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禅境景观》:本书配合英国花园摄影师Alex Ramsay的精美图片,介绍了日本禅宗庭园的发展历史。作者试图通过追寻这段历史,来展现不同文化跨越时空的融合,包括古代与现代,本土与外来。内容上主要讲述了如何催生出多元化的日本庭园设计传统,并且如何将其影响力扩展到佛教寺院的范围之外,以及禅宗庭园中的景观设计手法。此外,另有一章专门探讨禅境景观与日本茶庭的关系,并介绍庭园中具有重要价值的树木与灌木等细节设计。
本书是一本介绍日式园林设计的专业参考图书,将日式园林设计元素进行专业分类,包括灯笼、盛水钵、栅栏、景石、庭院、组石、山石、墙、窗等,每个门类总结了日式经典园林设计的式样和设计方法,以百科全书的模式进行专业细致的论述,并通过概念性线条图的形式进行专业的表现,可作为广大园林设计师进行设计的参考类图书,极具借鉴价值。
2019年,巴黎圣母院因火灾而损毁严重,你会因为还没来得及了解、欣赏它而感到遗憾吗?在欧洲,有非常多历史悠久、壮观唯美的教堂建筑。你也许会震撼于科隆大教堂盛期哥特式建筑的宏伟与华丽, 赞叹威尼斯圣马可教堂拜占庭风格的精致装饰, 或者一直想去参观巴塞罗那建筑怪才高迪的世纪经典之作……其实,它们大都不断被损毁又重建,在时光的洗礼中饱经风霜,历史悠久却又脆弱易逝。这些神圣的建筑艺术遗迹值得我们珍惜以待。 通过《神圣之美:欧洲教堂艺术》,读者可以“参观”到欧洲152座经典教堂令人震撼、触动人心的美。《神圣之美:欧洲教堂艺术》按照国家和地区分类,总结教堂建筑不同风格的发展与变迁,并将欧洲主要地区划分为 11 条路线,读者横跨欧洲,通过简洁的文字和精美的图片令其欣赏到欧洲经典教堂建筑的宏伟外观、壮丽的穹顶、
“老房子”-老百姓都这样称呼祖祖辈辈居住的古老民居。它们确实老了,与现代化的距离越来越远,连它们的主人的后代也不想要了,拆了或卖了……随着经济的发展,老房子像涉临灭绝的珍稀动物一样越来越少(少数名人故居可幸免),随之而去的是珍贵的文化遗产和建筑艺术,以及宝贵的旅游资源。等到我们醒悟时,恐怕已经晚了,老房子那种特有的时代氛围和文化气息都将一去不复返,即使造了许多新古董也无济于事。 一个个百户连片的古村落,足以使人陶醉,足以使人忘返!老房子老了,但它更有生命。以徽派民居为代表的皖南民居,凝聚了一种极具个性特征的文化现象——它寄寓了这一地区明清时期的社会、经济形态和文化意识形态。阅读“老房子”,走进烟雨凄迷中的江南庭院,也许会给你一个晃惚的梦!
《哥特风格:建筑、雕塑、绘画》哥特风格艺术诞生于1140年左右的法兰西岛,并从这里传播到整个欧洲。这种全新的风格并未局限于宗教艺术或建筑,而是逐步渗入世俗和私人领域。《哥特风格:建筑、雕塑、绘画》介绍了各种形式的哥特风格,此外还作了一些特别介绍,譬如哥特时期的城市发展情况和技术情况。
城市街道不仅具有连接城市各个区域之间的交通功能,为电力、电信、给排水等市政基础设施服务的功能,同时也为人们提供休息、散步、交流交往、观赏、休闲的空间。城市及其街道的规划与更新设计经历了不同的反战阶段。20世纪20年代受现代主义城市规划思想的影响,街道的规划与更新主要考虑加大道路宽度,减少交叉口,组织主体交通等,重点解决交通问题,催生出“以车为本”的交通性街道,破坏了街道原有的生活氛围和地域性特征,街道空间蜕变为纯粹的交通空间,人在街道中的主体地位下降甚至消失,最终导致了城市的空心化和街道的消失。20世纪80年代出现的新都市主义提出了回归城市,重建富有活力的“以人为本”的街道,使街道空间成为人性化的空间,成为一种休闲和社交的场所。在街道的规划与更新改造中强调尺度适当、功能多样,鼓励人们
本书是一本介绍日式园林设计的专业参考图书,将日式园林设计元素进行专业分类,包括灯笼、盛水钵、栅栏、景石、庭院、组石、山石、墙、窗等,每个门类总结了日式经典园林设计的式样和设计方法,以百科全书的模式进行专业细致的论述,并通过概念性线条图的形式进行专业的表现,可作为广大园林设计师进行设计的参考类图书,极具借鉴价值。
重点集中于几何形状的艺术与建筑,提供了极其丰富的奇妙图案,以供人们研究探索。编写这本书的契机来自作者对西班牙摩尔人留下来的古建筑的游览、观光,尤为重要的是格拉纳达、科尔多瓦与塞维利亚二地遗迹更多。文化艺术的这种令人瞩目的开端,其后又随着作者对中、近东,北非乃至位于英嘲本土的、年代较新的清真寺的造访而获得更多的充实。 书中随处可见形形色色,丰富多彩的图案,其创造性令人感到惊讶。当我企图亲自动手来绘制这些图案时,我的神奇感又进了一步,因为我发现:图案据以演进的基本格子竟是如此之简单。作者希望《艺术与建筑中的几何图案》的正文、插图与照片能激发读者研究建筑及其奇妙几何图案的强烈兴趣。
《山水城市》是中国建筑师马岩松的一部建筑宣言。在积聚了十年的思考、创作与实践之后,马岩松首度推出“山水城市”的理念——应该有一批建筑师为未来城市描绘新的理想,将城市的密度与功能和山水意境结合起来,建造以人的精神和文化价值观为核心的未来城市,并可以为每一个城市居民所共享,或可称其为“山水城市”。 马岩松以极富个人特征的语言向读者讲述了“山水城市”的缘起,整本书贯穿着他的老北京童年、青年求学时代的狂想、作为建筑师周游世界的所感所悟,直至他在每一件建筑艺术作品中倾注的思考,独辟蹊径地在过去和现实、理论和实践之中发掘出的建筑设计理念。《山水城市》反映的不是马岩松的个人道路,而是向世界发出的号召,邀请大家共同思考城市的未来。“每个人的心中皆有‘山水’,那是一种对自然的理解与记忆,对
20 世纪60 年代,减法艺术在美国掀起了一场艺术新风潮,而前,极简艺术的概念就已在东方孕育、发展。东方文化中的“极简”即是“空”。“空”不仅是 一种美学概念,更是一种哲学理念和情感诉求。佛教文化强调“空性”,认为万物皆空,没有什么是永恒的,万事万物在不断建立联系又在不断切断联系,缘灭,都会回到“空”这个原点。道教也认为“空”是宇宙的起源和终点,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由于古代帝王的推崇与扶持,佛教与道教在亚洲蓬勃发展,大大影响当地文化的塑造,“空”的概念也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因此,东方世界在绘画、诗歌、建筑等艺术形式中不断地探索“空”,作品中常常创造出难以言表的意境。正如品诗尽在不道之辞,赏画还看不着迹处,欣赏戏剧不能少了中间停顿的悠然绵长,品味故事不能少了未曾言尽的空白,这中间
城市街道不仅具有连接城市各个区域之间的交通功能,为电力、电信、给排水等市政基础设施服务的功能,同时也为人们提供休息、散步、交流交往、观赏、休闲的空间。城市及其街道的规划与更新设计经历了不同的反战阶段。20世纪20年代受现代主义城市规划思想的影响,街道的规划与更新主要考虑加大道路宽度,减少交叉口,组织主体交通等,重点解决交通问题,催生出“以车为本”的交通性街道,破坏了街道原有的生活氛围和地域性特征,街道空间蜕变为纯粹的交通空间,人在街道中的主体地位下降甚至消失,最终导致了城市的空心化和街道的消失。20世纪80年代出现的新都市主义提出了回归城市,重建富有活力的“以人为本”的街道,使街道空间成为人性化的空间,成为一种休闲和社交的场所。在街道的规划与更新改造中强调尺度适当、功能多样,鼓励人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