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在宏村的祖屋“树人堂”里生活了六十一年,深深地热爱自己的家乡,也爱村里的老房子,还有探究老房子的浓厚兴趣,经过几年的努力,编写了一本小书。全书分为三章,章分析徽州古村的环境、格局和老房子的结构,第二章分析老房子的室内装饰风格,着重介绍典型民居里的木雕图案,第三章着重介绍徽州古村的公共建筑和它的人文价值。书里汇集了大量的古村建筑和自然风光图片,分类归纳分析,突出人与家庭在建筑中留下的人文痕迹,寻觅祖先造房子时营造舒适的家的智慧细节,寻觅当年时代的文明如何融合进当地传统建筑文化里面,提高了家庭生活的质量。不仅仅让读者朋友了解清楚真实的完整的精美的老房子,还要在古村里、在老房子里看到很多当年徽州家庭生活的痕迹,各个时代的社会经济活动的痕迹。既看到老房子,又看到远去的家园,这才
一砖一瓦,一草一木,中山大学近百年风尘在一座座红楼间沉淀。作者将红楼这一中山大学的标志性文物收录成册,呈现其当今风采、历史沿革、人文精神,抒发中大师生对中大红楼的拳拳深情。为保存中大红楼记忆,彰显中大红楼精神与文化,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本书收录了中山大学师生及校友关于红楼建筑的文章和摄影作品若干,将精致的摄影和纯粹的文字结合,从文学的视角和艺术的层面诠释并呈现中大红楼建筑及其背后的百年故事。
在创作的过程中,艺术家们总会通过一些手段或媒介(技巧、裱框、结构、形式、风格以及图示等),更好地表达艺术作品的精髓。《绘画鉴赏方法》《版画鉴赏方法》《艺术风格鉴赏方法》《艺术流派鉴赏方法》《建筑鉴赏方法》这五本书,以图解的形式帮助我们了解艺术家诠释作品的方式,从而读懂艺术作品。 《建筑鉴赏方法》通过对2000多年来民用、军事、住宅和宗教建筑的分析,为每一座建筑提出了明确的“规定”:从植物的覆盖,到墙壁的方位,再到各个元件结构的开口,比如柱子和拱门。书中对每一个条目都下了明确的定义,并且根据我们的历史发展通过实例进行辅助说明。
本教材是以“园林景观工程”项目开发为背景,该项目是作者在多年的工程实践经验及教学经验的基础上编写而成。本书根据知识点将工作流程分解为七个阶段,包括任务介绍、任务导入、任务分析、实施步骤、相关知识、知识拓展、实例示例,把园林景观的知识及方法论融入实际项目工作过程。作者以项目为实际案例指导读者完成一个园林景观子系统,以及在项目工作中需要涉及的园林景观基本施工图,如目录、说明、图纸等。
本书围绕园林工程方案设计阶段的手绘表现图编写,包含了园林景观手绘表现基础,平面、立(剖)面、透视、鸟瞰表现图的绘制等内容,详细地阐述了园林手绘涵盖的基础知识,手绘表现图绘制的步骤、方法和技巧。书中除设置多个手绘实例外,还安排了多个课堂基础训练范例,并且每个单元都附有练习题,可帮助学生更好地学习奉课程。本书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立足于把园林手绘原理和表现方法融为一体,以加速提升学生的手绘创作能力、表现能力和与甲方的沟通能力。 本书可作为建筑、园林、环境艺术、城市规划等专业的教材,也可供园林、景观设计师和手绘人员参考。
扬州园林具有悠久的历史、独特的营造技艺和鲜明的特点,在中国园林史上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扬州园林“兼具北方之雄与南方之秀”,经历两千余年兴衰,至今遗存众多。如世界遗产点瘦西湖是中国湖上园林的代表,个园是中国名园之一,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何园为晚清第1园。《扬州园林/符号江苏口袋本》从扬州园林佳构及传奇演变入手,讲述精彩的中国园林故事。
《景观材料与施工工艺》,针对景观材料教材版本较少,其中大部分都是以建筑装饰材料为主,结合建筑专业特点编著,完全理论化,没有实际案例与图片对照。而施工工艺方面教材,偏重于施工流程与工序,但对材料本身并没有归纳总结,繁杂的施工内容超出高等学校艺术设计专业的教学范围。这类教材较难适应于艺术设计专业的教学需要,也不完全符合当前专业的特点,更不贴合设计专业培养方向,所以在教材选用方面,很难选择到适用于艺术设计专业自身的理论教材。
本书以讲座的形式,系统地介绍了中国古代建筑的历史及建筑元素特征。共分20讲,从居址到都城,从祭坛到祠堂,从建筑个体到建筑理论,叙述全面,语言平易,深入浅出。
城市是人类所创造的妙、级、最复杂而最深刻的产物。尽管20世纪的“国际风格”在很大程序上抹杀了城市的特色,但是每个城市仍然由于它独特的自然、人文和历史背景而各不相同。 城市确实像一本书,一栋栋建筑是“字”,一条条街道是“句”,街坊是章节,公园是“插曲”。透过它们,阅读者见到了“人”,现在的、活着的人和过去的、死去的人。正如丘吉尔所说的,“人创造建筑,建筑也塑造人”,人造的城市也缔造了自己的独特文化。 我主张更多地去阅读城市,你、我、他,像对小说、诗歌、绘画一样地去阅读自己到过的城市,捕捉最初的印象,访问它的标志,但也不忽略它的“母体”(那些林林总总的民居)……还要访问几栋本地建筑师所设计的建筑,因为他们往往是城市“灵魂”的显现者。
《巴别,巴别:不只中外建筑史》不是一册教科书式的中外建筑史,它熔建筑艺术、文化学、史学、哲学和心理学于一炉,对人类文明历程进行了一次较为系统的梳理。建筑说到底是一种文化,是构成人类文明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巴别,巴别:不只中外建筑史》分为上下两篇,上篇侧重于建筑的基本知识,下篇侧重于建筑历史,二者相映成趣。作者从建筑艺术的角度切入,在对“建筑”这一文化对象的诸属性及与其相关的一些文史典故、美学观点进行讲解的同时,运用了比较的方法,对东西方建筑艺术的总体特征、细部差异及其各自的历史文化背景进行了细致而生动的阐述。
本教材是以“园林景观工程”项目开发为背景,该项目是作者在多年的工程实践经验及教学经验的基础上编写而成。本书根据知识点将工作流程分解为七个阶段,包括任务介绍、任务导入、任务分析、实施步骤、相关知识、知识拓展、实例示例,把园林景观的知识及方法论融入实际项目工作过程。作者以项目为实际案例指导读者完成一个园林景观子系统,以及在项目工作中需要涉及的园林景观基本施工图,如目录、说明、图纸等。
本书的编写分为古代建筑、近代建筑、现代建筑三篇,其中南京的古代建筑,过去研究较多;近代建筑,近年东南大学建筑系也作过一番调查研究,有的资料积累,唯独现代建筑无人作过专门研究,而且发展迅猛,日新月异,本书中每座建筑都由笔者亲自实地调查,收集资料,找设计人,找业主,找人关单位,走访请教才编写而成。通过勾勒出南京自古至今建筑发展的大至轮廓,为读者了解南京建筑提供了一份较为完整的材料。
《景观植物在城市绿地中的应用》主要从指导实际工作的角度出发,从城市绿地规划、城市绿地分类等基础方面着手,结合作者多年的实践工作经验,从景观植物的树种分类、种植实用技术、应用方式、树种规划等方面共编写了八个章节,着重强调城市绿地植物配置的科学性、实用性,是对城市园林绿化发展的重要贡献。《景观植物在城市绿地中的应用》论述严谨,从实际出发,可操作性强,是一本很好的园林工具书。
《现当代建筑艺术赏析》共分两大部分,部分简单介绍20世纪至今世界建筑的发展历史,包括现代主义、国际主义和后现代主义三节。这部分紧紧围绕建筑发展的理论和代表人物,让读者对20世纪的建筑发展有一个大概的了解。由于不是建筑史教科书,整个叙述比较简洁,重点在第3节中,这一节对影响当代建筑的后现代主义的理论和实践都做了比较详细的说明,并附有大量图片及赏析文字,以使读者通过实图对设计理念有直观的理解。《现当代建筑艺术赏析》第二部分以具体的建筑为例子,分别取出有代表性的70多个建筑做了较详细的介绍,对建筑的建造背景、建筑结构分析和建筑美学都尽可能做了交代。
钢笔是舶来品。跨过漫长的历史,追溯到公元七世纪,鹅毛管笔已经开始在欧洲使用,并逐渐成为主要的书写工具。文艺复兴时期,很多画家都用这种笔绘制他们的创作稿和素材稿,留下了很多经典之作,成为后代画家的学习范本。十七世纪以后,印刷出版业开始蓬勃发展,新的印刷制版方式代替了是时的凸版印刷技术,钢笔画开始进入商业领域,商家们邀请艺术家用钢笔来绘制各种插图和装饰画。从此,钢笔画被广泛地运用于各种插画、连环画的创作和建筑物的表现中。本书包含了钢笔建筑写生这一内容,收入的所有作品均是作者利用教学之余或寒暑假期间进行写生和创作的作品。它将作者在写生过程中的一些心得直接地表述在图面上,使读者更为直观,其目地是想对前阶段工作做一次总结,并与读者进行交流和探讨。
当城铁次在伦敦出现时,不过是交通工具和“建筑和”。今天,它依然是交通工具,却已经上升为“建筑”的交通系统。还把城铁看成“建筑物”,如果不是城铁“落伍”了,那就是你自己落伍了。
一个专业建筑师、研究者的考察随笔。 作者以自己的眼睛为线索,带着读者穿行于美国三大城市——芝加哥、纽约、华盛顿——的大街小巷、广场以及各建筑物之间,对三城的建筑、规划作出评论,讲述美国城市发展、规划的理念以及建筑背后的故事。 本书图片大多为作者亲自拍摄、绘制。
这本书的版出版之后,到处都产生了对与建筑有关的事情的兴趣。普通人因此而谈论建筑、喜欢谈建筑、希望有能力谈论建筑--这是一场深刻的社会运动的后果。 我们这本书不企图说服专业人员,而是说服大众,要他们相信一个建筑时期来临了。建筑成为了时代的镜子,现代建筑关心的住宅,是普通而平常的人关心普通而平常的住宅,这是时代的一个标志。为普通人,"所有的人",研究住宅,这就是恢复人道的基础,人的尺度,需要的标准、功能的标准、情感的标准--这些才是最重要的,这些才是一切。这个时代,一切都以人为本。
幼儿园环境是幼儿园课程的一部分。环境就像是一位不说话的教师,默默地发挥着它特殊的、潜在的教育作用。创设幼儿园环境,不仅要考虑其教育性,使环境创设的目标与幼儿园教育目标相一致,同时还要注意环境创设应与幼儿身心发展的特点和发展需要相适宜。《四季布置》是幼儿园环境与设计之一,内容包括春季的环境布置,夏季的环境布置,创意手工布置,秋季的环境布置,冬季的环境布置等。本书主要供幼儿园老师作装饰教室的参考书使用。
你知道吗? 奴隶制时代的建筑都特庞大; 哥特建筑是欧洲中世纪的黑暗之光; 佛寺建筑在日本和印度遍地开花; 后中世纪,君权和文艺都复兴了; 英法大革命时期的建筑集各种仿古于一身; 19世纪的钢筋混凝土带给建筑新面貌; 20世纪以后现代建筑登上了历史舞台; 再后来,后现代主义开始使建筑各走各的路…… 如此浩瀚的外国建筑千年之变,通过简明的讲解、有趣的历史故事、诙谐的语言风格,将复杂的建筑形式转化为清晰明了的发展脉络。小小一本书,带着你走遍世界的隐秘角落,走近建筑和历史中的活色生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