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工开物》是明代杂家宋应星独立完成的百科类著述,分上中下三卷,十八章,约10万字,涉及30多个行业,记录分析了130余项生产技术的情况。这是一部对农业、手工艺、工业技术、生物化学等民生日用都有济世之功的著作;同时也是一部关于古代造物与设计研究之书,是研究技术与艺术、工艺与设计之间的桥梁,是东方设计学的朴素起源之书。《天工开物》(崇祯刊本,涉园重刊)中原有123幅插图,和相关文字一一对照,真实准确地记录了当时的生产发展状况。《天工开物图说》对宋应星原作进行了必要的注释说明,以方便读者理解原作,又甄选数百幅相关图片并配文作补充说明,从而使读者对中国传统工艺的了解更加形象、真实。
《捡来的瓷器史》选取了中国瓷器发展历史上十个重要的节点,以工艺为骨架,以历史、文化与美学为血肉,尝试勾勒出瓷器史整个发展的历程,作者将这些历史节点,通过一块块并不引人注目的、所谓拣来的破碎瓷片引出,以小小瓷片切入,从工艺史的发展出发,兼及文化、美学、技术与贸易的历史,并着重梳理了景德镇作为瓷都在制瓷史上的重要地位,以及景德镇的工艺技术发展引发的瓷业变革。整本书,见微知著地勾画出瓷器史在宋元至清末民初这一历史阶段的发展面貌。
陶瓷源于泥土,出自人手,不仅记录着时间的流逝,也见证了文明的演变。它蕴藏着人类活动的密码,凝固着各时代人类审美活动的智慧创造。 中国陶瓷,不但历史久远、分布广泛、数量巨大、品类繁多,而且还随着时代的进程不断地更新着自身的面貌。从原始陶器的加饰,到釉的发明、化妆土的运用、剔刻方法的出现、彩绘装饰的普及等,每个时期都会涌现光彩熠熠的精美之作。 本书标明了中国陶瓷装饰纹样产生的时间和大的地理范围,每部分都有工艺技法的介绍以及艺术规律和形式法则的分析;是多处收集整理并经认真细微地绘制才完成的,尽量保留了原貌。其中有许多纹样展开图,可供在平面中观察各面的装饰效果。标注的说明也是课堂教学的要点。
"假如说《诗经》是敦厚的诗教,《楚辞》是个人的狂想,那么乐府就是大地上的歌声,它有烟火气,爱恨嗔痴,喜怒哀乐,离我们更近。 “愿得一心人,白头不相离” “我欲与君相知,长命无绝衰” “莲叶何田田,江南可采莲” “南风知我意,吹梦到西洲” “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 作为中国人的经典文学,乐府的声音里,有土地,有远方,有农作,有日常,有思念,有离别,有誓言,有选择——这是两千年的声音,也是此刻我们每一个人,正在经历着的一切。 《乐府之乐》精选一百三十余首不可不读的乐府诗名篇,其中有汉代古乐府,可领略恢弘的大汉气象;有魏晋文人诗,曹操、曹植、曹丕、王粲、陶渊明……体味魏晋风骨;有北朝民歌,尽赏大漠风光,南朝小调,低吟江南的都市情事。 本书的注解和赏析由国学大家王运熙及其弟子
上海作为海派文化的发源地,其人文精神和这座城市一样,实则是颇为复杂的。以承认多元世界为前提而派生出来的互容共生原则,侵润在每一个地道的上海人身上,滋生出一种建筑在个体自由基础上的宽容并存的文化特征。所以上海的玉雕名人,做着同样的工艺,风格却大异其趣,所做的创作无不带有明显的个人特征,而且自创出某种标志性特点。 本书以工介绍了18位上海的玉雕名家,假如以海派玉雕名家来划分,所写的人数绝不算多,甚至于只是冰山一角。与这些性格迥异,形象不一,精彩纷呈的玉雕名人多次电话沟通,并面对面交谈的各种情节,其过程本身即是一段精彩的故事。
陶瓷源于泥土,出自人手,不仅记录着时间的流逝,也见证了文明的演变。它蕴藏着人类活动的密码,凝固着各时代人类审美活动的智慧创造。 中国陶瓷,不但历史久远、分布广泛、数量巨大、品类繁多,而且还随着时代的进程不断地更新着自身的面貌。从原始陶器的加饰,到釉的发明、化妆土的运用、剔刻方法的出现、彩绘装饰的普及等,每个时期都会涌现光彩熠熠的精美之作。 本书标明了中国陶瓷装饰纹样产生的时间和大的地理范围,每部分都有工艺技法的介绍以及艺术规律和形式法则的分析;是多处收集整理并经认真细微地绘制才完成的,尽量保留了原貌。其中有许多纹样展开图,可供在平面中观察各面的装饰效果。标注的说明也是课堂教学的要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