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戏剧史》是台湾大学外文系及戏剧系名誉教授胡耀恒尽毕生所学、独自写就的一部鸿篇巨制,全面呈现西方戏剧三千年的演变,从古希腊戏剧的缘起,到当代欧美各国的前卫戏剧,无不论及。本书史料丰富,论述精辟,主要内容以时间为脉络,以地区和国别为分章,由以下三方面循序铺陈: 一、戏剧史。呈现每个时代戏剧的全貌,探讨其中的杰出作家及其代表作,对于许多次要作品也尽量勾勒出轮廓。 二、剧场史。介绍各个时代与戏剧表演有关的场地、设备与人员,并配合适当图片辅助解说。 三、戏剧理论。择要介绍西方从古代至当代的主要戏剧理论,并且针对它们的文化特征做全面探讨与深入分析。 作者以深入浅出的笔法、多闻阙疑的治学态度,写就这部规模庞大、体系完备的巨著,填补了汉语世界同类著作之空白。不论从戏剧文学的角度,还是就
戏画是以戏曲为绘画题材,与戏曲形态及其表演内涵紧密相联,是绘画特有的艺术品种,创造了戏曲二度创作的辉煌。 《画里看戏:中国戏曲百图赏》展现了关世俊所创作的百余幅戏画,含京剧、昆曲、豫剧、评剧、越剧、秦腔、高安采茶戏、莆仙戏、吕剧、徽剧等各剧种,数量多,覆盖面广,对了解、欣赏我国传统戏曲艺术是极为珍贵的资料。关世俊以戏入画、以画品戏,生动传神地记录了现当代戏曲名家、名段、名表演的精彩瞬间,为戏曲艺术发展史留下了珍贵的丹青记录。既具可观可赏的艺术价值,亦具可借鉴思索的史料价值,是戏曲史研究中重要的 图像符号 。 文人票戏者众,然善丹青者少。画家绘戏曲人物者多,却懂戏者稀!而关世俊乃梨园戏骨,触类多能。各种表演动作在其笔下全无扭捏之态。其笔下所涉剧种之多,行当之全,剧目之繁甚为罕见。
本书是罗周的第一部著作,内容丰富、厚重,包含《缀白裘》戏曲编剧法研究、创作谈、提纲札记以及代表剧目剧本。本书既包含被多次搬演于舞台的戏曲剧本,还有作者多年来的编剧经验总结,具有很好的借鉴价值。
本书作者通过我国话剧历史的回顾,通过多篇纪念我国戏剧前辈的文章,通过对新时代以来许多重要演出的评论和对多位话剧艺术家论著的评介,对我国话剧进行了历史的、全局性的、通盘的研究和思考。近几十年来,更联系对我国传统戏剧的研究,联系境内外、国内外戏剧交流中涉及的新的戏剧品种进行研讨,并以研讨中新的课题丰富了我国戏剧教育的内容。虽然我国目前戏剧发展处于盛况中,但仍需要深入的研究和思考。本书稿对戏剧研究和爱好者有着一定的学习参考价值。文章内容饱满,条理清晰,对我国话剧事业的发展与研究有一定的学术价值。
从历代戏曲文艺文献中选录Z有价值、Z具代表性的整部、整篇或整段原始资料,以1911年为下限,按时间为序分门别类地加以汇编而成的一部类书,下设理论总部、词曲总部、演*部等三个三级经目,总部之下分为法规部、戏曲集部、体类部等十五个四级经目,各经目下设题解、论说、综述、传记、纪事、著录、艺文、杂录、图表等九个一级纬目,繁体直排。
本书以清代宫廷戏曲为研究对象,内容涉及戏曲文本、礼乐制度、舞台艺术、作家、演员、观众接受、改编流变等诸要素。本书采用编年史的著述体例,从整体上梳理了自清世祖顺治元年(1644 年)至逊帝溥仪离宫(1924年)近三百年间宫廷演剧活动资料,将清代重大的礼乐、文化、政治、文学事件与宫廷戏曲史料一同系年,将宫廷戏曲放在大的社会背景和戏曲史长河中进行定位,直观地展示宫廷戏曲发展的盛衰变化,尽可能立体化、全方位地展现清代宫廷戏曲的整体样貌和丰富形态。
全新修订版共收有关京剧知识的条目4300个。分为行当、音乐 声腔、声韵 念白、行头、化妆、脸谱、砌末、基本功、表演程式 特技、龙套调度程式、戏班行科 戏箱 扎扮 检场、后台班规 演出习俗、演出场所 团体 科班 戏校、流派、历史、术语、谚诀、著作 期刊 电影、人物、剧目等20个部类。 各部类条目的排序基本按照艺术规律和操作程序编排。流派、术语、谚诀、人物和著作 期刊 电影中的著作 期刊部分依笔画排序。 除总目与分类目录外,书后附有全部条目的汉语拼音索引,以便检索。 所设流派部类,有帮助读者鉴赏、评析的作用。所收均是众所公认的艺术流派。在京剧史上有重大影响的早期艺术家还有许多,而其时并无流派之说,只能付之阙如。故只收录了47个流派。 所收历史条目,为京剧形成前后产生的事物与专用语,其中以京剧形
《吴小如戏曲文集全编》是著名戏曲批评家吴小如的戏曲批评文集全编, 该书以时间为主线、文章题材为副线,由中国人民大学国学院谷曙光教授编注,以全新的体例,在突出《京剧老生流派综说》等名作的基础上,全面收录了吴小如七十多年来有关戏曲理论、演出史料、宗派发展等方面的戏曲文章,立体、历史地呈现了吴小如的京剧批评造诣。 该书的出版,既是对七十余年的京剧演出史、流派史、文化史、制度史、理论发展史、传播史的有效梳理,也为当今京剧批评提供了宗师级的批评角度、批评视野及批评工具。
少数民族戏剧是少数民族历史与现实生活的活化石,通过少数民族戏剧能更好地反映这个民族的历史与现实生活。此外,少数民族戏剧以其独具特色的表现方式和艺术手法,多层次地展示了各地区丰厚的少数民族地域文化,尤其是各地少数民族历史文化、戏剧文化、民俗文化。中国少数民族戏剧通史正是这样一部全面总结我国各少数民族戏剧发展的重要学术著作。全书共分三卷,上古卷,当代卷,以及少数民族戏剧名录卷。全书由著名戏剧研究专家曲六乙编著,填补了国内对少数民族戏剧史研究缺乏通史的空白,该项目曾被列入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艺术学项目,2013年,又被列为国家出版基金资助项目。
习近平总书记对传统文化高度重视,他特别强调,要 讲好中国故事,展现全面、立体、真实的中国,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 。我国京剧艺术是世界上仅存的没有中断过的古老戏曲剧种,京剧脸谱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载体,现已成为中国独特的国家文化符号与标志,是中国传统美学和传统文化内涵*视觉化的体现。因此,梳理、展现京剧脸谱,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展现。书稿分为三个部分:名家经典图谱,将展现杨小楼、裘盛戎等老一辈艺术家的经典脸谱;神话人物图谱,将展现孙悟空、二郎神等经典神话形象脸谱;十二生肖图谱,将展现十二生肖的脸谱。书稿将以中英文对照的方式书写图谱的解读,让中外艺术爱好者都能够了解中国京剧脸谱文化。
本书是一部关于戏剧表演方法训练的教程。迈斯纳是一位卓越的戏剧大师、表演教师和理论家,被誉为二十世纪美国*杰出的演员之一。迈斯纳方法是由其研发的一套演员训练方法,该方法能通过逐步的练习帮助演员提升他们的表演技能,在戏剧表演界具有广泛深远的影响力。本书由斯科特 特罗斯特、威廉 加布里埃尔 格里尔针对性的进行讲解和剖析迈纳斯方法。书稿以课堂实录的形式还原讲座内容,对迈斯纳方法在国内的传播。
本书收录《戏剧丛刊》一至四期的合编本(北平国剧学会编辑,分别于1932年1月8日、5月20日、12月20日和1935年10月出版)。《戏剧丛刊》贯彻北平国剧学会“以纯学者之态度、科学方法,为系统的整理与研究,期发挥吾国原有之剧学”的宗旨,所收录的文字,或为珍稀戏曲资料刊布与整理,如《缀玉轩藏曲志》;或为舞台艺术之总结,如《乱弹音韵辑要》、《武工把子名词》、《国剧身段谱》;或为学术研究,如《南府之沿革》、《戏剧角色名词考》、《脸谱之研究》、《谈昇平署外学角色》等,对京剧艺术本体及其发展趋势,不乏新的发现和认识。直到今日,在有些研究领域,其时的研究成果仍然代表了的研究水准。
北平市私立中国不错戏曲职业学校(简称"中华戏校")于1930年9月1日成立,1940年11月突然解散。该校是中国戏曲音乐院的下属机构,与同院研究所一起,集研究、实践为一体,为创立新学科"剧学"、开创戏曲全面教育作出了重要贡献。中华戏校以学生为本,建制了"普通"与"职业"学科的教学方法。八年多演剧实3200多场、剧目850多出。此书在坚实文献和档案的基础上,分析、讨论这所消失已久的戏校、其对于戏曲授艺、学艺传统的继承和革命,并附有翔实的历史文献与演剧实习记录。
《一代京剧大师 袁世海画传》由袁世海长女袁菁编著,一千余幅珍贵图片,近12万文字,近百位京剧艺术名家、评论家的点评赏析文字,详细的艺术年表,全景演绎了袁世海先生的艺术人生。从发奋学艺到推陈出新;从白头未减青春志到继往开来更奋蹄;从天伦情到师生意;这本560页的厚重画册浓缩了袁派艺术的精华,也涵盖了袁世海这位民族艺术骄傲、德艺双馨典范、继往开来功臣的不平凡一生。 京剧艺术大师袁世海先生一生致力于京剧艺术的传承和发展。他天赋超群,传统艺术基础深厚扎实,在70余年的艺术生涯中贴近时代、勇于探索、博采众长、兼收并蓄。在一生演出的300多个剧目中,继承了架子花脸的唱腔板式和表演手段,表演人物细致入微,念白独树一帜,刻画出曹操、李逵、鲁智深、西门豹、张定边、廉颇、鸠山等众多血肉丰满、神采各异的鲜明的人
透过笔尖 世纪交替 斑驳梨园绝唱 重生当年光彩 广采博收 百位名家 珍贵古董唱片 复现往日辉煌 钩沉历史 全面修订 描摹渐远氍毹 再续尘封戏考 古调重弹 追溯经典 传世京腔京韵 又闻余音绕梁 本项目《京剧大戏考老生部》是《京剧大戏考》项目之一,出版上、下两册图书。图书共收录了包括孙菊仙、汪笑侬、谭鑫培、余叔岩等65位男老生,以及小兰英、恩晓峰、孟小冬等21位女老生的京剧老唱片的唱词和曲牌曲谱考订,并对各名家的演唱风格、每张唱片的配演及伴奏人员、表演者的生卒年月及性别,都做了深入的考证。
本书收录《名伶影集》(戴朴生主编,1935年出版)和《霓裳艳影》(君平辑,1916年出版)。《名》内容包括目前较为罕见的前辈名伶剧照、便装照以及名伶小传、剧评和梅兰芳藏《霸王别姬》、《尼姑思凡》秘本(剧本),程砚秋藏《玉堂春总本》、《李云娘总讲》、《文君当炉总提纲》等。《霓》内容主要是名伶剧照及便装照。
本套书共10册。收录了唐、宋、元、明、清五个朝代的戏曲论著48种,其中探讨戏曲创作,评述或考证作家及其作品的16种,记录各时代作家及曲目的13种,专论戏曲音韵、曲谱及制曲的 4种,论述教坊佚闻、唐代俗乐、曲牌来源、律吕宫调、声乐理论及演唱方法的13种,记述元代戏曲演员身世、生活与伎艺的 1种,总结古代戏曲表演艺术经验的1种。 这部戏曲史料丛刊收录了一些罕见的孤本。如:王德辉与徐沅的《顾误录》、焦循的《花部农谭》、秋泉居士(叶元清 )修补增订的《梨园原》等。对每一部论著都编写了 提要 ,扼要介绍了作者生平、论著内容和版本流行情况。由于它是按照时代顺序编选的,大体上可以看出中国戏曲艺术在各个历史时期的发展面貌与艺术成就。
☆全新珍藏级版本:收录莎士比亚全部悲剧10部、喜剧13部,经典 四大悲剧 四大喜剧 一网打尽。全套六册,附赠牛皮纸盒,适合珍藏。 ☆经典剧目全网罗:以世界书局1947年首版《莎士比亚戏剧全集》为底本,参考权威牛津版、诺顿版莎氏全集甄选篇目。 ☆冠军译本:尊重流行七十余年,zui受欢迎中译本朱生豪译本;精心编辑、核定字词,完整体现莎剧原韵。 ☆新晋设计师设计:黑白极简设计赋予莎士比亚全集全新面貌,传统又不失先锋,经典盒装,阅读、收藏两相宜。 ☆附作者译者年谱:第六册*后附有完整的作者莎士比亚、译者朱生豪生卒年谱,可一览作者创作大观,知晓译者翻译之筚路蓝缕。 ☆方便阅读的版面:内文采用台本式版面,角色、台词排列清晰,一目了然,方便阅读,更有读剧本的感觉。 ☆各专家倾力推荐:该
本书系民国早期戏剧文献书系之一。此次出版,正式录排,详加点校,并附录原版。 1.内容介绍《新剧考证百出》,郑正秋编辑,1919年中华图书集成公司出版。该书辑录新民社、春柳社、药风社等演出剧目的剧情本事98则及当时演出的西洋名剧的剧情本事33则。剧目多注明演出剧社、取材何处及编著者、翻译者。作者郑正秋(1889-1935),中国戏剧和电影事业的开拓者(导演、编剧),中国早的戏剧编剧和电影导演之一,著名戏剧评论家。 2.《新剧考证百出》是早期话剧关于剧本的重要史料,其*贡献在于为我们保留了昔日新剧舞台上演话剧的概貌和轮廓,特别是西方的戏剧对于上海戏剧舞台的影响(国外的译作也是新剧演出的重要内容之一,特别是莎士比亚的作品)。使我们在没有任何影像资料的情况下,可以大体了解当年上海新剧舞台都上演了哪些剧目,并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