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代丝绸艺术丛书 是国家出版基金项目和 十三五 国家重点出版物出版规划项目,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 世界丝绸互动地图关键技术研发和示范 (2019YFC1521300) 锦秀 世界丝绸互动地图 的成果之一。丛书共十卷,精选全世界各文博机构丝绸文物,结集全国专业学者团队编写。每卷著作全面、系统、科学地整理和研究自汉代至20世纪初中国历代丝绸的艺术发展,叙述当时丝绸图案的艺术风格及背后的文化内涵,包括织造技艺、艺术特色、生产格局、造作制度,以及政治、经济、文化、时尚和域外艺术对丝绸发展的影响。 本丛书不仅是关于丝绸的 百科全书 ,还涵盖了从汉代起始的中国蚕桑丝绸史、文化史、艺术史,包括了古代社会生活史中的重要标本,在叙述中国丝绸艺术发展历程的同时,为研究和复原古代物质文化提供佐证,考察丝绸承载的文化意义,填补
本书以图为 ,图文并茂地讲述了传统图案里的中国风俗故事。作者不是简单地整理分类,而是深入研究和阐述这些图案的典故和寓意,注重传统图案背后的民俗知识和文化内涵,生动描述其来历和传说故事,深入浅出,娓娓道来。虽寥寥数笔,但旁征博引,言简意赅,在认识论和方法论上都有新的突破,让读者不仅能获得审美愉悦,还能看到无限辽阔的精神境域。该书中的传统图案主要选自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年画、剪纸等,其中有许多是鲜见或即将消失的传统图案。随着时代的发展,现代社会的人们在继续应用这些传统图案时,其蕴含的积极意义必将随着人们新的认识和理解而得到升华。而在民间,传统图案所代表的美好、善良的愿望,依旧是人们克服一切困难、掌握自己命运和意志的体现。
本书以图为 ,图文 并茂地讲述了传统图案里 的中国节气故事。作者不 是简单地整理分类,而是 深入研究和阐述这些图案 的典故和寓意,注重传统 图案背后的民俗知识和文 化内涵,生动描述其来历 和传说故事,深入浅出, 娓娓道来。虽寥寥数笔, 但旁征博引,言简意赅, 在认识论和方法论上都有 新的突破,让读者不仅能 获得审美愉悦,还能看到 无限辽阔的精神境域。该 书中的传统图案主要选自 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 性项目年画、剪纸等,其 中有许多是鲜见或即将消 失的传统图案。随着时代 的发展,现代社会的人们 在继续应用这些传统图案 时,其蕴含的积极意义必 将随着人们新的认识和理 解而得到升华。而在民间 ,传统图案所代表的美好 、善良的愿望,依旧是人 们克服一切困难、掌握自 己命运和意志的体现。
织绣国之采,宫之色一针一线间倾注匠心独运的千年传承融入瑰丽浪漫的东方想象寄托意涵深远的美好祝福蕴藏精致内敛的中式美学刺绣精细,一双巧手针线翻飞,绣制出一个大千世界;织锦华丽,织机就像一部精密的仪器,技艺高超的织工穿梭其间,织出一片璀璨华美。历久弥新的织绣作品,或风雅,或华美,或绮丽,既有古代皇室的专属高定 缂丝,也有穿在身上的史诗 苗绣。它们从历史深处走来,穿越漫漫时间长河,见证了一代代王朝的兴衰更替,呈现丰富的历史样貌,传达出一种精致婉约的精神向往。历久弥新的织绣作品,或风雅,或华美,或绮丽,既有古代皇室的专属高定 缂丝,也有穿在身上的史诗 苗绣。它们从历史深处走来,穿越漫漫时间长河,见证了一代代王朝的兴衰更替,呈现丰富的历史样貌,传达出一种精致婉约的精神向往。让我们徐徐展
赵湘源是宋冬的母亲,像中国千千万万勤俭持家的妇女一样,她保存下大量的生活物品:化石般的洗衣皂、孩子们丢弃的玩具、堆积如山的瓶瓶罐罐锅碗瓢盆 物尽其用 是她的人生信条。艺术史家巫鸿和当代艺术家宋冬,与赵湘源女士一起,将她的这些庞大的收藏变成了一次巡回世界的展览。 《物尽其用:老百姓的当代艺术》全书分为三部分:*部分,是巫鸿就该项目的思想意义、其中蕴含的家庭伦理价值所进行的学术思辨。第二部分是全书的主体,以衣食住用为大类,每类下各设小类,展示其每一类的收藏,并由赵湘源和宋东口述关于这些物件的记忆,里面包含了浓郁的亲情,亲人之间相濡以沫的相亲相爱。第三部分,是不同背景的人参观过《物尽其用》展览后的感想与评论。
本书立足于记忆理论的探索与实践,以访谈、口述方式搜集历史资料,记录见闻和撰写新疆非遗刺绣传承人群 身体技艺 的经验知识及相关的民间 文化记忆 。全书的口述实录共分为三个篇章:篇章以 乡愁记忆:记忆作为苦难宝藏 为题,围绕新疆各民族刺绣传承人群回忆人生史、技艺磨砺的往事等展开,通过个体记忆与交流记忆的阐述重述回忆空间;第二篇章以 存储记忆:记忆作为传承要素 为题,突出新疆各民族刺绣传承人群口头叙事中的存储记忆不仅是传统文化 复兴 的前提条件,而且是技艺传承、文化知识更新的基本资源;第三篇章以 功能记忆:记忆作为致富关键 为题,讨论功能记忆可以使存储记忆获得方向和动力,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工匠精神,推动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
《江湖续谈》是 评书表演艺术家连阔如20世纪30年代连载于《新天津》《现代日报》上的文字结集,另以1953年连先生在中国作协的一篇发言作为附录。全书的内容,由连先生的女儿连丽如、女婿贾建国两位进行注释整理。此外,我们邀请插画师根据全书内容制作了30幅插画。《江湖续谈》是连阔如先生有关“江湖”的第二部书,关注清末民初的市井生活,篇幅较多的是有关那个时代艺人的生活与作艺,是我们了解旧时代社会风貌的好读本。整理注释者也是“江湖”中人,故对于书中所提到的行话,艺人出身、师承等都有清晰了解,所做注释 有利于读者的阅读。
《民间手工艺制作技法》是将中国传统的手工艺文化与手工创作技巧融为一体的普及性图文书。作者林莹积极传承传统文化,以中国结、软陶、剪纸三种深受广大人民喜爱的艺术形式为例,深入浅出地介绍中国民间手工艺的历史、文化、特点、功能,详细展示基本的制作技巧、步骤及示例作品。图书展示了作者创作的几十件手工艺作品,呈现了不同材质、技法、色彩、构图、寓意、用途等,通过图文并茂的方式,向广大热爱传统文化的读者介绍,尤其适合热爱传统手工艺制作的读者阅读。
西安鼓乐源于唐代燕乐,之后又融入了宫廷音乐,安史之乱期间随宫廷乐师的流亡而流入民间。西安鼓乐至今仍然保持着相当完整的曲目、谱式、结构、乐器及演奏形式。西安鼓乐曲目丰富、内容广泛、调式风格多异、曲式结构复杂庞大,演奏形式有坐乐、行乐,其中还包括有套曲、散曲、歌章、念等。作者深入田野,跟随学者探究了西安鼓乐的乐理和诸多特色,将西安鼓乐的价值进行梳理,并提出了对西安鼓乐的保护,学术价值较高。
山西是中国古代文明的发祥地之一,古老的黄河文化铸就了动人心魄的民间艺术 山西社火高跷。山西境内各地的高跷种类繁多,从地区研究范围来看,自晋北的忻州市,经太原市、晋中市向晋南临汾市、运城市,再延展至晋东南晋城、长治市方向,遍布黄河流域山西省整个地域。通过对山西地域11种重量、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统舞蹈类别中高跷项目的实地调研和提炼,可以看到山西社火高跷原生性传承的艺术内容,以及在当代艺术发展过程中,有效保护的文旅、文教、文博融合模式的初步探索。因此,本书对把握黄河流域山西地域社火高跷的整体性、独特性提供了参考,并对深化当代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创新性发展、舞台创作实践性应用具有现实意义。
本书选用了汉画像石拓片、汉画像砖拓片、历代石刻拓片、木版画、民间年画等图案,这些图案记载了中国古代生活和劳动风俗,记录着中国的传统故事和劳作生活,为我们讲述了时代变迁下的中国劳动历史。
一年、三百六十五天的准备;一个月,三十天的深度采访;十二个行业、十五位匠人的三十三个故事终成一本《生生 匠心比心》。 生是生活,可以平淡如水,可以波澜壮阔;生也是生命,可以片刻永恒,可以转瞬即逝。《生生 匠心比心》从日本手工艺出发,讲述工艺之美在生活面恰到好处的体现。通过对东京银器、九谷烧、日本雕金、和纸、备前烧、轮岛漆器、万古烧、井波木雕、江户版画、高冈铜器、宫岛木雕、大阪唐木匠人的深度采访,将他们坚持创造作业的生活感悟展现出来。其中故事部分采用*人称手法,尽量还原每一位匠人的语言习惯,搭配207幅精美彩图,生动呈现这些故事含有的寂寞、疑惑、坚持、感动,更直观、真实地体现人与技艺的情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