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姿花传》是世阿弥所著的能剧理论书,也是世阿弥留下的21部能乐理论著作中最早的作品。此论著以观阿弥的教导为基础,加上世阿弥自身领会的对技艺的理解著述而成。 世阿弥在15世纪初完成此论著。全书共七篇,前三篇是在应永7年(1400年)写成,余下的是在其后20年间写作、改订而成。“幽玄”“模拟(物真似)”“花”这些讲述艺术神髓的说法可以在本书里找到根据。它是最古老的能乐理论书,可以说是日本最古老的戏剧理论。《风姿花传》的内容包括能剧的修行法、心得、演技论、演出论、历史、 能剧的美学等。它既可作为能剧的技艺理论来读,也是日本美学的古典。
本书内容介绍:曲艺的“说唱”是通过“说功”和“唱功”,包括表情动作、身段舞蹈等辅助表演的“做功”来完成的。其中“说功”讲求吐字、摹神、使噱、变口、贯口、批讲、口技等功夫的运用;“唱功”讲求行腔、送字、传声、抒情、酿味等功夫的运用;“做功”则讲求“手、眼、身、法、步”的配合及点到为止的传神示意。使用的道具,或以鼓、板等乐器兼用,或以扇子、醒木、手帕充任。其中,虚拟示意表演的写意性很强,所谓”转一个身十万八千里,换一副相老叟成孩童”。但无论怎样“做”,都要求不使其破坏听众对“说唱”的“听觉”欣赏,分寸感要求极强。
本书为第八辑,分为词曲音乐研究、词曲学研究、元代乐府研究、戏曲研究、曲谱研究、词曲文献、河北民间曲艺研究、书评八个栏目。这些研究成果对促进中国曲学的学科建设和创作方法,充分利用曲学这一丰富的传统文化资源发挥积极的作用。
《中国京剧编年史》是一部京剧断代编年史。作者王芷章先生依据历史资料和翔实考证,以年为序,梳理了京剧艺术从1 790年兰庆徽班的成立,从唱腔上吸收徽、汉两调,乱弹诸腔及昆弋所长,演化形成京调皮黄戏并跃升为“庙堂之乐”主流推重的艺术形式,一直记叙到1919年京剧改良。洋洋七十万言,介绍了与京剧兴起和发展相关的政事纪要,重要戏剧班社建立和活动,从业人员师承及亲缘关系,官方和民间的演出管理机构等,总结7京剧演剧艺术成就,勾画了京剧兴起繁荣到改良发展的清晰脉络。也展现了清中期至民国这段时期以雅俗其赏的京剧为代表的世俗文化风情。 《中国京剧编年史》另附有《京剧演员师承表》、《京剧主要演员、场面血缘表》以及作者主芷章先生生平。
陕西是中国戏曲的发祥地之一,文化积淀深厚的三秦大地孕育出原始而古老的合阳跳戏、陕南端公戏,慷慨激昂的四路秦腔等舞台大戏,影响深远的梆子腔,悲壮奔放的线胡腔,刚柔兼济的弦板腔,典雅委婉的阿宫腔,清理缠绵的碗碗腔,通俗风情的道情戏,延安时期的秧歌剧……以木刻偶、以偶做戏的合阳提线木偶戏和陕西杖头木偶戏,以皮映影的东西两路皮影戏……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一方水土养一方艺术。陕西这块文艺的沃土,衍生了先秦歌舞、唐代梨园、占据了中国戏剧“泛戏剧时代”的大半壁江山。本书以5章的篇幅,将列入 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17个剧种的部分陕西省级非遗剧种的历史渊源、流布区域、代表剧目、表演艺术、 活特色、音乐舞美、班社行规、非遗传承人的艺术生涯和成就条分缕析,以期呈现立体丰富的陕西戏曲世界。
陕西是中国戏曲的发祥地之一,文化积淀深厚的三秦大地孕育出原始而古老的合阳跳戏、陕南端公戏,慷慨激昂的四路秦腔等舞台大戏,影响深远的梆子腔,悲壮奔放的线胡腔,刚柔兼济的弦板腔,典雅委婉的阿宫腔,清理缠绵的碗碗腔,通俗风情的道情戏,延安时期的秧歌剧……以木刻偶、以偶做戏的合阳提线木偶戏和陕西杖头木偶戏,以皮映影的东西两路皮影戏……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一方水土养一方艺术。陕西这块文艺的沃土,衍生了先秦歌舞、唐代梨园、占据了中国戏剧“泛戏剧时代”的大半壁江山。本书以5章的篇幅,将列入 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17个剧种的部分陕西省级非遗剧种的历史渊源、流布区域、代表剧目、表演艺术、 活特色、音乐舞美、班社行规、非遗传承人的艺术生涯和成就条分缕析,以期呈现立体丰富的陕西戏曲世界。
在目前这个所谓的知识经济时代,现实生活的重重压力日益增大,人们不仅需要各种有用的识作为求职谋生的手段,而且需要审美的智慧作为自我赎救的依托。此种智慧,在艺术表现领域,有助于实现从无到有的创构或打破陈规的立新;在精神生活方面,则有助于培养静观万物的鉴赏趣味或自娱自乐的审美自由。凭借这种智慧,人们有望恢复自我的本来真知,提高自己的生活质量,进而从风恬浪静中见人生真境,从味淡声稀中识心体本然,在林间松韵、石上泉声里聆听天地自然鸣佩,在草际烟光、水心云影中见出乾坤最妙文章,于环境设计、艺术装潢中品味华润雅丽意趣,从琴棋书画、音乐舞蹈等精品佳作中获取各种审美体验值得一提的是,在西方文化传统中,爱智慧即为哲学,而智慧则分两翼。其一是注重凝照反思的理论,其二为采取具体行动的实践。这一本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