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戏曲音乐入门丛书:越剧唱腔赏析》是一本通俗性、知识性的普及性读物。内容共分六个部分:部分介绍了越剧唱腔的来源及演变概况,其中梳理出一条唱腔的传承与发展关系。第二、三部分介绍了越剧唱腔变化的概况。第四部分介绍了目前有代表性的若干流派唱腔。第五部分介绍几位目前活跃在越剧舞台的后起之秀,她(他)们在唱腔艺术上已取得显著成绩,为广大观众所热爱。第六部分简要介绍吟诵腔与主题歌。
1930年由程砚秋、焦菊隐、金仲荪先生创办的北平中华戏曲专科学校,对旧式的戏曲教育制度进行了大胆改革,如招收学生男女兼顾等。教育上采取中西结合,对学生进行启发式教学,尤其重视文化学习。剧目上既尊重传统,又注重改革创新,故此,培养出了一大批复合型(编、导、演、教)戏曲人才。中华戏校近三百名学生,在京剧发展史上书写下了灿烂的一笔,他们是京剧艺术承上启下的中坚力量。宋德珠、傅德威、李德彬、邓德芹、赵德钰、高德松、萧德寅、洪德佑、王德元、李和曾、王和霖、周和桐、齐和昌、徐和才、张和元、王金璐、赵金蓉、袁金绵、袁金凯、李金泉、储金鹏、沈金波、李金鸿、张金樑、陈金彪、林金培、郭金光、赓金群、李玉茹、白玉薇、侯玉兰、李玉芝、王玉让、王玉敏、张玉禅、贺玉钦、米玉文、孙玉样、费玉策、高玉倩、陈永玲
通过长期的实践,我们有所感悟,评弹艺术是雅俗共赏、通俗易懂的。通俗不是粗俗、庸俗、低俗。通俗是广大人民群众喜闻乐见,从乡村、城镇、茶馆走出来的说书艺术,用民间的常言俗语,表现风土人情,散发着浓厚的泥土气、草根味,它扎根于民间,台上吴侬软语,台下街谈巷议,说书人和听书人谈评弹情节,彼此都有亲切感。因此评弹有很强的文化生命力,它用百姓的语言,谈古论今。
《穿越历史的圣女:论“贞德剧”与戏剧的历史化问题》主要围绕席勒的《奥尔良的姑娘》、萧伯纳的《圣女贞德》以及布莱希特的《屠宰场的圣约翰娜》这三部“贞德剧”展开论述,由此探究西方戏剧史三个时期的历史文化语境,并用历史和思想史的演变逻辑诠释戏剧史的内在规律。通过细致入微的文本分析,该书揭示了西方戏剧创作形态中社会历史分析方法的发展趋势,而这一发展趋势正是从自由主义到马克思主义、从唯心史观到唯物史观、从资本主义到社会主义的历史演进在戏剧艺术中的反映。
国剧艺术林林总总,本书是一本大全之书。 这本书是奠定齐如山“戏曲理论家”名分的书。 读这本书使戏盲也能睁眼,使木瓜也能开窍。
《京剧剧目初探》收录一千三百余个京剧剧目的剧情说明,按剧情的历史朝代顺序排列。凡剧情与小说、笔记、说唱文学、杂剧、传奇有关者,择要加注说明。对某些剧目的艺术特点、主要角色、表演上的不同流派等也略作说明。书末附有剧目索引,以便检阅。本书对挖掘、研究京剧剧目提供了很丰富的资料,对研究其他戏曲也有参考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