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塚歌剧团研究》是率先研究日本剧团的专题性研究,即戏剧组织结构研究。全书分析了宝塚歌剧团的历史沿革、组织构成方式、演出模式和商业开发战略,阐述它和社会文化变迁之间的共生关系,并将它与日本四季剧团、杰尼斯事务所和台湾的艺霞歌舞团进行横向比较,以期在比较和归纳中得出宝塚歌剧团的组织特点、艺术风格及其在商业上的成功原因。 本书把剧团与文化、演员与作品、组织与营销纳入研究视野内,极大地拓宽了戏剧研究的内涵,从单纯作家作品的研究、导演表演的研究、舞台剧场研究,向着更宽厚的领域进展,由此,戏剧研究的空间获得了新的观察维度,经济学的、管理学的、营销学的、文化学的、社会学的理论与方法的进入,将使我们获得全新看待戏剧的视角。
《歌剧演员创作时的思考与台词》共分六章,内容包括:歌剧角色的创造,潜台词,演员的音调,什么是符号图示,台词的戏剧功能,语言的作用。本书由中央音乐学院出版社出版发行。
为广大读者的要求,我们精选了61部歌剧中的163首唱段,编成这本《中国歌剧选曲》,在编选过程中,首先考虑在不同时期、不同风格和不同类型的剧目中,选择出具有代表性的作品;其次,是重点选择了已在群众中产生了广泛影响,并为群众所熟悉和喜爱的唱段,再者,我们还将音乐形象鲜明,富有戏剧性,且又在曲式结构上较为讲究、在创作上有所突破的部分选入。后之,我们期望这本《中国歌剧选曲》,既能满足专业音乐工作者的需求,又能供广大音乐爱好者学唱。
这是一本非常幽默的书,又是一本忠于史实的书。作者没有编造任何东西,他只是努力将歌剧历史的主要线索给你,而将所有那些枯燥无味的内容省去。书中充满可供你拿来作为聚会上谈资的内容,而且插图也画得好极了。 《当胖妇人吭歌时——易学易懂的歌剧史》一书是十分巧妙,这一点简直都不用我告诉你了,你可以自己去读,自己去发现。
萧友梅(1884—1940),我国著名音乐教育家、作曲家、音乐理论家。我国近代专业音乐教育的奠基者、专业音乐创作的先行者和音乐理论的探索者。 萧友梅字思鹤,又字雪朋,广东香山人。幼年时随全家移居澳门,曾与孙中山先生为邻,受革命思想熏陶,又受邻近的葡萄牙传教士奏乐的影响,而对音乐产生了兴趣。1900年,中学入广州时敏学堂,攻读新学课程。1902年赴日本留学,人东京高等师范学校附中,并在东京帝国学校选习钢琴、声乐。1906年人东京帝国大学攻读教育学,继续在音乐学校学习钢琴,在这期间,他经孙中山介绍加入中国同盟会,常掩护中山先生和廖仲恺等在日本的革命活动。1909年,萧友梅毕业回国,先后被任命为清政府奏派学部视学官、民国临时政府总统府秘书、广东省教育司学校科科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