舞蹈艺术教育在中外教育历史上,算得上是一门古老的学科,在当代中国素质教育中,它又是一门新兴学科。如何在新的历史时期赋予这门学科以新的内涵,使之更好地服务于提高中华民族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审美素质的这个宏大目标,这是我们在行文中始终关注的焦点。笔者试图从人类文化的大背景着眼,以培养提高人的全面素质为落脚点,以舞蹈艺术教育的各项功能为切入点,结合我们的教育教学实践,吸收外众多学者、教育家和艺术家的研究成果,经过三个寒暑的反复修改,历尽艰辛才完成了本书的写作。
《敦煌舞教学创建四十年》的主编是兰州文理学院的金亮副教授。她师从敦煌舞教学体系的创建者高金荣老师,学习、教授、研究敦煌舞已有二十余年,在敦煌舞的教学、表演、编创领域均有丰硕成果。 该书主要以图片的形式展现了敦煌舞教学创建四十年的丰硕成果,分为重温旧梦、桃李芬芳、流金岁月、斗转星移、姹紫嫣红、硕果累累、口碑载道、开创未来八个篇章,详细记录了敦煌舞教学体系创建发展的过程以及在教学、人才、表演等方面取得成果,也记录了社会各界人士对敦煌舞的热爱与支持,是一本具有历史资料性,内容充实、形式精美的敦煌舞蹈专业图书。 本书以图片的形式记录了敦煌舞教学四十年的丰硕成果,分为重温旧梦、桃李芬芳、流金岁月、姹紫嫣红、硕果累累、口碑载道、开创未来7个篇章,记录了社会各界人士对敦煌舞的热爱和支持。
《昆曲与文人文化》在中国文化结构里,戏曲艺术的本质应该属于民间文化。有意思的是,在民间文化摇篮里诞生的昆曲艺术,随着时代的发展却逐渐演变成为极富文人内涵的文人文化。虽然文人文化是相对于民间文化而存在,但从民间文化蜕变为文人文化,从某种程度来说仍然有着质的变化。那么,昆曲艺术是如何完成这种转变的?其外在的“雅”和内在的“俗”是如何和谐统一的?探寻昆曲艺术文人文化之缘是本书的主要内容。全书分八章,绪论主要阐发本书撰写的缘由和出发点,第一章、第二章主要梳理昆曲文人风格形成的历史渊源,第三章主要对昆曲文人特征作一种总体性的描述昆曲艺术文人审美的具体表现,第七章着重论述昆曲艺术如何从民间汲取营养,达到“雅”“俗”共赏的和谐统一。在戏曲艺术王国里,昆曲比较全面地建立起新的文人文化,它与
本书是一部阐述中国舞蹈发展史的专题学术著作。全书以8章篇幅和132幅伴文插图,系统论地述了我国舞蹈艺术自原始社会至明清时期产生、发展、传承、变异的历史轨迹,丰富而又多采地展现了中国舞蹈艺术在不同历史时期的风貌、成就和艺术特色。全书引征的大量文献典籍和考古发现新成果,翔实而又清晰地凸现了中国舞蹈艺术的精髓;增补的许多珍贵资料和失传已久的曲谱脚本,再现了这一古老艺术的历史原貌;增添的彩色图版插页,重现了许多舞蹈艺术弥是珍视的历史瞬间。
九歌共十一篇歌辞,有六种写法。种是叙述祭祀的排场,如《东皇太一》、《礼魂》:第二种是歌者或祭者向女神求爱,如《云中君》、《少司命》;第三种是男神向女神求爱,如《大司命》、《河伯》;第四种是叙述女神的失恋,如《湘君》、《湘夫人》、《山鬼》;第五种是祭者把神丢在一边,不愿意离开欢乐的祭场,如《东君》;第六种是直接礼赞,如《国殇》。
《闽南传统民间舞蹈文化》通过对闽南传统民间舞蹈的源流、形式功能、美学特征、传承功能、发展等问题的研究,探索总结了当代社会中传统民间舞蹈传承发展的若干规律。 《闽南传统民间舞蹈文化》的研究不仅对于闽南传统民间舞蹈的发展研究有着重要的意义,而且对于当代社会中传统民间舞蹈的传承发展亦有着一定的启示作用。
具体讲,这《拼贴的“舞蹈概论”》一是把文章发表的历时性年月日打乱,拼贴成共时性的专题思考,其中一些是当下的“舞蹈概论”尚未或正在涉及的问题,连带着想到了时下许多舞蹈文字,历时性的、平面的描述多了些,共时性的、纵向的专题思考少了些。就今天的舞蹈学术而言,共时性的、纵向的研究更重要些,它可以集中优势兵力打歼灭战,比如“舞蹈艺术何以独立?”“艺术舞蹈如何分类?”等,想不明白、说不明白的事常常也做不明白……因为这里的文章都是独立成篇的,所以一旦拼贴,定会有错杂,像“舞蹈的发生”问题在“舞蹈的发展”里也时有所见,甚至同一个专题中的文章也有交叉和重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