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1964年到2020年,日本建筑界风云变幻的60年,也是作者隈研吾的60年。他从大仓山脚下的小屋一路蹒跚走来,经历了对现代主义建筑的憧憬到幻灭的过程,从纽约到东京、再到世界各地,一边工作一边寻求理想的建筑形态,直至今日,终于站在世界建筑的舞台上。作者隈研吾截取了他人生中四个重要的节点,以自身的所见、所闻、所感,为读者梳理了日本现代建筑在社会经济影响下的发展和变化,同时将自己对建筑的理解、自我心态的转变以及对未来建筑的展望一一道明。 城市将走向何方?我们的生活又将如何改变?对人类而言,住所到底意味着什么?人类与建筑的关系如何?而这种关系今后又将如何改变? 在这本书里,隈研吾给出了自己的答案。
《东南园墅》是建筑界一代宗师童寯,向世界介绍中国古典园林之美的经典著作,也是其晚年于病榻上用英文书写的最后一部著作,初版于1997年;本次全新修订版由童寯之孙、同济大学教授童明执笔翻译,以简洁雅致的文笔,重新传达出童寯先生英文原著的真意。·赏园之趣:深刻解读中国园林的精神与内涵中国园林与山水绘画、文人情趣的联系紧密,童寯认为,“中国古典之园林,实为三维中国画卷”,“造园的情趣,远甚技巧与方法”。·造园之法:全面分析园林营造的细节与技法建筑与布局——凉亭、厅堂、游廊、石船、台地装修与家具——门洞漏窗、涂漆木构、铺地纹理、假山石屏、盆栽罐植叠石——取材、鉴赏、匠师植物配置——园林植物的地位、布局准则、种类介绍·园林之史:细述园林历史及东西方园林的区别融贯中西——“西方园林实则悦目,东方
内容简介:教堂的彩绘玻璃窗上描绘的是哪个人物?那些几何图案有何深意?在如此美丽的建筑中,怎么会有凶狠的野兽雕塑从墙上探出头来?为何读经台上有鹈鹕的造型,而立柱上有枝叶装饰?中世纪的大部分信众虽目不识丁,却能够读懂教堂建筑中精心编码的种种象征符号,并领会其中的含义与背后的故事。对虔信者而言,教堂是接受宗教教育的课堂,是让感官与灵魂俱得满足与提升的盛宴之所。然而 的人们已然忘却隐藏在图像、雕刻和符号中的深意,教堂在他们眼中仅仅只是恢弘的建筑。本书意在挖掘这些精美 伦、气势恢宏的殿堂失落已久的精神意涵。 本书共分三章, 章分析建筑的结构特征,从外至内,从墙壁到天顶。第二章引导读者熟悉基督教的各个主题,辨识重要人物、场景、故事、动物、花卉以及绘画、雕刻、塑像中数字、字母和图案的运用。
中国园林外师造化而中得心源,将自然风景之美以山水画的创作手法纳入园林,因画成景,是经过主观艺术再创作的一系列立体的“烟霞图画”集锦。本书作者周维权,毕生致力于中国古典园林的研究, 是将其后半生的精力集中在了北京西北郊的皇家园林。本书即撷取周维权有关清代皇家园林的一些文章汇集成册。 书中以北京的颐和园、圆明园、静明园以及承德避暑山庄等作为代表,借助大量的历史文献和精美的手绘复原图、地形图、平面图、观景图等等,细致地介绍了皇家园林修建的渊源,园中主要的景观、建筑及其与周围环境的关联;还在此基础上以颐和园为案例,经过缜密的考察,解析欣赏园林时不同视角的选取和效果,为人们提供了一个认识“三山五园”的 新 高的视角,也 突出了皇家园林所 的特点。 在作者看来,清代皇家大型天然山水园在建筑
作者以梁思成及其他营造学社成员的调查路线为脉络,以北京为原点向东、西、南方分次考察,重走大师之路。全文语言生动有趣,并配有建筑知识图解,简单易懂,全方位向读者讲述古建筑背后的故事,让读者参观古建遗迹不再走马观花。同时全书配有大量百年老照片,通过影像、实物遗存、故事展示古建筑的历史倩影。
这本《民国军阀府宅:大帅府》是沈阳,一座融合满汉文化:中日俄文化的关外老城,从昭陵到沈阳火车站,从中街到太原街,大街小巷,高塔广厦,有太多历史印记在这里铭刻。《民国军阀府宅:大帅府》从东北王的宅府——大帅府的主人张作霖和张学良父子的文化素养及其发迹过程着手,分析建筑的形成原因:特色与依据,以建筑之中发生的历史事件,检验和考证对建筑存在的不同说法,还建筑以原真性。书中不深入细致的研究讲述,还有大量帅府建筑实体图和设计图,以及清晰完整的石雕纹样,可供建筑及美学爱好者参详。大帅府常务副馆长曲香昆先生历时两年创作完成的,由帅府的建筑与民俗入手,进而剖析张作霖:张学良父子的内心世界及政治思想以及对民国历史的影响,立意角度独特,在同类书中不多见!
《造房子》一书是世界建筑优选奖普利兹克奖得主、有名建筑大师王澍的建筑文化随笔集。 10篇建筑文化随笔――从宋代山水画的意境,到明清园林的审美情趣,作者深入剖析中国传统文化、艺术,更以建筑的角度,从中探寻传统文化、东方哲学的美学价值。 4篇建筑作品历程书写――王澍的有名建筑作品包括中国美院象山校区、宁波美术馆等,在本书中,从设计开端、建造过程,直至建成后续,作者用深入浅出的语言,还原这些作品的诞生历程。从中,我们看到的是作者对于“好的建筑”以及“如何做出重返传统的当代建筑”的深入思考。 6篇散文随笔+1篇对谈――作者漫谈个人经历、社会与人生,更触及当下人关心的居住空间等话题,大师的成长历程和人文情怀一览无遗。 本书从建筑出发,却不止于建筑,更是一本探讨中国传统文化当代性的著作。传统文化的
20 世纪60 年代,减法艺术在美国掀起了一场艺术新风潮,而前,极简艺术的概念就已在东方孕育、发展。东方文化中的“极简”即是“空”。“空”不仅是 一种美学概念,更是一种哲学理念和情感诉求。佛教文化强调“空性”,认为万物皆空,没有什么是永恒的,万事万物在不断建立联系又在不断切断联系,缘灭,都会回到“空”这个原点。道教也认为“空”是宇宙的起源和终点,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由于古代帝王的推崇与扶持,佛教与道教在亚洲蓬勃发展,大大影响当地文化的塑造,“空”的概念也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因此,东方世界在绘画、诗歌、建筑等艺术形式中不断地探索“空”,作品中常常创造出难以言表的意境。正如品诗尽在不道之辞,赏画还看不着迹处,欣赏戏剧不能少了中间停顿的悠然绵长,品味故事不能少了未曾言尽的空白,这中间
中国园林,名之为“文人园”,它是饶有书卷气的园林艺术。所谓“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这就是中国造园的主导思想。 清代钱泳在《履园丛话》中说:“造园如作诗文,必使曲折有法,前后呼应,最忌堆砌,最忌错杂,方称佳构。”一言道破,造园与作诗文无异,作诗文与造园同样要通过构思,所以我说造园一名构园。这其中还是要能表达意境。中国美学,首重意境,同一意境可以不同形式之艺术手法出之。诗有诗境,词有词境,曲有曲境,画有画境,音乐有音乐境,而造园之高明者,运文学绘画音乐诸境,能以山水花木、池馆亭台组合出之,人临其境,有诗有画,各臻其妙,故“虽由人作,宛自天开”。中国园林,能在世界上独树一帜,实以诗文造园也。 诗文兴情以造园,园成则必有书斋、吟馆,名为园林,实作读书吟赏挥毫之所,故苏州网师园有看
2019年,巴黎圣母院因火灾而损毁严重,你会因为还没来得及了解、欣赏它而感到遗憾吗?在欧洲,有非常多历史悠久、壮观唯美的教堂建筑。你也许会震撼于科隆大教堂盛期哥特式建筑的宏伟与华丽, 赞叹威尼斯圣马可教堂拜占庭风格的精致装饰, 或者一直想去参观巴塞罗那建筑怪才高迪的世纪经典之作……其实,它们大都不断被损毁又重建,在时光的洗礼中饱经风霜,历史悠久却又脆弱易逝。这些神圣的建筑艺术遗迹值得我们珍惜以待。 通过《神圣之美:欧洲教堂艺术》,读者可以“参观”到欧洲152座经典教堂令人震撼、触动人心的美。《神圣之美:欧洲教堂艺术》按照国家和地区分类,总结教堂建筑不同风格的发展与变迁,并将欧洲主要地区划分为 11 条路线,读者横跨欧洲,通过简洁的文字和精美的图片令其欣赏到欧洲经典教堂建筑的宏伟外观、壮丽的穹顶、
深宅大院是中国的传统建筑文化遗产和民居艺术珍品,对民居、民俗文化研究有重要的作用,对中国现代建筑也有很重要的借鉴意义。《中国最美的深宅大院 2》精选南国小镇内保存完好的民居建筑艺术精品,展现江南小镇院落的典雅别致。于小桥流水之处,曲径通幽之地,尽显江南大户独有的婉约与灵动,马头墙与青灰瓦之间更是融汇了文人墨客的儒雅与质朴。
《参与性景观 张唐景观实践手记》记录了张唐景观从社会观察到理想社区设想,从人与人的相处到人与自然的和谐愿景,张唐景观在日常项目实践的同时还保持着好奇和思考。设计归根结底还是反映了时代的价值取向和设计师个人的价值观。《参与性景观 张唐景观实践手记》分极简、耐久、共享、共生和参与五个章节,结合具体实践项目讨论了张唐景观在实践中的主要关注点。《参与性景观 张唐景观实践手记》还收录了张东和唐子颖在不同时期发表的文章、访谈和根据演讲整理而成的文章,有利于整体了解张唐景观对设计的思考。
“乌有园”系列出版物每年一本,关注有关“中国传统设计语言现代转化”方面的积极探索,涵盖理论与实践(包括实验性作品)两个方面,内容以建筑为主,也关注造型艺术、绘画、文学等相关领域的新进展。由金秋野和王欣担任学术主持,采取约稿方式,邀请外相关领域学者撰写文章。《观想与兴造/乌有园·第3辑》为第三辑。
《乌有园(辑:绘画与园林)》是由金秋野和王欣二人合编的系列出版物,关注“有关中国传统设计语言现代转化”方面的积极探索,涵盖理论与实践(包括实验性作品),内容以建筑为主,也涉及造型艺术、绘画、文学等领域的进展。2014年出版的辑“绘画与园林”约请了八位作者(董豫赣、李兴钢、李凯生、宋曙华、郑文康等),从不同角度探讨传统绘画、园林与当代建筑设计语言的关系,内容涉及自然与人工的造型、传统空间视觉构造法、有限度的建造等具体问题。此外也包含了两组与园林相关的学生习作,分别来自中国美术学院和北京建筑大学。
大地景观利用大尺度、抽象的形式及原始的自然材料创造出和谐环境,已成为生态景观建设越来越关注的内容。《大地景观》从历史、方法、结构元素和现代项目等四个主题切入,介绍大型景观规划项目的沿革与现状,以深入简出的文字和栩栩如生的实例照片,娓娓道出大地景观的特色和规划经验。
为纪念陈从周先生2018年百年诞辰再版的经典园林著作。《苏州园林》是我国有名古园林与建筑专家——陈从周先生的重要学术论著之一,以苏州主要园林的实地拍摄和建筑测绘为蓝本,通过对园林个案有针对性的研究分析,延展至江南园林的整体造园特色与造园技艺,形成了对中国古典园林艺术的精妙解析和传统造园理论的多方面阐释。
空间与陈设编辑室编的《宫皇帝的书房(国人的设计美学)》通过众多形式书房的陈设布局,体现了不同皇帝的喜好与品味,揭示皇家读书生活生动有趣的一面,并且通过展现皇宫书房的陈设为现代设计师提供参考借鉴,同时通过对众多清代文献生动地剖析,与读者分享,书房不仅是读书场所,更是文人精神寄托之所在,中华民族的文脉在书房中得以延续,借助皇家书房这个窗口,折射出中国文化历史的传承与发展。
建筑彩画包括两个重要问题,一是继承,二是创新,但这都离不开对彩画整体理念的深入理解。因此边精一所著的《中国古建筑油漆彩画(第2版)》也力求从多方面、多角度阐述彩画的相关理论,以使读者能够举一反三运用自如,而不是只限于模仿书中有限的图例。
《从农业观光园到田园综合体:现代休闲农业景观规划设计》选择近几年的真实设计实践案例进行分析介绍,将理论研究运用于实践中,不仅具有重要的实践指导意义,而且有利于提升休闲农业景观规划设计的科学性,以传承与保护地域文化,促进生态文明建设,推动经济发展、缩小城乡差距等,使休闲农业实现长远健康发展,为实现乡村现代化建设目标添砖加瓦。
《中国近代大学校园与建筑》在史料汇集与实地调查的基础上,讨论近代中国大学校园与建筑,其社会、经济、文化的产生机制及历史发展脉络,并整理了近代大学校园规划与建设历程,建筑的风格演变及形式特色;同时分析这些规划手法、建筑语汇所代表的中国近代建筑发展的脉络与象征意义;讨论不同阶层投资者与设计者的文化认同和对建筑美学价值的选择。
本书通过对艺术以不同的方式介入城市公共空间中的景观及室内的设计、创作实例剖析,阐述艺术在城市中的公共价值和作用。每一个艺术项目的分析角度虽然各有侧重,但始终以表述作者针对性的研究过程和作品中所蕴含的艺术理念以及设计方法为主旨,是原创艺术及方法交流的媒介。该书推崇在有限空间中进行创造性的发挥,推崇在艺术、城市空间及人际关系模式之间巧妙地形成一种可解读的关系,尽管这些艺术不能代表整体的区域,但却充分体现这一区域艺术的特征与趋向,触动人和环境的互动,引发人们的联想以至于行为,使得艺术因此又有了自由拓展的新领域,具有了“公共”的意义。 本书可供城市环境设计、城市公共艺术专业人士、学生参考或学习,也可供艺术爱好者欣赏。
从一个战俘到明星建筑师,上海成就了邬达克的地位,他是一个"实足"的上海建筑师,其所有重要作品都留在了我们这座城市。本书系靠前部向公众介绍邬达克的读物,抢先发售公布大量历史影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