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由京剧(含昆曲)脸谱概述、脸谱图例、经典论述三类内容构成。概述脸谱源流及演变、功能、分类等后,依净、生、旦、丑顺序展示手绘名家脸谱,略加说明,而以翁偶虹、刘曾复、梅兰芳等讲解、阐释脸谱的经典文字连缀其间。京剧脸谱是京剧艺术重要组成部分,一端连接着古典文学对历史或传说中人物形象的塑造,一端连接着表演艺术家对这些人物形象的理解及再创造;它既是一种传统,一种由一系列固定下来的符号构成的程式化艺术,却也是于细微处变化万千的,是特定表演者的个性化舞台实践。傅学斌先生《京剧脸谱》的迷人之处在于,它既提供一般性常识,为“门外的”京剧爱好者指点出解读缤纷京剧脸谱的入口,而且从名家和流派的角度稍作展开,在同一人物不同脸谱间构建对比,顺带阐述了流派传承及特色、表演者个人风格等等内容,笔墨不
《中国京剧图史》是一部以文字论述构建历史框架,以大量珍贵图片特别是京剧剧照填充骨肉的反映中国京剧发展史的大型精装彩色画册。全书文字部分约116千字,收入京剧大家、著名演员等的剧照及其他京剧历史图片近2000幅,全方位、多层次地展现了被誉为“国粹”的京剧艺术海容百川、吐故纳新的发展史和气度雍容、风华绝代的艺术风采,可谓盛世典籍,为光辉灿烂的京剧艺术立一历史存照。
本书展现了京剧旦角化妆专业方面的技法与理论,对化装造型设计专业的教学建设与改革具有重要的意义,对戏曲人物造型专业的学术研究也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本教材的著者马静老师具有丰富的舞台实践经验与教学经验,在京剧化妆造型领域,特别是旦角化妆专业方面有突出的建树。教材也是马静老师多年艺术实践的全面总结,对京剧旦角化妆专业具有普遍的指导作用。 本书介绍了较为常用的一些旦角发式及其梳挽步骤、技术技巧、注意事项,以及经常与之相配的女性角色的头饰,并配以实际图例,做了尽可能详细的操作说明,更具知识性和实用性。
《京剧的知性之旅》有别于京剧研究的学院派,是京城文化名人徐城北先生一生听戏之感悟,常年与艺人交往之积累。 对老票友而言,京剧愉悦人生;对新戏迷来说,京剧点缀生活。 无论对谁,只要是京剧爱好者,这本书都有不可替代的重要意义。从感性到知性,它带领读者走入程长庚、谭鑫培、王瑶卿、梅兰芳等历代京剧名家的后台世界。 漫画大师丁聪的插图,形象生动传神、线条精细洗练,与本书文字相得益彰。
本书是关于研究中国传统音乐艺术——京剧的专著,书中介绍的是京剧的声音表现,主旨是向广大读者传达京剧业内人士和行家们所理解的京剧声音表现的主要成分。通过本书,作者希望向大家传达这样一种理解,即在京剧中是怎样运用这些成分来创造演出的,以及观众们是怎样欣赏这种演出的。
流派,是艺术发展的一种必然产物。流派的多样化,是艺术繁荣昌盛的标志之一。无论在哪一门艺术中,流派的形成都需要有的创作基础和社会条件,京剧艺术自不例外。京剧形成之初,沿袭徽班体制侧重“剧本中心”,演员个人居于群体之中。后来开始向“表演为中心”转移,创立以主要演员为中心、其他演员围列的一种新的剧团经营体制——“名角挑班制”。“名角挑班制”成就了一批名角,这既是京剧表演艺术个性化发展的重要标志,又是形成演员个人表演艺术流派的重要条件。 本书是作者根据建国后三十年间的资料陆续编写而成的,全书共分4个章节,分别对流派的形成、流派的作用、流派的局限性以及生行、旦行、净行和丑行的知识作了介绍。该书可供广大京剧爱好者及从事相关工作的人员阅读使用。
世界上有三种古老的戏剧文化,即希腊的悲喜剧、印度的梵剧和中国的戏曲。希腊的悲喜剧已经成为历史遗迹,印度的梵剧也中断失传了;这两种古老戏剧的演出情形,已经无从知晓,无法再现。唯有中国的戏曲,不但一代又一代地流传下来,而且从内容到形式都日臻。 “京剧”,是外地观众对于它出自北京的称谓,体现出鲜明的地域特征,但京剧又是在徽、汉两个南方剧种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所以,京剧不但受到北方观众的欢迎,也受到南方观众的欢迎,在中国戏曲的三百多个剧种里,京剧虽然诞生很晚,却后来居上,荣登“国剧”的宝座,与中医、国画并列为中国的“国粹”、京剧也受到外国观众的喜爱;在他们的眼里,京剧仿佛长城一样,是中华文化的一种象征和标志。 京剧的特点,是中国戏曲特点的集中体现,京剧是综合艺术,从表演的角度讲
《京剧的知性之旅》有别于京剧研究的学院派,是京城文化名人徐城北先生一生听戏之感悟,常年与艺人交往之积累。 对老票友而言,京剧愉悦人生;对新戏迷来说,京剧点缀生活。 无论对谁,只要是京剧爱好者,这本书都有不可替代的重要意义。从感性到知性,它带领读者走入程长庚、谭鑫培、王瑶卿、梅兰芳等历代京剧名家的后台世界。 漫画大师丁聪的插图,形象生动传神、线条精细洗练,与本书文字相得益彰。
本书通过四个核心章节,以图例为主,配合文字说明的方式深入浅出地解析、记录了《白蛇传》整出剧目中舞台规制的每个细节,四个章节独立成体并各有侧重:章剧目介绍,介绍该剧相关的背景知识及剧目信息。第二章人物穿扮,通过分解图详细地解析了每个场次中不同人物的不同扮相,并对主要人物的服、化、道、盔进行了全面展示。第三章出箱,将幕后戏曲舞台规制人员的演出前准备工作做了详细概括,并对这些工作进行编目、列表,舞台规制工作者在演出准备时,可以一目了然地了解各个部门的工作内容。第四章砌末检场,是以剧目进展的时间顺序为主线,按场次顺序介绍了每场演出中各个舞台规制部门应注意的准备工作信息,并配以舞台剧照及演出剧本,为演员、导演和舞台工作人员在各个场次的协调配合提供了重要的参考依据,也为喜爱中国传统京剧
记得余光中先生说过:“天下的一切都是忙出来的,唯独文化是闲出来的。”是的,因为文化创造的重要组成部分确是与宁静和孤独相关。现时代太多的人沉醉在吟诗作画、说古道今、咬文嚼字、附庸风雅的所谓“高雅文化”之中,不愿再听到别的声音。正是怕京剧这个中华民族的艺术瑰宝在我们这代人的手里丢掉,也正是为了大学校园里再多一种声音,2009年他带头成立由本校教职员工以及大学生组成的“大连理工大学京剧社”,并多次参加市里、校园内举办的各种演出宣传活动。
《荀慧生文集》和《苟慧生评论集》、《苟慧生日记选集》即将由中国戏剧出版社出版是当今京剧界一件极好的事情,更是京剧旦行的大事。我以为这部《文集》有三点,值得我们高度重视。首先,我要强调这是一部真正的,可以指导舞台实践的,而且是京剧史上罕见的京剧表演理论文集。总说实践出真知,《中国戏曲艺术大系(京剧卷):荀慧生文集》堪称是杰出的艺术家在舞台实践中总结出的精辟的表演艺术理论。因此这本《荀慧生文集》对每一位京剧艺术的后学者都是金石良言,无价之宝。更为重要的是苟慧生先生的理论不像那些空洞的理论家的理论让演员有隔靴搔痒的感觉。而是能够切实给我们传道、授艺、解惑。
《馨艺薪传(京剧名师关松安谈戏教戏)》是关松安老师从事京剧教育事业六十年的总结,分为折子戏(《搜孤救孤》、《击鼓骂曹》、《捉放曹》等),靠把老生戏、正工老生戏、前衣戏、武小生戏等。六十多年来,关松安老师从演员到京剧教师,长期边学边演边教,累计了丰富的舞台表演和教学经验,成为一名高水准、戏路宽、文武昆乱不挡的京剧艺术家和京剧教育家。
京剧司鼓和京剧表演艺术的唱、念、做、打(舞)有着不可分离的密切关系,司鼓作为京剧伴奏乐队的领奏和指挥者,掌握着舞台表演的气氛和节奏。长期以来,许多老一辈的艺术家致力于舞台伴奏并悉心钻研,使得京剧司鼓艺术成为京剧音乐的重要学科,也留下了宝贵的遗产。这本《京剧司鼓艺术与技巧》是作者对前辈艺术家、他的各位老师的艺术和经验的归纳,以及作者这些年舞台和教学实践的体会,把京剧司鼓艺术与技巧尽可能地条理化、理论化,既讲清楚技巧的运用如何规范、合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