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世界是美妙的,它给人一种情感上的满足,之后使人的心灵得以净化和提升。21世纪是信息、科学高速发展,知识不断更新的时代,艺术教育必须融入新世纪时代的激流,满足人们对艺术及艺术教育的需要与渴求。随着我国现代化建设事业不断推进,落实科教兴国战略,把教育放在优先发展的地位,实施全面素质教育,艺术教育日益受到社会的重视。人们认识到,艺术教育不仅对人的自身发展、提高人的自身素质有着重要的作用,而且还可以通过艺术经验更大地丰富人生和焕发出人性中的激情。从古到今,在人类的历史进程中艺术始终都发挥着积极的作用,给人以希望和力量,人的才智得以充分地发挥和展现,心灵得以充分地交流与沟通。艺术对人的成长有着特殊的意义。艺术不仅能够表达人的情感,展现人的创造性的才能,而且还能够在创造性的活动中培养
本书曾以“中国演剧学习实践斯氏体系讲略”为名刊行,此次系修订后的更名再版,主要进行了行文和结构的调整、对史实的审校。书中梳理了国内戏剧工作者自20世纪初学习、实践斯坦尼斯拉夫斯基体系的历程,指出了在此期间产生的误解及其成因,这将有助于我们更加全面、准确地理解斯氏体系的核心内涵。 书中使用的20 世纪50 年代苏联专家在中央戏剧学院教学的详尽记录,是斯氏嫡系传人从事教学实践的手资料,非常珍贵。作者在圣彼得堡国立戏剧学院访学时所见教学实践,印证了书中所提的斯氏体系的核心理论内涵;此后作者在多幕剧《打野鸭》《家》、“中日契诃夫《三姊妹》戏剧工作室”的导演表演教学与创作,则是对“体系”之主要创作方法的进一步实践与印证。
《歌剧长河(从达芙尼到图兰朵)》从歌剧诞生的文艺复兴时期开始,沿着意大利歌剧发展的历史,介绍意大利歌剧各个历史阶段的重要任务和重要作品,以及相关的文化运动、艺术思潮对歌剧的影响。不同于市场中现有关于歌剧类的鉴赏书籍,《歌剧长河(从达芙尼到图兰朵)》从文化的视野、历史发展的角度满足了广大音乐爱好者的需要。 音乐是人类生活不可或缺的精神世界的升华,而歌剧艺术无疑在众多艺术种类中拥有独特而举足轻重的地位。随着对外开放步伐的加快,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越来越多的朋友意识到音乐在陶冶情操、增强气质、提升品位中具有无可替代的积极作用。这本浓缩了歌剧四百余年历史的《歌剧长河》正是为了满足广大音乐爱好者对于歌剧欣赏的需求而选编的。
《京剧大家绝艺录武生篇》汇集编纂了一批武生行老艺术家谈艺论道的口述实录,如王金璐、郭景春、李幼斌、祝元昆、李幼麟、杨少春、马玉璋、李卜春、高牧坤、双翼翔、梁斌、俞鉴、李春仁、李润声、张善麟老师,谈南北武生表演特色,是《京剧大家绝艺录》的开篇之作。采访目的主要是挖掘老艺术家身上的特殊表演技能等“宝藏”,采取谈艺说戏的形式,兼顾艺术特色、文化特色、历史特色,使本书成为保留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生动教材,也是培养京剧人材,培养京剧观众的典范之作。
于万海和王决编著的《笑谈相声》是百花文艺出版社《中国曲艺文库》丛书之一种。本书曾为北京人民广播电台专题讲座的整理稿,是王决、于万海两位专家利用广播的形式举办的一个关于相声的系列讲座,其角度是横向的相声的形式与结构以及组织包袱的手法,而非纵向的相声的发展与演变,也就是对相声进行的一次解剖式研究。
巴西当代名作家菲格莱德的剧作《伊索》,通过古希腊智者伊索的悲剧命运,鞭挞了可诅咒的奴隶制度,揭示出“宁为自由死,不做奴隶生”的主题。经过北京人民艺术剧院众多艺术家的精彩演绎,不仅在美与丑、善与恶的强烈对比中体现了剧作的深刻内涵,而且创造出带有古希腊风格的浓郁的舞台诗意,使其成为北京人艺的经典保留剧目,并在中国话剧舞台上独树一帜。 本书融严谨的学术性、丰富的史料性和强烈的观赏性于一体,既有宏观的文化视野,又具生动的细节把握,从而全方位、多角度地展示了话剧《伊索》的舞台艺术成就。
本书是俄国作家赫尔岑的回忆录《往事与随想》的一部分。作者由1848年法国革命的失败及对其信仰和信念上的沉重打击开始,追忆了在阴郁沉闷的时代氛围中发生在他家庭的“戏剧”:他终身至爱的妻子娜达丽与德国诗人黑尔威格之间的情感纠葛对他和他的家庭的毁灭性的影响;他母亲和爱子在海中的遇难及娜达丽的死。作者将1848—1852年间他所见证和经历的革命事业的失败和家庭的悲剧用一种冷静朴素又激情难抑的深郁笔触叙写出来,令人在唏嘘慨叹中真切地感受到那段惊房动魄的岁月和革命者个人生活和感情中的痛苦与绝望。屠格涅夫曾说:“这是由血和泪写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