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精选了赵清近十余年设计的十七本好看书籍,用大量篇幅展现了获奖作品的设计细节以及设计背后的过程理念想法,十七本书的作者或责编也呈上了和设计师的合作与体会,让读者从文字和图片等全方位了解到一本好看的书是如何诞生的。
从远古时代的石质工具开始,研究设计的发展历程,它的动机、它的成功,它的失败,它的矛盾……而这也是认识人类历史的一种方式。同时,这本书也是关于设计先驱的研究,包括视觉实践者、勇敢的设计-企业家、开明的设计-制造商、革命性的设计学院,以及富有远见的风格运动,他们做的所有努力都是为了找到更好的、用设计解决问题的途径,坚信可以构建出一个更好的未来——即便有时他们的直觉并不准确。与此同时,设计的故事还可视为人类文明发展历程的简史,亦是人工制品如何塑造我们生活的历史。
本书介绍建筑大师路易斯康1935年-1974年创作的作品,包括手绘、图片、模型、平面、立面,是一本专业性很强的书,适合建筑专业师生和建筑师。康的作品的几何形式、空间结构,以及虚实对比的材料,如同交响乐般在空间的艺术中构成相辅相成的回响。对后来的建筑师们产生了重要影响。在建筑师所处的时代,能够跳脱现代主义的框架,带给人永恒的艺术感受,这是一种先见之明式的展望未来。路易斯·康,一位跨越现代主义和后现代主义时期的建筑师,影响了安藤忠雄众多有名的建筑设计师。发展了建筑设计中的哲学概念,康的作品中,大量采用了几何形状,清晰的空间结构,以及运用光线的变化,光影与空间巧妙的结合。像特伦顿犹太人公共浴室(1955)、埃克塞特学院图书馆、孟加拉国国会大厦,都采用了向心性的布局。理查德医学研究中心、萨尔克生物研
Art Deco装饰艺术跨越两次世界大战和经济大萧条时期,迎来爵士乐时代、汽车时代与摩天大楼时代,在欧美大城市中掀起新浪潮,塑造一切,从金门大桥到不起眼的台灯,Art Deco装饰艺术的故事正是我们现代世界的故事。 Art Deco装饰艺术是20世纪装饰风格中最精致的存在。它以最纯粹的形式,从典型的法国奢华和精致形象发展而来,在20世纪20年代它通常通过异IN'l青调和非同寻常的材料来表现。后来,现代主义欧美设计师将金属和塑料融入“现代竖直线条”装饰风格,但现在该风格被称为“Deco”。虽然巴黎是这场运动的精神家园,但是装饰艺术是一种真正意义上的全球风格,来自欧洲和美洲各个国家的设计师都受到了大量国际艺术和手工艺传统产品目录的启发,从古埃及、古典地中海到亚洲和非洲的殖民村镇。 在对装饰艺术时期装饰艺术最全面的描述中,阿拉斯
迪特·拉姆斯对20世纪的产品设计产生了重要影响。他1932年出生于德国威斯巴登。1955年开始在博朗公司工作,并于1961年开始担任设计总监直至退休。在博朗公司任职期间,他设计并监制了一些20世纪的开创性产品。他还为维索+察普夫(后来的维索)公司设计家具,这些家具至今仍在生产。他设计了众多优质产品,它们有着强大的功能、简洁的外观和舒适的使用体验,体现出拉姆斯对设计在生活中的功能和价值的深刻洞见。他总结出的好设计的“十项准则”对后来的产品设计有着深远的影响,其中提出“好的设计是尽可能少的设计”。这本专著涵盖了拉姆斯的生活与工作,以及他对于好的设计的理念。拉姆斯工作与生活的方方面面都呈现于此:他在博朗公司的工作,他为维索设计的拥有超长使用寿命的家具,他非凡的自宅(他完成的专享一件建筑作品),以及他对当
《拼布绣艺术:工艺与作品》从拼布绣的地域分布、民俗分类、制作技艺等方面,对大布江拼布绣进行梳理和总结。同时从大布江拼布绣研究所收藏的约3000件民间刺绣藏品中,遴选出近200件精品,进行展示和解读,在此基础上深度发掘了大布江拼布绣的文化、历史价值。
本书为“ 的书”《莱比锡的选择——世界 的书2019-2004》升级版,收录了德国莱比锡“世界 美的书”评选活动2004至2023年历年获奖书籍之精华,翔实地记录了这些享誉世界的图书所属 、作者与设计师、所获奖项、开本、页码等图书规格等详细资料。本书在首版《莱比锡的选择——世界 的书2019-2004》基础上增加了4本新收藏图书以及2020年以来四年“世界 书”获奖作品,涵盖内容 丰富、详实,是书籍装帧设计师们的实用手册。
本书版是作者积八年之功写就的关于西方设计史发展的集大成之作。这部涉猎广泛、富有洞察力的著作、纵览了18世纪至今的实用艺术和工业设计,不仅从纵向上闸述了各个设计流派、各种设计风格的演变过程及其代表作品、而且从横向上探讨了设计和生产、消费、科技、商业之间盘根错节又变动不居的关系,甫一出版,便受到颇多赞誉。 又经过七年,作者在原书基础上进行了大幅修订,扩充了相当多的内容,为读者提供了一些全新的、引人注目的专题,包括: 扩充了关于当代设计的部分,增添了近期新的内容。 每章的时装和织物设计,都增加了大师的例示,如维维安·韦斯特伍德的作品。 更多地把设计品和室内设计联系起来,而不是把其当成单纯的“物品”,以促进关于生活方式和使用者体验的讨论。 追踪了设计领域近期新的流行趋势和观点,包括数
本书凝集了中国国际设计博物馆主办的“从呼捷玛斯到未来图景:苏俄设计历史”展览的经典作品,讲述了创建于1920年的呼捷玛斯(苏俄的国立高等艺术和技术工作室)的历史。呼捷玛斯与包豪斯都曾是现代设计思想最重要的源头。呼捷玛斯是一份“任务书”,宣告了艺术家不仅是世界的观察家和绘图员,更是社会和世界之未来进程的构造者。虽然与包豪斯几乎同时诞生,并且多有交集和共鸣,但呼捷玛斯的价值却由于历史原因而长期被国际流行的设计史所忽视。专业界只知包豪斯,不知呼捷玛斯。全书集结了国际上二十多家机构的版权图片,首次通过大量作品向中国公众和专业人士介绍呼捷玛斯的艺术设计和社会思想的成就,从而重新阐释新时代的世界文化史。
《中国经典纹样图鉴》 内容提要本书收录了上至新石器时代马家窑彩陶、商周时代青铜器上的纹样,下至元、明、清时期及近现代瓷器、织物上的纹样,共80种、近200张中国经典纹样。这些纹样包括兽面纹、花卉纹、动物纹等具象纹样,还包括万字纹、几何纹等抽象纹样。书中对每一种纹样都进行了简单介绍,并讲解了其结构和应用。本书对每一张纹样图都进行了重新设计绘制,并拆分了单独纹样,提取了中国传统色谱的色值,以方便读者理解和使用。本书适合传统文化爱好者、美术从业者及设计师等阅读和参考。 《故宫经典纹样图鉴》 “纹必有意,意必吉祥。”纹样是中国传统文化瑰宝的重要组成部分,承载着中国人民对美好生活的期盼。本书是介绍故宫中的建筑、服饰、瓷器等艺术品上的经典纹样及其配色的科普图鉴。全书按不同题材分别介绍了几何美、自
这是 部具有 性视野的设计史著作,作者维克多·马格林教授,以人类文明发展之初为起点,开启世界各地设计思想和实践的学术考察。 卷(第1章- 9章)涵盖了人类社会初始到 次世界大战结束这一时间段的设计历史。主要内容包括 早的石窟艺术和手工工具,人类文明 个阶段出现的视觉和物质文化的关键事例,工业革命及其后果,以及 次世界大战期间的设计。第2卷(第20章-第37章)聚焦于 次世界大战和第二次世界大战之间的设计历史。在这一时期,大量的产品和大众传播设计扩散到世界大部分地区,第2卷也记录了这一时期特定地点和特定时间的设计,主题如德国1890年至1914年间艺术与工业的关系,1917年至1930年间的东欧先锋派,1918年至1933年魏玛共和国设计,1929年至1939年间的美国顾问设计师等。(第3卷讲述二战结束到当下的设计历史,后续推出。)
本书详细介绍了由沈阳故宫博物院推出的“珍·赏——沈阳故宫博物院藏文物荟萃”展。通过第一部分朝堂礼乐、第二部分锦绣华章、第三部分筵宴有仪、第四部分内廷佳器四个内容,通过瓷器、玉器、织绣等多品类精品文物进行展示。从使用上看,既有用于各类宫廷礼仪的典章类文物,也有体现日常生活的服饰饮食类文物,还有反映清宫雅赏的陈设类文物。其中朝堂礼乐类文物展现了清宫重要的典章制度和等级观念,服饰、膳具类文物展现了清代严格的礼仪规范和筵宴活动,殿阁佳器类文物则展现了清代社会的艺术成就和高超技艺。现今这些精美文物不仅是沈阳故宫博物院院藏文物的典藏代表,也为传播中国古代优秀传统文化发挥了重要作用,为研究清代典章制度、服饰筵宴和艺术典藏均提供了实物佐证。
这部女性自画像文化史内容丰富,用五彩缤纷、令人见之难忘的作品展示了女性艺术家们那极富创造力、精彩又凄美的创作思路和艺术表现仿佛修女们穿越了几百年的岁月,自书页间凝望着我们;16世纪的意大利,索弗尼斯瓦安古索拉画下了漫长的自画像系列之一从豆蔻年华直至垂垂暮年;17世纪的荷兰,朱迪丝莱斯特笔下的自己坐在画架前,描绘了一位淡定从容、成竹在胸的人士;18世纪,从伊丽莎白维吉-勒布朗到安吉利卡考夫曼,艺术家们表达了对于自身行业的热枕,也体现了她们关于女性气质的理念......这部发人深省的著作充分展现了弗朗西斯波泽罗扣人心弦的文字和饱含感情、令人沉醉的自画像插图。
这是一本颠覆设计理念的书。“设计”具有一种特性,只有通过实际经验才能理解,本书将为大家导览如何把设计行为注入身体,从本质上掌握“设计”的行为,从而融会贯通设计各领域的思考,希望能对设计有直接帮助。本书创作过程的特色,便是将设计思考的样貌结构化,呈现在读者面前。 日本知名的设计师深泽直人、建筑师后藤武、生态心理学学者佐佐木正人,共同分享在“affordance” 的观点下捕捉到的“设计”本质。除了设计原理,本书也分析众多经典的设计实践与创作案例,并援引美术、建筑、设计的代表作品,详尽讲解如何构思、判断与进行设计工作的步骤。书末特别收录延伸阅读书目、精髓设计理念及各领域大师年表与关系图。 我觉得做设计不需要某个不动的轴心,而是摇摇晃晃地让不定的思考浮游,得到俯瞰世界的立足点, 以中庸之道进行适度
后现代主义完结了吗?艺术批评死亡了吗?当代艺术中的形式还有意义吗?具象绘画算得上前卫吗?身体艺术是否是一种政治语言?觉文化研究取代了艺术史吗?而后殖民又如何变成了跨文化?我们如何看待身处的数码时代的影像艺术呢?又该如何走出后现代主义理论的困境和面临的新问题?让这些问题带着你阅读这本书,穿越繁盛而又贫弱的当代艺术景观,触摸这个不再受主义和理论束缚的时代的脉搏,也许你会提出找到满意的答案,也许你会提出更多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