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所说的残酷,是指生的欲望、宇宙的严峻及无法改变的必然性,是指吞没黑暗的、神秘的生命旋风,是指无情的必然性之外的痛苦,而没有痛苦,生命就无法施展。 安托南 阿尔托 《残酷戏剧:戏剧及其重影》是法国戏剧大师安托南 阿尔托论述戏剧的经典文集,包括论文、讲座、宣言及信件。阿尔托在书中提倡戏剧应该是残酷的,应该表现生的欲望、宇宙的严峻以及无法改变的必然性。他主张戏剧的功力应该是使观众入戏,观众不应是外在的冷漠观赏者,舞台应与观众融为一体。他的戏剧主张对现代戏剧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他在本书中提出的生活的残酷性理论,使其影响又远远超越了戏剧这一狭窄的领域。
《剧作法》无论从哪方面来说都是一本新问世之作。其中没有哪一个比较大的片断曾经发表过,尽管书中偶然在这儿或那儿曾经插进了——但愿插得还不算生硬--某些我往年发表过的文章中的零星段落和辞句。在举例时,我力求尽可能选用已出版的剧本,以便学者可以自行查阅和对照我提出的论点。我所以在那么许多例子中都引用莎士比亚和易卜生,原因之一就在于他们是一般人容易接触到的剧作家。 如果读者觉得我有点过分滥用了注解,我有两点理由作为辩解:点是由于本书有一半以上的章节都写成于船上或者其他手头几乎完全无书可查的地方,因此有许多问题都有待于事后查考和订正;第二点是由于有几位友人--包括剧作家等等,曾经非常好意地校读了我的原稿,并提出了许多宝贵意见的缘故。
本书通过对古今中外优秀剧作和戏剧理论的研究,探索了编剧艺术的规律。全书分为绪论、戏剧题材与主题思想、戏剧冲突、戏剧结构、戏剧人物、戏剧语言等六章。对于戏剧创作,戏剧理论研究和话剧、电影、戏曲等艺术院校有关专业的教学都有相当的参考价值。
《幽灵出没的舞台》是戏剧理论的经典作品,是对戏剧理论家赫伯特 布劳和约瑟夫 罗奇提出的将戏剧作为记忆机制的 幽灵 的理论的发展。作者马文 卡尔森认为,戏剧作为一种文化活动,与记忆、重述密切相关。纵观整个戏剧史,舞台创作中的几乎每一个元素都存在被循环使用的情况,任何一个经常在剧院观看演出的观众也都曾有 这是一场熟悉的演出 的体验,这种体验会让人联想到之前他们接触到的艺术作品。这种戏剧作为记忆机制的现象,在卡尔森看来就是 幽灵出没的 (haunted,ghosted)。卡尔森认为,戏剧从从古至今在本质上都是 幽灵出没的 ,其作为一种文化活动与记忆、重述密切相关,它总是在相同的情景、相同的空间中,与相同的身体(舞台和观众席位)、相同的物质材料一起形成 幽灵出没 的效果。本书曾获由纽约大学颁发的奖励美国最佳戏剧书籍的
丛书内容简介: 罗锦堂曲学研究 丛书系罗锦堂曲学研究集大成者首次以简体字版本在大陆出版,包括《中国散曲史》《元杂剧本事考》《明代剧作家考略》和《北曲小令谱 南曲小令谱》。丛书资料丰富,考证有据,论证充分,勾勒清晰,对曲学渊源,相关作家、剧目、曲谱等进行了全面细致的梳理,有重要的学术、艺术和文化积累、传承价值。 本书内容简介: 本书收录流传至今的北曲50个曲调(附三支带过曲)、南曲25个曲调。每个曲调按句法、谱式、题解、曲例进行说明,列举四首小令作参考,每首不超过六十字,用符号标明其停顿、平仄、押韵等,力求简明易知。所收例曲来源广泛,甄选精当、文辞优美,规律谨严。对于南北曲谱的研究、爱好者具有极强的学习功用和参考价值。
本书涉及数十种中国戏曲剧种的经典剧目。作者以散文笔法、导赏式评论,用文字营造戏曲演出的现场感,将读者带入戏曲的故事情节、声腔抒情之中;以独特的视角,搜剔挖掘,探幽发微,阐释中国戏曲艺术的文化内涵和艺术魅力。 本书尽量避免学术式评论、教材资料式介绍,文字力戒做作矜持,追求不衫不履,自然松弛的状态,凸显作者一贯的文字风格 辛辣而俊快、端庄又尖新。 不求面面俱到,但求有一二处能令人怦然心动,使人读后,或有恍然大悟之感,或有对戏曲相见恨晚之叹,尤寄希望于对戏曲陌生者读后对中华戏曲产生敬意:原来姹紫嫣红开遍。 读者可在中国华侨出版社微信公众号上欣赏书中涉及的经典戏曲音频。
《1944:西南剧展叙事》全面记述了抗战时期桂林城中一场影响深远的戏剧盛典。 全书开篇即勾勒桂林文化背景及当时戏剧生态,随后追溯西南剧展的起源与发起人,介绍主办与协办单位的努力。书中详尽描述了剧展的内容与形式,包括剧目安排、表演风格,以及媒体的报道等,展现了戏剧艺术的多元化发展。 西南剧展不仅是中国戏剧史上的一座丰碑,更是抗战时期的重要文化阵地,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鼓舞人心,传递抗战信念,为抗战胜利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评剧经典唱段100首(金版)》主要选编了建国以来经过舞台实践,观众比较认可的评剧优秀唱段,其中包括少量近二十年来的创作成果。唱腔以评剧现有的青衣、花旦(闰门旦)、老旦、彩旦、老生、小生、花脸、小花脸这八种行当分类编排。
《中国戏曲曲艺(精)》(作者张庚、陶钝、沈彭 年)是《中国大百科全书》戏曲曲艺卷的概观文章, 介绍了中国戏曲的起源与形成,中国戏曲的艺术形式 和特色,戏曲的改革与研究等。讲述了中国曲艺的历 史、艺术特色、发展与传统、继承与创新等。《中国 戏曲曲艺(精)》分两部分,分别介绍了中国戏曲和中 国曲艺的发展历史,艺术特色和艺术形式等。
此著致力于探讨艺术家对于 第四堵墙 的态度、用法,进而分析戏剧结构的不同特点。他首先溯源穷流、归纳整理,将2500年以来戏剧的叙事性结构类型进行分类,力图展现各个时期、各种流派提倡的戏剧结构特色。其次,与相对成熟的叙事性结构相比,有关剧场结构的论著还相对匮乏。作者以编导演模式为视点,横向比较世界戏剧美学体系,纵向挖掘中国的戏剧美学脉络,中西参照、点面结合、归类清晰。全书涉及的案例从历史到当下、从传统到后现代、从经典到热点,博采众长、配图精美,乃编剧学教学的重要参考著作。作者以宽容的姿态审视不同的戏剧流派,作为编纂者,我揣测大概对于当下话剧的弊端分析也是直面戏剧乱象的必经之途。另外,就叙事性结构与剧场结构的关系研究,也颇具启发,这也是未来编剧学所要努力研究的重要方向之一。
作者为著名的作家、红学家。是研究中国古典文学的权威,同时更是昆曲的痴迷者与传承人,为北京昆曲研习社的创办人。本书内容丰富,收录作者对昆曲经典曲目的研究和作者生前所写关于昆曲的散文,是昆曲爱好者和古典文学艺术研究者不可多得的一部佳作。
《说戏》是柯军从艺四十年所演经典剧目的传承之作,书中收录了《宝剑记 夜奔》《桃花扇 沉江》《铁冠图 对刀步战》《铁冠图 别母乱剑》《长生殿 酒楼》《牧羊记 望乡》《牧羊记 告雁》《九莲灯 指路闯界》《红楼梦 胡判》《邯郸梦 云阳法场》《邯郸梦 生寤》11折昆剧的情节概述、角色理解、表演门道等内容,由柯军作为非遗传承人进行口述,由资深昆曲文化推广者王晓映进行挖掘、整理,将前辈师傅的表演技艺传授、主演对剧中人物命运的体悟、唱念做打舞台语言的把握等,一一说来,既作为柯军舞台生涯四十年集大成之艺术档案,又可供当前昆曲传习之珍贵文献。
演艺产业既有文化属性又有经济属性,也是国家文化软实力、经济发展水平的一种体现。演艺产业在发展到一定阶段后,开始在大都市聚集,形成产业聚集区,纵观全球,目前有百老汇、伦敦西区、首尔大学路等较为成熟的聚集区,上海演艺大世界也呈较快发展势头并朝着 东方百老汇 的目标前进。在此重要节点,对产业聚集现象的成因和发展历史进行总结,以助力我国演艺产业更好地发展就显得必要而迫切。 本书从梳理美国百老汇、首尔大学路、伦敦西区和上海演艺大世界的产业集聚过程及发展历程入手,基于M.波特"钻石模型"理论依据和分析工具,通过对生产要素、需求条件、产业关联、内在结构及竞争等要素,结合政策、机遇两个变量,分析都市中演艺产业集聚生态和特征,并在分析中重新定义和构架集聚竞争力分析模型,以期为我国都市产业集聚区建
本书是上海戏剧学院综合艺术教育教学研究基地的一本教材。主要用于对中小学教师进行培训,以指导他们在各校对青少年学生开展戏剧教育的示范与普及。 成语剧是一种全新的戏剧样式,短小精焊、有趣好玩的成语剧不仅是学习传统文化的很好的载体,也是向全社会推广戏剧艺术的绝妙抓手。 本书从拔苗助长、坐井观天等耳熟能详的12个成语出发,通过巧妙的构思,创新编剧,将古老的成语故事结合现代的故事情节和理解,以及中西文化结合的视角等,用短剧的形式表演出来。短剧既有情节,也有创意,既有古人的智慧,也有今人的巧思。而且,作者还详细地用台词、走位、动作、表情等的设计,将一出几分钟的小剧,演绎得活灵活现。
全书由戏曲写作的理论与技巧研究、戏曲写作的剧例研究和戏曲写作的教学研究上、中、下三编合成。其*的特点是谈戏说艺论写作,密切联系当代戏曲文学走向,引人入门得法而又发人断想频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