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探讨了现代建筑要素与其多样化的物理、社会、文化以及环境文脉的相互呼应关系。书中所研究的50座建筑均建于1950年之后,借助照片、文字描述、虚拟现实体验和实地考察等手段,力图为读者提供对每座建筑的简明分析。更为难得可贵的是,我们在书中会看到非常珍贵的剖面图和分析图。虽然对这些建筑的解读可能早就有先人之见,有些甚至已经深入人心,但我们希望通过本书可以帮助读者打开思路,对既有的解读提出质疑。
佛罗伦萨皮蒂宫是闻名世界的美术馆之一,和巴黎卢浮宫,伦敦大英博物馆等齐名。馆藏有大量精美的名家绘画作品,是艺术的宝库,本书精选 为经典的画作并配以讲解以期为读者呈献出 展馆的审美体验。主要介绍了皮蒂宫中帕拉蒂那画廊的珍品画作,包含拉斐尔、提香、卡拉瓦乔、鲁本斯等艺术巨匠的作品。
心灵的风景建筑与绘画之间有着深厚的传统,中外都一样,但是,近些年这个传统的关系似乎成为一个问题,原因是照相机和电脑的普遍运用。表面上看相机和电脑可以取代建筑师的手绘表现了,其实它取代的只是一部分建筑师的劳动——手绘表现图,它取代不了建筑师对绘画的热爱与表现,以及它们深层的关联。就像金卫钧的建筑与绘画之路,他从二十多年前功能性的建筑表现,进而发展到了今天的纯粹绘画的表现。当建筑师的绘画解脱了说明的表现之后,就回归了艺术表现的本质、绘画的本质。写生的核心意义不是描摹对象的外观,而是通过外观的形、色、线条、韵律,表现画家对自然的理解与心中的意念。艺术的表现恰恰是绘画超过自然表面的那部分,是对自然的提炼、取舍和概括,是自然的升华。建筑设计除了要完成建筑的一般功能之外,对形式的把握、理
建筑彩画包括两个重要问题,一是继承,二是创新,但这都离不开对彩画整体理念的深入理解。因此边精一所著的《中国古建筑油漆彩画(第2版)》也力求从多方面、多角度阐述彩画的相关理论,以使读者能够举一反三运用自如,而不是只限于模仿书中有限的图例。
《花园设计百科全书(全彩)》是一本综合性的花园设计,为每一座花园提供切实可行的新鲜理念。从成功彰显园艺风格、到种植与建设,涵盖所有花园中的实用信息,逐步指导你的创造过程。萃集各种灵感迸发的设计,从完备的花园到为小空间准备的精妙点子,也包括植物设计方案和硬质景观材料。无论是准备一个浩大的花园工程,还是脚下的一片小小花园,这本百科全书都能帮助你打造出的户外空间。
中国园林,名之为“文人园”,它是饶有书卷气的园林艺术。所谓“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这就是中国造园的主导思想。 清代钱泳在《履园丛话》中说:“造园如作诗文,必使曲折有法,前后呼应,最忌堆砌,最忌错杂,方称佳构。”一言道破,造园与作诗文无异,作诗文与造园同样要通过构思,所以我说造园一名构园。这其中还是要能表达意境。中国美学,首重意境,同一意境可以不同形式之艺术手法出之。诗有诗境,词有词境,曲有曲境,画有画境,音乐有音乐境,而造园之高明者,运文学绘画音乐诸境,能以山水花木、池馆亭台组合出之,人临其境,有诗有画,各臻其妙,故“虽由人作,宛自天开”。中国园林,能在世界上独树一帜,实以诗文造园也。 诗文兴情以造园,园成则必有书斋、吟馆,名为园林,实作读书吟赏挥毫之所,故苏州网师园有看
《山水城市》是中国建筑师马岩松的一部建筑宣言。在积聚了十年的思考、创作与实践之后,马岩松首度推出“山水城市”的理念——应该有一批建筑师为未来城市描绘新的理想,将城市的密度与功能和山水意境结合起来,建造以人的精神和文化价值观为核心的未来城市,并可以为每一个城市居民所共享,或可称其为“山水城市”。 马岩松以极富个人特征的语言向读者讲述了“山水城市”的缘起,整本书贯穿着他的老北京童年、青年求学时代的狂想、作为建筑师周游世界的所感所悟,直至他在每一件建筑艺术作品中倾注的思考,独辟蹊径地在过去和现实、理论和实践之中发掘出的建筑设计理念。《山水城市》反映的不是马岩松的个人道路,而是向世界发出的号召,邀请大家共同思考城市的未来。“每个人的心中皆有‘山水’,那是一种对自然的理解与记忆,对
童明撰写《镜像与迷宫》以作为“与会”意向的整体说明,董豫赣撰写《与园林语》以作为“园林与建筑”活动的主题说明。在此之后,是由葛明组织翻译的四篇与此次与会内容相关的译文,同时许亦农先生也为本次文集撰写了《苏州园林与文化记忆》一文。
本书以公共艺术为核心范畴,以公共领域为基本概念,以世界城市雕塑和公共艺术为基本范例,以公共艺术实践与城市文化建构为基本关系,以公共艺术的多样性与城市文化的多向性为基本内容,国际性视野与中国首都视野相参照,国际公共艺术进程与首都公共艺术发展相结合,阐述公共艺术与城市文化的内在逻辑与结构关系。章在语境化的历史背景中描述公共艺术的历史发展和转变,第二章以公共领域为基本概念阐述公共艺术本体论和公共艺术的文化公共性;第三章结合世界且富有争论的公共艺术案例,阐述公共艺术的复杂性、矛盾性和多向性特征;第四章对作为公共艺术的当代北京的城市雕塑进行历史、文化和美学的历时性分析和诠释;第五章对北京城市公共艺术与首都文化建设的关系、首都公共艺术的转变进行共时性的探讨;第六章选译四篇关于公共艺术的
清华大学建筑学院与哈佛大学设计研究生院在Peter Rowe 教授之建议下,组织人力从事中国控住宅史之研究,合作数年,成绩斐然。本书即为这方面研究之一本著作,我浏览之余认为本书有如下之特点: (一)本书从近代中国重要之历史阶段与影响住宅类型的转迷两个角度着眼,将书分为三个历史阶段,历时160年。这是中国近代住宅史发展的几个基本阶段,脉络清晰,纲举目张,抓住了中国建筑发展的时代背景。 (二)本书并不就住宅论住宅,而是通过政治、经济、社会、技术、人文等变迁,来剖析住宅建筑类型之变化。 (三)研究历史展望未来,中国城市化已进入加速时期,城市人口急剧增长,城市住宅建设占有重要的比重。书中阐明如人口增长、土地的限制、市场经济等在变革,有关居住层数、建筑标准等常常存在争议,这些问题在困扰着我们,
如果历史会说话,她应该会通过建筑来表达;如果城市会打扮,建筑无疑是她别具一格的美丽妆颜。在近代走向辉煌的上海,建筑也如雨后春笋般拔地而起。她们包罗万象、星罗棋布,是中国历史长河中一道亮丽的风景线,而徐汇的近代建筑则是其中浓墨重彩的一笔。本画册展示了徐汇衡复风貌区的138座老洋房,既有史实性信息记载,又有人文故事,内容生动有趣,语言为中英对照。不仅重新为这些“万国居住建筑博览群”写影留档,更深度解析老建筑的前世今生、传承其中的名人轶事和文化风流,就像为公众提供了一把钥匙,打开徐汇的人文历史、上海的城市记忆,也大大增添了老洋房的可读性。每篇文章还配了,利用高科技手段,搭配了中英文音频和VR成像,让建筑会说话,营造更为立体的身临其境的街区漫步体验。 这本书告诉你: 建筑是可以阅读的,街区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