缂丝又称 刻丝 ,是一种在竖排蚕丝上横穿彩色线条的丝织品,能做到双面花纹如一、呈现雕琢镂刻效果的丝织品,也是中国唯一完全需要匠人纯手工织造的丝织品。 缂丝被称为 织中之圣 , 从套筘、画稿、摇线、装梭、织造、修整等16道工序,一步都不能错。由于织造工艺十分繁复,过程耗费工时极长,缂丝 一寸缂丝一寸金 的说法。 书稿以中国传统非遗技艺 缂丝为主题,以朱启钤先生收藏的《簒组英华》一书的缂丝图案为基础,分类介绍缂丝的历史沿革、工艺流程、制作工具、经典图案、产品特点、经典代表作等,让使用者了解中国传统技艺的魅力。
本书从艺术史的角度对史前至秦汉、隋唐、两宋这几个时期中国陶瓷的器形和艺术风格的演变进行了研究,特别是对其演变的动因进行了追根溯源的探究, 将中国陶瓷放置在与不同材质和文化相持相让的适应过程中加以动态的描述。书中以大量的案例,解释了陶瓷始而模仿金属器(包括商周青铜器、隋唐金银器)和外来文化,进而融合金属器的器形和纹饰(包括外来文化带来的艺术元素和工艺),终而在造型、纹饰、釉色各方面均创造出以宋代五大名瓷为代表的登峰造极的杰作的完整过程。本书不仅是一部独具特色的陶瓷史,也为激发中国当代艺术的创造力提供了独特的资源。
本书收录了王世襄先生有关竹刻艺术的文章,分为“刻竹小言”(金西厓著,王世襄整理;包括简史、备材、工具、做法、述例、述例续编)、“竹刻小识”(包括竹刻简史、竹刻分派、竹刻的恢复和发展等)、“此君经眼录”(图文并茂地讲述近百件竹刻珍品)、“散记”(记竹刻艺术品)。
我国竹纸的发明及制造技术的不断改良,为社会提供了一种廉价的书写、印刷材料,对文化的传播、传承做出了重要贡献。本书在大量田野调查的基础上,就我国各地现存的手工竹纸制作技艺进行了记录分析;同时结合历史文献,就几种主要竹纸的传统制作工艺进行了还原和剖析;并运用科技手段,探讨了竹纸制造工艺的科学内涵及与纸张理化性能的关系。本书是首次将田野调查、文献整理与科学实验手段相结合,开展竹纸制作技艺系统研究的成果。
中国古代丝绸设计素材图系?图像卷为国家科技支撑计划课题 中国丝绸文物分析与设计素材再造关键技术研究与应用 的子课题 古代图像中的纹样信息提取与设计元素分析 研究成果。本书将古代图像分为历代绘画、寺观壁画、水陆画与唐卡、风俗绘本四个类型,在采集了大量纹样信息后,精选其中的181幅织物纹样绘成矢量图,并附上所采集的原图和简要的纹样分析。希望本书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弥补出土与传世古代丝绸实物之不足,丰富中国传统织物纹样宝库,为从事纺织品设计、艺术创作及艺术史研究的诸位提供参考资料。 丛书: 中国古代丝绸设计素材图系 (共10册) 《中国古代丝绸设计素材图系 装裱锦绫卷》978-7-308-17431-2, 定价188元 《中国古代丝绸设计素材图系 少数民族卷》978-7-308-18263-8, 定价188元 《中国古代丝绸设计素材图系 小件绣品卷》978-7-308-18
谢明良先生为陶瓷史领域极为重要的学者,《陶瓷手记5:中国陶瓷的器形、纹饰与图像》是新近出版的一部高质量的学术专著,集中展现出作者近年对陶瓷品研究的新思考。本书共分为五个板块——器形篇、纹饰篇、贸易陶瓷和茶碗篇、图像交流篇、明器陶俑篇,分别涉及不同的研究主题。如对汝窑青瓷舟形杯、陶瓷倒灌壶等器形特殊的器物,作者通过风格及文献的把握,作出了新的理解和认识。而对卡拉克样式瓷及象嵌云鹤纹碗等,作者通过对纹饰样式的分析、对比,亦推导出新的结论。总之,每一主题的新阐释、理解,均由具体的实物出发,以图证史或以图论史,展现出作者扎实的陶瓷史素养及学术创新能力。本书可称为近年陶瓷史领域的重要的学术之作,值得推荐。
陶瓷史不是一个独立的学科,是一种方法,是历史的一部分。历史学家主要是用文献资料来叙述心目中的历史,陶瓷史学者会用陶瓷作为研究入门的材料。 陶瓷不会讲话,所以要借助文献,借助其他伴随的东西复原本来的历史。 《中国陶瓷史论集》旨在拓展亚洲视野,综合研究包括日韩、东南亚乃至波斯与中国陶瓷史的相关问题。
■内容简介 本书为国家科技支撑计划课题 中国丝绸文物分析与设计素材再造关键技术研究与应用 的研究成果,在采集了大量少数民族纺织品信息后,从中挑选了15 个少数民族的145 件织物纹样进行整理、分析,按照纹样题材分为动物纹、植物纹、天地属相/器物纹、文字纹、几何纹、人物纹六大类,包括织锦、刺绣、拼布等技艺。本书对纹样的题材、色彩及其构成形式的分析,较为全面地呈现了少数民族纺织品,希望可以为纺织品的设计再创作提供灵感和素材。
遇热即热,遇冷即冷。 尽管是金属,锡的反应却能散发出生命的味道 ------------------------------------------------------------------- 清课堂是日本现今仅存的一家老字号锡器作坊,延续至今已有180年。 《清课堂一百八十年》由清课堂第七代山中源兵卫所著,于立业180周年之际回顾清课堂的历史,传达金属工艺的魅力,同时将金属工艺的技术与知识、当今时代的匠人的所思所想也记录其中。 通过本书,不仅可以欣赏以锡器为首的金属工艺品的魅力、熟悉金属工艺的传统技艺与基础知识,还能窥视百年老店的历史浮沉与经营之道。
云南青花在中国陶瓷史上有着重要而独特的历史地位和文化意义,是我们探索青花瓷器起源,研究中国青花文化谱系生成和对外传播的重要对象。云南青花瓷绘艺术的风格朴实豪迈,是大写意画风在陶瓷装饰艺术上的充分展现。从美术史、图像学的角度研究云南青花瓷绘艺术,就需要将其从陶瓷艺术的整体形态中剥离出来,视为一类能够作为绘画史研究对象的图像学资料。这项研究的价值在于:一是其图像内容可以补充云南元明时期绘画史料的匮乏,完善云南艺术史的书写。二是其艺术特征可以彰显云南古代民间绘画生机勃勃的审美趣味和自由灵动的写意精神,表明云南陶瓷艺术的多元性、包容性、开放性和创造性。本书是吴白雨先生潜心十余年的研究成果,它既是一本画风朴素,格调高雅的绘本类图书,又是一本认识和了解云南青花绘画艺术的美学读物。
曼生壶是清中期溧阳县令陈鸿寿(字曼生)和艺人杨彭年合制的紫砂壶,因文心匠意与金石趣味巧妙结合而成为经典之作,对清中晚期以来的紫砂艺术产生了深远影响。本研究从金石学与紫砂艺术的关联入手,通过宏观论述与微观分析,讨论曼生壶的创生和传播语境,并对造型与工艺,铭文与装饰等本体进行全面分析。既注意造型与装饰等设计层面的视觉元素,又考察工艺特性,生产及合作范式等文心与匠意交融整合的内在联系。运用器物形态学与人体工学结合的方法分析形态、功能,并结合文献与实物,探寻曼生壶与金石学深度融合的全过程,剖析其审美、取法、设计、传播和金石学的关系。
本书为国家社科基金项目,为国家科技支撑计划课题 中国丝绸文物分析与设计素材再造关键技术研究与应用 的研究成果,是*人文社科项目 辽宋西夏金时期的丝绸技艺研究:以考古实物为中心 (17YJCZH006)的研究成果。本书主要以考古发现及传世的辽宋时期的丝绸文物为研究资料,精选精选其中108幅织物纹样绘成矢量图,并附上织物原图和简要纹样分析。通过对古代丝绸设计素材的提取、分类、重绘,来展现该时期丝绸纹样的题材类型、色彩搭配、艺术风格等,并探讨纹样特征与当时文化背景的关联。希望本书能丰富中国传统织物纹样宝库,并为今天的染织图案设计提供参考借鉴。
《纤维艺术:向外而行 向内而行》共分为两大部分。 向外而行 主要是放眼世界,从世界艺术史的高度介绍纤维艺术的来龙去脉,阐释纤维艺术在世界艺术史上的地位以及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向内而生 部分主要是介绍纤维艺术在中国的起源和发展,以及纤维艺术作为一门独立学科的学科特点。《纤维艺术:向外而行 向内而行》一书展示了国内外艺术家创作的大量纤维艺术作品,通过有代表性的作品阐释纤维艺术的基本特征。对艺术专业人士具有较强的参考价值,对普通读者来说,可以提高审美能力。
《古瓷之光》是知名瓷人、陶瓷文化研究者涂睿明的全新力作。以朝代为序,遴选了中国陶瓷艺术目前77件至美珍宝,记录下陶艺与中华文明碰撞的每个精彩瞬间,深入讲述中国陶瓷艺术的美学变迁。从古瓷的造型、色彩、材质、工艺、历史背景等角度切入,全方位展现中国陶瓷征服世界的美学魅力,重点解读其美在何处、普通人如何欣赏以及这些陶瓷器在中国古代社会文化中的功能与角色,让我们得以从一件件陶瓷作品中,探寻到历代的审美雅趣、民俗风情与匠心工艺。读完本书,当我们在博物馆中面对一件瓷器时,便懂得如何去欣赏它造型的优雅、颜色的美妙、画面的意趣、细节的深意、背后的故事……对中国陶瓷的美,产生更加具体、深刻的认知和感受,而不再只是用简单的一个“美”字笼统概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