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艺术是一个庞大的造型世界,实实在在与广大平民共存了数千年,并自始至终沿着自己的规律去进行创造,发展成一深厚而丰富的艺术体系。正是这些典籍不载、正史不论的民间艺术,在很大范围内支撑着一个民族的元气和凝聚力。 自 1986 年至 1989 年,杨先让作为中央美术学院民间美术系的组建者之一,率领考察队 1 4 次深入黄河流域,考察当地的民间艺术种类、艺术风格、民间艺人、节庆习俗等,足迹遍及青海、甘肃、宁夏、陕西、山西、河南、河北、山东 8 省(区)。在走访中,考察队积累了近千张图片资料,并整理出二十多万字的文本,汇集成《黄河十四走》一书。书中不仅详述了诸如安塞腰鼓、汉画像石、木版年画、剪纸、农民画、石刻、泥(面)塑等民间技艺,还分析了其艺术风格、反映的民俗风貌、折射的文化内涵等,并记录下当时优秀的民
u200du200d 本书是一本对漳州布袋木偶戏进行系统研究的学术论著。漳州布袋木偶戏,是福建漳州的一种民间小戏,其“北派”风格,在闽南地区独树一帜,并流传至台湾和东南亚各国,成为当地华人群体文化生活的重要内容。本书从人类学的视角入手,从音乐内容切入,研究漳州布袋木偶戏自身维持传统、动态发展的生存模式,体现其偶形雕刻、布偶表演、音乐奏唱、舞美灯光的特点,及虚拟、象征、隐喻的偶戏本质。漳州布袋木偶戏的音乐嬗变和传承尝试,与台湾布袋木偶戏产业之间的长期交流,和它在联合国亚太地区“非遗”项目中的示范作用,论证了“北派”布袋木偶戏传统在当下的嬗变与复兴。u200du200d
《风景文丛:中国乡土手工艺(3)》是作者第三部有关中国乡土手工个案的图文书。是继颇受好评的《中国乡土手工艺》(一)与续篇之后,作者又历时五年推出的再续篇。中国乡土手工艺的没落与衰亡正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绝唱,愈来愈受到整个社会的重视。作者在这几年辗转各地亲身采访中获得了大量一手资料,从中辑录了做年糕、黄酱、粉条,制普洱茶、葡萄酒、烟叶,以及织锦、地毯、铜、锡、玉器等45个中国民间乡土手工艺个案,主要集中于吃、穿、用、玩等非工艺品类的生活工艺。这些个案包括采访时间、地点、人物等信息,既用文字如实记录这45位手艺人的生存演变及现状,又用图片记录手工艺的生产制作过程及生活环境,还罗列出每种工艺的制作工序。质朴的文字,鲜活的图片,构成了一个个具有现场感的亲切、自然和因手艺面临消失而惋惜的生
《晋中文化生态保护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丛书:汾阳磕板秧歌传统唱段选编》内容包括:汾阳磕板秧歌简介、过街板、小曲调、戏曲板、附录、后记。《汾阳磕板秧歌传统唱段选编》如有印装质量问题请与本社联系调换。《晋中文化生态保护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丛书:汾阳磕板秧歌传统唱段选编》关键词:秧歌剧、唱腔、汾阳市、选集。
《说葫芦(王世襄集)》由王世襄著,是“王世襄集”之一种,分为上下两卷,上卷讲七种葫芦的特点和渊源,下卷讲畜虫类葫芦以及鸣虫的蓄养和欣赏。另有各种葫芦图片两百余幅,均有精彩的讲解和详细的说明。“一页页,一行行,一字字,无一不是中华民族文化的注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