、传承价值。对于读者深入研究中国古代曲学,弘扬中华 传统文化思想精华具有重要意义。 本书是其中的《中国散曲史》,完整勾勒了中国散曲的发展源流。 教育家于右任题词肯定,学术宗师霍松林作序推荐。
......
柏拉图代表着哲学,他是诗人的死敌。但是,柏拉图究竟还有着诗人的面相?本书选择了十三篇西方学界关于这个主题的优秀的论文,阐释了作为诗人的柏拉图的戏剧创作、与希腊诗歌传统的关系和由他挑起的诗与哲学之争
艺术虽非遗世独立般孤芳自赏,却总是脱俗而优雅,它从具体到抽象,从繁缛到简洁,既感性又理性,既低调又奢华。伊波利特·阿道尔夫·丹纳在《艺术哲学》中,以其敏锐的嗅觉、精准的审美、不竭的才思、饱满的热情,为我们打开了艺术之门。 当艺术家遇见艺术家,必然擦出耀眼的火花。 傅雷的翻译是“懂你”的见证,傅雷献给读者的是一部呕心沥血的泽作,如同他的那部传世译著《约翰·克里斯朵火》一样浩荡如江河,细腻如沙石。 伊波利特·阿道尔夫·丹纳的博古通今、傅雷的严谨治学,成就了《艺术哲学(为思想而生活)(精)》的不同凡响。
《舞台打斗技巧》中的所有技巧都是为了帮助演员有步骤地、安全地完成舞台错觉的制造。在掌握这些技巧的过程中不要单纯追求速度。在使用这些技巧时不要即兴发挥。最重要的是,打斗的双方要严格地、丝毫不走样地按照在排练中确定下的动作和节奏进行表演。 除此之外,通过热身练习使身体充分地做好准备是保证安全的另一个重要方面。和其他形体活动一样,舞台打斗的热身练习阶段对于防止关节扭伤、肌肉撕裂是非常重要的。同时,热身练习能增强动觉意识,并能提高和加强注意力集中的能力。积极工作的呼吸系统为大脑提供了充分的、饱含氧气的血液来使其保持高度的清醒和敏捷。在教师严格控制和掌握下的打斗训练课相对来说是安全的,但是,如果演员在训练的过程中缺少了注意力集中,或者是缺乏对肌体的感知和有效的控制,也有可能对演员的安全
本文集中的一些论文、评论,是对“舞蹈生态学”方法论的运用与发展,似乎已形成了一种思维方式,使我观察分析纷繁复杂的舞蹈以至文化现象有了“主心骨”。文集中回忆的人物都是教导、帮助、感动过我的已故恩师益友,文体接近于散文、随笔,却蕴涵着较多的舞蹈理念,记录了她(他)们在我成长中的引领、启迪与促进作用,感念之情难抑。 舞蹈专业之外的社会实践促使我对许多社会文化现象进行思考,也根据实际需要发表了一些意见与文章(包括历任第5届至第10届全国政协委员期间部分与文化建设相关的发言与提案),其中,关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内容居多,这自然与近年来的工作实践有关。加入这部分内容是为了更全面的反映我的关注点,实践逼迫着自己拓展视野,继续进取,终身学习。 文集折射出我一贯不拘一格、实话实说的思维方
这本书就如何展开音乐剧制作的全过程,提供了“按步就班”的指导意见。重点关注如何有效地组织与精心计划,并辅助配有一系列图表介绍。作者马修·怀特讲述了制作一部音乐剧需要的所有要素,包括:选择合适的剧目、预算和日期、面试选角、排练与演出。他还另辟章节,介绍了布景设计、服装设计、灯光设计,以及宣传和营销。
阿兰·巴迪欧是法国当代 哲学家、当代世界与齐泽克和阿甘本等人齐名的左翼学者。本书是阿兰·巴迪欧关于戏剧的评论集,是以片段化的写作形式构建的戏剧思想絮语,是一部吸收当代戏剧哲思的“狂想曲”。作者从哲学的角度,将戏剧艺术放置于20世纪世界范围内风起云涌的社会运动背景下,探讨了现当代戏剧在多方面的转变及其思想根源。 在本书中,作者批判浅显的、娱乐性的“小写的戏剧”的泛滥,而为一种通达所有人的“大写的戏剧”辩护。他所倡导的“大写的戏剧”,即一种厌恶无知与惰性、渴求智性与真理的戏剧,它致力于对抗思想层面的怠惰,为错综复杂的生活中的每个人指引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