莎士比亚是英国文学史上杰出的戏剧家,也是欧洲文艺复兴时期重要、伟大的作家,他的戏剧作品长期作为经典读物在世界范围内广泛传播,在文学艺术领域都取得极高成就。翻译家许渊冲借助自身深厚的翻译功底,以及对戏剧情绪的敏锐捕捉,对传统的莎士比亚戏剧做了全新解读。本书是许译莎士比亚戏剧全集的第四卷,共收录两部黑色喜剧 《威尼斯商人》和《如愿》,及传奇剧一种《风暴》。
中国的音乐剧并不只是简单地追逐世界音乐剧的大潮,中国需要音乐剧,音乐剧的发展也需要中国。这有经济的、物质的缘由,更有文化精神的缘由。音乐剧如虹气势的根源,仍然可从文化成分的层面去寻找,我们基本赞同《爱乐》主笔贾晓伟对音乐剧的诠释:“我个人觉得音乐剧是欧洲古典歌剧的现代变种,是古典音乐与流行文化嫁接出来的果实,果核仍是欧洲文化的底子。也可以说,音乐剧的大获成功是变形的欧洲文化在现代浪潮中的一次突围。这种音乐形式集歌唱、舞蹈、舞美于一身,大显奢华。”就是说音乐剧具有浓厚的西方古典音乐的底蕴,又有应变外部条件的开放特质。既可保留传统的优雅,又可吸纳新生的音乐、舞蹈、舞美的元素,还可以包装得非常秀(show),做得非常官能。所以,我们几乎可以预见,假以时日,音乐剧将在中国尤其是京、沪、穗
本书是方法派表演理论的经典代表作,系统呈现了方法派宗师桑福德·迈斯纳的表演体系——迈斯纳方法。其内容在同类书中独树一帜,是对迈斯纳一次长达十五个月的表演课程的如实记录。全书以日记体的形式,忠实呈现了课堂上的鲜活点滴,读者仿佛亲临大师的课堂,通过重复训练、情绪准备、“假使”等重要的方法派技巧,逐渐抵达情感和行动的真实,完成出色的表演。
《二十世纪中国戏曲改革理论研究》主要内容包括:导论概述20世纪中国戏曲改革与社会变迁及戏曲危机之间的密切关系,确认研究基本思路;一章研究晚清启蒙新民语境中的戏曲认识论和戏曲改良主张,同时分析戏曲改良思想的资源;第二章关注20世纪二三十年代国剧运动、新国剧运动的理论主张和梅兰芳京剧“雅化”改革关涉的观念及论争;第三章论述抗战时期戏曲改革理论,主要包括延安戏曲改革理论和桂林桂剧改革理论;第四章论述新中国建立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十七年”的戏曲改革理论;第五章论述新时期戏曲改革理论探讨,戏曲界在探究戏曲危机原因的同时探索戏曲振兴道路,并投身戏曲振兴实践。
中国戏曲作为中国文化的一种重要形式,其历史,源远流长。中国戏曲在中国民族文化艺术,以及在世界文化艺术宝库中,占有的地位。本书论述了中国古代戏曲的概念,从起源、发展到繁荣、嬗变的整个历史过程,并对各个流派的代表性作行了作者、思想内容、人物形象、艺术性等方面的系统的介绍与分析,以帮助读者了解中国古代戏曲的发展脉络和重要作品。
本书共收录有谣曲16篇,采用中日对照的形式。其中既有申非译本中已有收录的曲目,如《高砂》《熊野》《隅田川》《砧》《道成寺》,也有对从未在中国译介过的谣曲的尝试;既有《东方朔》《杨贵妃》等中国读者可能更感兴趣的唐事能(中国题材的能),也有《砧》这样、主人公虽非唐人、其背后却隐藏着《汉书》中的苏武故事和捣衣的汉诗素材的能,更多的还是讲述日本本土故事的曲目。六名译者在秉承“接近原文原作”的统一原则的前提下,在译法和文风上又各有千秋。对读者来说,无论是对同一谣曲的前后两个版本的对照、还是在不同译者间的比较,或是对谣曲本身的单纯鉴赏与了解,本书都提供了不可多得的素材。
本书介绍了山东大鼓相关知识,内容包括山东大鼓起源、山东大鼓的发展历程与现状、山东大鼓流派与活动区域、山东大鼓的艺术特色、山东大鼓经典曲目概览等。
《曲学与中国戏剧学论稿》为当代戏曲学家徐子方教授多年来从事曲学与中国戏剧学研究的系列论文选集,内容按逻辑和历史相统一的原则分为“曲学总论”、“元曲论”、“关汉卿研究(上)”、“关汉卿研究(下)”、“《西厢记》及其他”、“明杂剧论(上)”、“明杂剧论(下)”、“明清剧场:理论与实践”、“折子戏赏析”、“曲学回顾与资料索引”等十编。融会贯通、视野广博、求新求实是本书的主要特色。著者紧扣学术前沿热门话题,运用宏观和微观、理论和实证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力图在诸多研究对象之间建立起学理性联系,注重从个别上升到一般,从具体进入到抽象,通过对曲学与中国戏剧学学术前沿重大课题的深度分析揭示其内在规律,给读者以启发和思考,有助于将相关研究引向进一步深入。《曲学与中国戏剧学论稿》为戏曲史论、艺术史论、文
《梨园百戏》的作者,都是在各领域卓有成就的知名学者,他们考证严密,史料丰富,内容通俗,文笔生动。可以说,这是一套极具文史性、文学性、知识性、故事性的读物。
本书介绍了皮影戏的起源与传播、皮影的流派、皮影戏的制作工艺、皮影戏的造型类别、皮影艺术的审美特征、皮影戏的表演、皮影艺术的文化内涵等内容。
《创腔经验谈》是一本中国戏曲学院研究生作曲、器乐、表演相关专业的创腔教材用书。垒书共分创腔研究、实践、教学和作品解析四部分。创腔研究主要讲解中国京剧表演理论体系的建构、陈彦衡的创腔观、骆玉笙的创腔经验和于会泳的创腔思维等内容;创腔实践重点介绍费玉平的创腔实践三部曲和理论指导下的作曲再实践;创腔教学系统阐述京剧唱腔调式体系、板式在创腔中的运用、过门音乐的创作等课题,并落实到研究生阶段的创腔教学方法和内容。创腔作品解析以京剧唱腔经典作品为例,具体深入地评点戏曲创腔的技巧运用和艺术效果。本书也适用于全国戏曲院团的音乐创作、教学与研究。
本书作者分享了他的成长历程、创作焦虑、不满足的自省, 以及自我挑战与突破。内容包括: 狂言与“身体” ; 狂言与“感觉” ; 狂言与“性质”。
《羌族女性舞蹈文化传承与发展/四川师范大学舞蹈学院高等艺术教育舞蹈教材系列》从掌握羌族女子舞蹈的基本风格特征出发,根据理论阐述与实践教学紧密结合的理念,以羌族女子舞蹈特色核心动作元素为中心,融入对羌族女子舞蹈的文化审美内涵与审美形态进行编写,将教材分为了“基本形态”、“基本动作”、“短句”、“组合”四个部分,附形象图片与文字阐释,并配以DVD视频和CD音频教学光盘,进行直观教学。
广义的小品包涵很广泛,狭义的小品泛指较短的关于说和演的艺术,它的基本要求是语言清晰、形态自然,能够充分理解和表现出各角色的性格特征和语言特征,最有代表的是喜剧小品。本书全面系统地介绍了小品的基本知识。
“中国文化知识读本”丛书是由吉林文史出版社和吉林出版集团有限责任公司组织知名专家学者编写的一套旨在传播中华五千年传统文化,提高全民文化修养的大型知识读本。 刘巍巍编著的《汤显祖与明代戏剧》为丛书之一,生动介绍了明代戏剧发展、明传奇代表作家汤显祖、“临川四梦”、《牡丹亭》、汤显祖对后世的影响等内容。 《汤显祖与明代戏剧》中优美生动的文字、简明通俗的语言、图文并茂的形式,把中国文化中的物态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精神文化等知识要点全面展示给读者。
本书包含八个章节,阐述了戏剧与影视、表演艺术的特征、电影表演、戏剧表演、表演技巧基础训练、角色创作基础训练、舞台人物形象塑造、影视人物形象塑造等内容。
本书通过普查, 全面掌握我省各地区戏曲剧种的数量、形成发展历史、艺术特点、分布和流传地区、演出团体、人才状况、演出剧目、生存现状等, 为了更好地总结此次戏曲剧种普查工作, 更好地将此次戏曲普查的成果转化、应用、指导我省地方戏曲事业的发展, 特出版此书。
本书分秦腔、碗碗腔、地方戏剧等三个部分,内容包括:秦腔发展逐渐趋于成熟、秦腔艺人不断完善艺术、新时期碗碗腔的繁荣、民间歌曲演变成眉户戏、清代眉户戏进入兴盛时期等。
本书介绍了秦腔的分类、秦腔的艺术特点、秦腔的优秀剧目、秦腔的优秀演员、秦腔的发展和继承等内容。
杨小楼,名三元,一名嘉训,小楼为其艺名,安徽潜山人。京剧武生演员,杨派艺术的创始人。父杨月楼,以擅演猴戏有“杨猴子”之称。而他也以“小杨猴子”得名。幼时入小荣椿社学艺,从师杨隆寿、姚增禄、杨万青学武生。后又拜俞菊笙为师,技艺渐进。搭入谭鑫培同庆班后,经谭氏指点,演技更加精湛,声誉日增。在当时和梅兰芳、余叔岩并称为“三贤”,成为京剧界的代表人物,享有“武生宗师”的盛誉。
本书是靠前专门研究汉剧与汉派文化的著作。在充分掌握文献史料的基础上,作者系统考述了汉剧在武汉及其周边孕育与形成的历史,还原了清末民国年间汉剧“四派归一”的繁荣景象,揭示了武汉近代都市化进程中汉剧在演出场所、舞台表演和伶人组织管理方面的变革。本书还从“人”的视角观察艺人、观众在汉剧与汉派文化互动关系中的独特意义,重点考察了清末民初大批进城汉剧艺人的本地化,以及汉剧科班对汉剧艺人的培养情况。汉剧票友、票社与汉剧名角的双向交流,汉剧艺人在武汉重大历史事件中的作为和表现,都诠释了汉剧与武汉及汉派文化之间的不解之缘。
本书是中国古典舞研究类专著。以中国古典舞的风韵作为研究对象,从探寻中国古典舞的发展出发,分析了中国古典舞的舞韵意境即审美艺术,阐述了中国古典舞的表演“内”能——形体训练能力,详细分析了中国古典舞的身体之美——表演的肢体能力,以及中国古典舞的立身之本即古典舞表演的韵律语言,之后阐述了中国古典舞的教学实践以及表演实践,最后研究了当代中国古典舞的创作及应用。本书适合研究中国古典舞的人群及学者阅读与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