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博物馆藏鲁绣精粹》与广大读者见面,让我倍感高兴和欣慰。说到高兴,是因为全国集中收藏数量最多、质量的近2000件鲁绣工艺品中的佳作,在庆贺山东省博物馆新馆落成之际,以崭新的面貌陈列展出,并以图文并茂的形式呈献给广大读者,让更多的人有机会了解鲁绣文化,欣赏鲁绣艺术品,对传承这一文化遗产大有益处,实在是一件值得高兴的事。
《紫砂的意蕴:宜兴紫砂工艺研究》深入地分析紫砂工艺技术的本质和特点、技术结构和内在机制,由对紫砂工艺从产生到发展所处的自然环境、人文环境、技术环境的考察,来认识其客观条件。此研究对于紫砂工艺自身及其他分支的陶或瓷等手工艺,都具有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
.
“未出土时便有节,及凌云处尚虚心。”竹的精神、竹的风韵、竹的艺术,显示了中国光辉灿烂的文化,也显示了中华民族的情操和风采。其中尤以中国的竹编艺术最为令人瞩目。它为美化人们的生活,为促进中外人民之间的友谊,为国家换取外汇,作出了卓绝的贡献。 这是一座经典的竹编艺术博物馆;这是一部浓缩的主编艺术发展史;这是一卷悦目的竹编美学鉴赏集;这是一本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技艺书!
锦和绣是丝绸最为华丽的两种装饰技法和效果。锦用天机抛梭织出,唐人颜师古在注《急就篇》时说:“织彩为文曰锦”;绣以神针引线铺就,《周礼·考工记》曰:“五彩备谓之绣”。周代的五彩只是指中国古代最为重要的赤、青、黄、黑、白五色,而到唐人的织彩则是对丰富多彩的统称了。用多色织出或是绣成的丝绸当然是绚丽多彩、耀眼夺目的,因而,世界上凡是绚丽多彩的事物皆可以用“锦绣”两字来描述。这套“中华锦绣”则是以空间作纬,按地域分民族,针对丝绸的各种品种的生产历史、传统工艺、主要种类、艺术风格以及文化现象等,娓娓道来。本书是其中的一个专题《蜀锦》,由黄修忠编著。
本书以图文并茂的形式,较全面系统地介绍景德镇现代艺术陶瓷的制作工艺与装饰成型技艺的传承和发展,以及投资现代陶艺家作品的鉴赏、收藏基础知识及市场分析,并汇集较详细新颖的相关资料与图片以飨读者,从而填补外介绍景德镇现代艺术陶瓷投资、鉴定与收藏方面图书的空白。
《豆庐艺术文踪》是书画篆刻大师韩天衡先生三十多年来有关篆刻、书法、绘画以及收藏等方面的文章、讲座的汇集。《豆庐艺术文踪》分学术、序跋、鉴赏、杂著,还有访谈讲座五个板块,收集了韩天衡自1979年发表的篇《不可无一 ,不可有二论五百年篆刻流派艺术的出新》文章起到现在,共一百三十余篇文章。每个版块中,文章按其书写发表的时间顺序排列。书中有其对篆刻、书法、绘画等的研究、学习的成果和心得体会;有书画印的收藏与鉴赏;还有其与前辈艺术家的交往故事等等。
《广东非物质文化遗产丛书》有三个特点:一是突出知识性。注重文化内涵的挖掘以及特殊技艺的介绍,对于每一种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内涵、技艺、形态、历史演变、艺术价值等给予全面介绍;二是呈现立体性。全方位、多视角地介绍每一种非物质文化遗产形态;三是体现通俗性。深刻而直观地记录时代的变迁,记录民间丰富的生活,图文并茂,生动活泼,富有艺术表现力,给读者以文化审美的感受。 本书为其中之一的《石湾善陶--佛山石湾公仔》分册,内中具体介绍了:“石湾公仔”工艺及材质、“石湾公仔”的诗性表现、柴烧与“石湾公仔”等内容。
作者笔下人物高士体格多样,不仅能写其形,还能传其神,设色淡雅,画风清丽精致,蕴藉着浓浓的江南文人气。山水作品古意盎然,墨色通透而鲜活,滋润而不臃肿,清雅而不浮华,轻处如蝉翼,重处若崩云,撑得起又压得住,观她的作品让我实在不敢与一个小女孩联系在一起。本书收入杨芸熙所创作的作品29余幅,供读者学习欣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