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构图问题》是潘天寿1963 1964年在浙江美术学院(今*国美术学院)*国画系的讲课记录稿。所讲的内容从画材的搭配安排,取舍组合、到构图中的宾主、虚实、疏密、对比、呼应、交叉、参差、三点关系、三
《图解力:跟设计师学作信息图》将信息图的呈现方式分为:图解(Diagram)、图表(Chart)、表格(Table)、统计图(Graph)、地图(Map)、图形符号(Pictogram)。结合丰富的案例,分别介绍了信息图设计的72个技巧和需要注意的问题。《图解力:跟设计师学作信息图》直观形象、通俗易懂,具有极强的实践指导作用。 《图解力:跟设计师学作信息图》适合各行业进行信息呈现的设计人员阅读。
本书由平面设计业的机构奇文云海文化传播有限公司的知名设计顾问曹琦和李晓斌两位老师创作设计完成。 全书以访谈的形式与香港设计界九位知名人士沟通互动,通过这些业界最有影响力的艺术家、设计家(平面、服装、建筑、插画等视觉艺术)的从业经历,透析他们面对艺术设计,以及艺术设计面对社会时的种种反思。 访谈者在书中反思了如下问题:从设计生活中反思设计的真正价值与意义;如何保存、研究和在发现(艺术价值);如何学习、应用和再创造‘透过对内地与香港两地艺术、设计界业内精英的分享,从文化、地域、业态等多层面、多领域探究艺术设计的核心。 本书旨在推动文化、艺术设计领域的相互提升,推动良性、开放性的探讨氛围;提升社会层面、设计者、文化艺术从业者,甚至普通大众对艺术设计的了解、尊重;在社会层面
《佐藤可士和的超整理术》:如果说原研哉奠定了的设计哲学的话,那佐藤可士和就创造了UNIQLO的视觉精神,而现在UNIQLO已经成为了一个新的日本设计象征,它更加国际感,并强调设计性让设计完成真正意义上的直观和重要同时又保持了日本风格。 在日本,佐藤可士和是带动销售的设计魔术师,也是走在时代尖端的创意鬼才,不论麒麟极生啤酒、国立新美术馆或是UNIQLO等等,皆以崭新的创意抓住众人目光。事实上,这般精准呈现的美学,都是透过“整理”而完成的。 书中佐藤可士和以自己的知名设计案为例,将“超级整理术”分为阶段,从有形到无形分别是:空间整理、信息整理以及思考整理。从随身物品、办公环境开始,透过对于空间整理的习惯,养成对于思考整理的敏锐,只要按部就班,时时刻刻磨练整理技巧,便能促使思绪清晰、提高判断能力、
《校园节日黑板报》内容完全针对小学生的校园生活,以节日、纪念日和校园生活主题为主,包括外各种重要节日和纪念日,以及各种各样丰富的校园活动主题。作品由手绘完成,主题实用,形式新颖,易于模仿,是小学生或老师办手抄报很好的参考资料。
这是一本介绍设计专业语言的图书,将设计领域需要掌握的关键问题总结为60个关键词,并逐一进行阐述,结合案例。旨在启发读者设计灵感,开拓设计思路。本书适合于专业设计师和学生以及广大的设计爱好者作为设计参考之用,同时也是读者创意和设计积累的源泉,便于阅读掌握,是一本经典的设计类法则性质图书。
因为有了香港设计营商周亚洲论坛这一平台,我们得以有机会请到来自全世界各领域的设计师与我们面对面地分享他们的故事和观念。设计的各种领域在21世纪越来越交汇融台,设计的思想与精神却贯穿着这些纷繁的领域。是人类传承历史的一种充满乐趣的方式,因为有乐趣,也使故事中的砚念和精神更容易被大家接受和传承。于是我们选择了本书里来自这些设计师演讲中的故事片段,并记录了编者与他们的对话,以期听故事的人能选择自己喜爱的观念,领悟设计的精神。
这批收藏最初的目的是为了帮助进行设计教学,而这一目的正体现在其收藏标准上:材料使用,构造以及使用者类型。这些标准确保藏品极具多样性和独特性。这就意味着该收藏不仅着眼于设计史上那些主要设计,而且关注那些随着时间流逝而被公众广泛接受的独特设计和用户对象,比如说布拉班特(Brabant)的简单把手椅、折叠的钓鱼凳,或塑料的凹背折椅。 奥塔卡·迈塞尔、桑德·沃尔特曼、卡劳特·凡·维基克编著的《坐设计——椅子创意世界》按照材质对椅子进行分类:木材、金属、自然材料(包括柳条制品),以及合成材料。 在《坐设计——椅子创意世界》中,你可能看不到现代设计书籍中熟悉的经典设计,也看不到博物馆里陈列的古色古香的古董。但是你会看到从未公开过的240多把椅子,而它们诠释了做一个真正的设计师意味着什么。 简而言之,藏品
哈尔·福斯特的批评近年一直启发着一种充满政治力量的后现代主义抵抗思潮。《设计之罪》对这股思潮所针对的目标进行了清晰的描述分析。福斯特认为,设计已经因资本主义力量而膨胀,其影响力已不仅限于杂志等媒体,连医药等行业也受到设计的影响;在我们这个永不满足的消费主义社会,设计就是其燃料,设计既具有限制性,又具有去区域性,既自恋,又空洞。福斯特的前几篇论文以盖里和库哈斯等建筑师为例,地分析景观建筑和全球城市的崛起;而后半部分的文章则是主要去挖掘艺术史、艺术博物馆、艺术批评和“艺术之死”这一系列富有争议性的话题。《设计之罪》结尾为二十一世纪艺术指出了一条可行的新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