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戏曲演进史 一:导论与渊源小戏》 ISBN 978-7-5225-1775-9 定价:108.00元 本书为《戏曲演进史》第一册 导论与渊源小戏 。 导论编 统绪、梳理戏曲演进过程中诸如戏剧、戏曲、小戏、大戏、剧种、腔调、声腔、唱腔等关键名词之名义定位,并对戏曲史、戏曲理论史进行了回顾与检讨。 渊源小戏编 辨析唐代宫廷小戏、民间小戏之同源异流的演进路径,及其所促成的或雅或俗、雅俗交化的戏曲演进历程。 《戏曲演进史 二:宋元明南曲戏文》 ISBN 978-7-5225-1776-6 定价:98.00元 本书为《戏曲演进史》的第二册 宋元明南曲戏文 ,厘清宋元之瓦舍勾栏于民间小戏中,孕育出大戏剧种南曲戏文;考辨宋元明南曲戏文 宋元南曲戏文 明改本戏文 明人新南戏 三阶段之表演艺术、唱法唱腔、体制规律及文学成就;并选取《永乐大典戏文三种》、明改本四大戏文、明人新南戏
色彩是人类经验的基本元素,因此,一本关于色彩的书即是传递人类经验的作品。 本书讲述了20世纪的色彩故事。用引人入胜的文字和美轮美奂的图片评述诸多潮流元素,以色彩的世界标准语言潘通PANTONE?回溯100年色彩潮流,再现社会百态和历史文化。书中收录300余幅具有代表性的图片,以10年为单位,筛选出80个关键主题,辅以80组经典配色组合,涉及艺术、设计、时尚、家居等领域,反映了潮流的走向、时尚的变迁及万千色彩的复兴。 本书收录所有作品的色彩都经过潘通PANTONE?调校认可,并以潘通PANTONE?独有的语言加以诠释,展现了潘通PANTONE?在色彩沟通领域的专业与坚持。
《当代小剧场三十年(1982- 2012)》将“小剧场”戏剧置于中国当代社会三十年 变迁的大视角,从一个体的领域出发,以小剧场 戏剧在当代三十年的演变为个案,折射中国当代文化 发展的历程。《当代小剧场三十年(1982-2012)》 有两个特点,一是以参与式的田野调研为基础,将社 会学方法融入文艺研究中;二是以文化研究为理论基 础,既将文化研究理论落实到具体的戏剧领域中,也 加强了戏剧史研究的理论性。 《当代小剧场三十年(1982-2012)》打破了以 往戏剧史研究的封闭视角,是一本以扎实的田野调查 、文化研究的理论背景以及对于戏剧史的新解读方式 综合而成的文艺社会学著作。
“诲淫”、“诲盗”是悬在戏剧头上的两把剑,戏的内容稍有逾越,为统治阶级不悦,此剑便会当即砍下。“诲淫诲盗”一语,本出于《周易系辞上》:“慢藏诲盗,冶容诲淫。”其意为:财物不仔细保管,会招致别人来偷盗;女子打扮得十分妖艳,也会引诱别人来调戏。用在“戏”上,即指“戏”可引诱、教唆看戏的人犯罪,去做盗窃之类的恶事。
斯坦布尔(Komedi Stambul)指一种剧院风格和表演艺术形式。它活跃于19、20世纪之交的印度尼西亚,主要由华人支持,受到印度尼西亚诸种人群的广泛喜爱。本书将斯坦布尔戏剧置于殖民帝国政治文化与荷属东印度群岛大众文化的背景下加以考察,描绘出19、20世纪之交的印度尼西亚戏剧艺术与文化的 图景,揭示了斯坦布尔戏剧在印度尼西亚族群融合与文化交流中的作用,为探讨现代印度尼西亚民族形成与文化构建提供了崭新的视角。 作者马修·艾萨克·科恩多年来致力于 艺术文化与木偶艺术研究,他在既多且杂的资料中,梳理出了一条研究斯坦布尔戏剧的主线——便是以当时 秀的演员兼导演奥古斯特·马希厄的经历为切入点,用他的一生将十九、二十世纪之交的印尼戏剧发展过程串联起来。诸多人物、事件也栩栩如生地再现笔端,读者不仅可以了解这个剧团的组建
表意主义戏剧是不同于西方戏剧学派的一种独特的戏剧体系,它体现出中华民族独特的艺术思维、美学原则、表现手法和审美情趣。该专著共分四章,分别从中国戏曲的基本特征、中国戏曲的美学原则、中国戏曲的创作方法、中国戏曲的表现形式等方面论述了表意主义戏剧的艺术本质,提出了中国戏曲是以程式性歌舞动作表现审美生活的戏剧艺术的定义。 章分析了表意主义戏剧的内涵及中国戏曲的哲学之源、美学之根和艺术之体。第二章从传奇性故事情节、即离性演剧方法和表意性舞台形象等方面阐述了中国戏曲的美学原则。第三章着重论证了变形传神创作方法的目的及艺术技法。第四章从表意形式的意象性、假定性、歌舞性和程式性等方面论述了中国戏曲表现形式的独特样态。
在本书编写过程中,编写团队秉承着“名师示范解析,名家名剧汇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教学与鉴赏相统一”,根据模块式、碎片化的设计理念,将教材内容分为“晋剧之美”“晋剧表演特技”“谈戏说艺”“晋剧经典剧目赏析”“戏音弦歌”“戏苑思政”六大版块,将晋剧百年艺术精髓全部融入教材。通过本书的学习,同学们可以充分了解山西戏曲代表剧种――晋剧的表演艺术特色;激发同学们对于传承发展晋剧艺术的兴趣,以期同学们多多关注该艺术领域,为晋剧艺术发展提供智力支持。本书可以作为高等院校、技术应用型本科院校学生学习美育知识的教材。
本书以孙颖教授主张的“文化教学”为宗旨,坚持舞蹈技术技能训练中的传统审美教育,是《中国汉唐古典舞基训教程》的配套教材。 本书中对当代教学理念、基本训练教程,舞蹈教学管理等方面,分别进行了理论到实践的论述与解析,是一本中国古典舞教师的实用手册。
《说王瑶卿》由中国戏剧出版社编,钮骠主编,是“中国戏曲艺术大系”中的一本。《说王瑶卿》主要介绍的是京剧大师——王瑶卿。王瑶卿在京剧舞台艺术方面作出了难以估计的巨大的贡献,而且使旦角在将近三十年来的整个京剧界中焕发着灿烂的光辉。
现代舞台工程技术主要包括舞台音响、舞台灯光和舞台机械设备等系统。本书在较为全面地说明现代舞台工程技术的基础上,着重阐述现代剧场、会堂、歌舞厅、电影院等的舞台音响、灯光、建声、影像技术特点、设计方法和使用技巧,并介绍了音响技术的成果。
我国表演艺术家郑榕,自投身于北京人民艺术剧院以后在焦菊隐先生指导下创作了众多鲜明的舞台艺术形象,是斯氏体原理的学习者和实践者。他的创作经验总结有利于我们从演员创作的角度,认识斯氏体系的创作指导价值与表演训练价值。作者曾发表过一系列文章都是对那顿生活的记录,创作经验的总结和有关戏剧创作的思索。《郑榕戏剧表演创作谈:实践斯氏体系的成果与经验》将文刊集结成书,希望对今后的表演艺术创作有的学习作用。
《中国京剧编年史》是一部京剧断代编年史。作者依据历史资料和翔实考证,以年为序,梳理了京剧艺术从1790年三庆徽班的成立,从。昌腔上吸收徽、汉两调,乱弹诸月空及昆弋所长,演化形成京调皮黄戏并跃升为“庙堂之乐”主流推重的艺术形式,一直记叙到1919年京剧改良。洋洋七十万言,介绍了与京剧兴起和发展相关的政事纪要,重要戏剧班社建立和活动,从业人员师承及亲缘关系,官方和民间的演出管理机构等,总结了京剧演剧艺术成就,勾画了京剧兴起繁荣到改良发展的清晰脉络,也展现了清中期至民国这段时期以雅俗共赏的京剧为代表的世俗文化风情。全书另附有《京剧演员师承表》《京剧主要演员、场面血缘表》以及作者王芷章先生生平。
本书是关于昆曲 代表作《牡丹亭》的通俗性研究文集,分为《牡丹亭》原作篇、《牡丹亭》人物篇、青春版《牡丹亭》篇、汤显祖篇等。《牡丹亭》剧本从主题到唱词道白都有很多难懂之处,存在某些亟待澄清的问题,本书给予明晰的解释。本论文集剖析了剧本的主题、语言特色、剧中人物的秉性、青春版的音乐特点等,涉及昆曲美学、当前昆曲改革问题,既有一定的理论深度,又有大量实例的说明。并不局限于戏曲文学和文字表述,研究《牡丹亭》的戏曲音乐和唱腔也是该论文集的一个方面。语言清新、晓畅,文章具有较强的可读性是本书一个特点。过阅读本书,读者能够 好地理解汤显祖于400年前创作这部戏的主旨,领会他在剧中表现的“意趣神色”,领略昆曲与"牡丹"相结合而产生的巨大艺术魅力。
同志指出,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强盛,总是以文化兴盛为支撑的。没有文明的继承和发展,没有文化的弘扬和繁荣,就没有中国梦的实现。戏曲文化,是我国传统文化的瑰宝,是我国传统文化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由于历史和现实的原因,传统的戏曲艺术逐渐走向衰落。保护戏曲艺术,正是保护和传承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现有的戏曲艺术学院,在培养戏曲人才、保护戏曲艺术方面多有贡献。戏曲艺术人才的培养,离不开对基本功的训练。基本功主要是指身段训练和形体训练。书稿对戏曲学习中的基础性训练,身段和形体训练配以精心勾画的素描,进行了详细解读。书稿具有很高的资料价值和实用价值。
该书是一部随笔集。全书包含作者历年创作的30篇随笔,书写了作者在舞台艺术领域的见闻、思考和感悟,其中多有作者身为舞台表演艺术家、戏剧专业工作者的宝贵经验。全书聚焦“文旅演艺”这种较为新兴的舞台艺术形式
该书系四川人民出版社1992年版中国影戏和台湾淑馨出版社1999年版中国影戏与民俗的修订版,其通过大量文献资料,对中国影戏(影子戏的简称,包括手影纸影皮影)的起源发展及流播进行了系统地梳理,并对其蕴含的民俗文化予以了生动的阐释据台湾大学教授,知名戏曲民俗艺术学者曾永义评价:该书是五四以来迄今最有水平的一本影戏专著该书资料翔实论证充分文笔生动,具有较高学术性和一定故事性可读性,且附有大量作者收藏的精美皮影图片,极具赏读和收藏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