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本书中,弗朗切斯科 卡雷里探索并拓展了基于 行走 的艺术形式,并着重审视了三个关键历史转折点:从达达主义到超现实主义,从字母主义到情境主义,从极简艺术到大地艺术。通过对这些历史事件的分析,卡雷里获得了一部关于漫游的艺术史,一片可以漂流航行的城市群岛。 行走 虽然不直接构成对空间的物理建构,但是该行为暗示了对相关地点及其意义的改造。人类在一个没有地图的空间中的实际存在,以及他们在穿越空间时产生的感知变化,构成了一种景观变化的形式。这种变化没有留下可见的痕迹,却在文化上改变了空间的意义,进而改变了空间本身。
1911 年5 月,年轻的勒 柯布西耶开始了他为期五个月的东方旅行,途经中东欧、巴尔干、土耳其、希腊和意大利。本书就是这次旅行的记录。全书贯穿着他对古典精神、东方(近东)艺术和生活之美的现场体验、情感激动和深邃思索。《东方游记》是柯布西耶的*本书,也是他逝世前要求再版的*后一本书。柯布西耶伟大的艺术征程就是从这里开始的。后来凝结在他那些建筑作品中的古典灵魂、东方元素,对人、光、空间关系的感悟,以及他在建筑理念、功能、形式等方面不断前进与突破的创新精神,拒绝和因循守旧妥协的态度,都可以在这本书里找到*初的原点。
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 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桃花源记》中这一片宛转而滋养的乐园,实在就是我国古人所构想的 福地 用现代的话说,即 适合人类生存的环境 。对于中国人古往今来一贯追求的福地、吉宅,汉宝德先生宽容地称其为 前科学 ,并孜孜不倦地以科学的精神、系统的分析去了解它,以此探究中国传统的建筑观与环境观。
中国古代建筑彩绘纹样,是我国古建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国传统建筑的点睛之笔,是我国古代审美意识、美学理念的鲜明体现。中国古建彩绘纹样,往往选取线条流畅、结构简明且色彩明快的传统吉祥图案作为基本装饰元素,在古建的斗拱、望柱、梁架等不同部位进行装饰,使得中国传统砖木结构的建筑披上了华美的霓裳,形成了特色鲜明的中国古建艺术风采。而在漫长的中国古建彩绘纹样的变迁、积淀和丰富过程中,古建彩绘纹样也成为中国传统装饰图案中重要组成部分。本书从《营造法式》保留的古建彩绘纹样中撷取经典纹样六十三幅,从构图、造形上均为今人时常可以用以装饰的图案。让我们用今天的审美和无限的创造力,给中国传统吉祥纹样赋以新的色彩和生命。
《100个改变建筑的伟大观念》列出了100个改变建筑的伟大观念,其中很多观念至今仍在深刻影响着我们这个时代的建筑发展。书中不可避免地侧重于对一些较新的观念进行介绍,这些新颖的观点在未来的影响可能会超出我们的预期。图文并茂的方式使《100个改变建筑的伟大观念》更像是一本建筑双年展的手册。相信读者会从中获得启发和借鉴。
毡帐,作为游牧文化与农耕文化的一个重要区分标志,公元4世纪时由北方草原地区传入中原,并于唐时在黄河流域广泛流传于社会各阶层。本书力求在全面收集4—10世纪墓葬、石窟寺等考古材料及国内外文博机构收藏品中与毡帐直接或间接相关的材料的基础上,对毡帐的地域分布与时代特征进行探讨,通过对毡帐的分类研究从而划分出毡帐的谱系:圆形毡帐和方形毡帐两大系统,并对其发展源流试做讨论。此外,对载帐架骆驼俑发展演变的分析,对理解毡帐在中国北方地区的发展也具有积极意义,骆驼俑所负载的木排装帐架经历了由写实向抽象演变的过程,表明当时社会人们对毡帐的认识与理解也存在着逐渐接受和认同的过程。
“漫游”的创新之处是带领人们亲历现场:一个正在发生的历史时刻,一些无法定义的建筑实验,一种有待剖析的流行现象。作为一种已存在的文学和电影类型,Architectural Fiction在过去曾掀起热潮。其中卡尔维诺的《看不见的城市》、Edward Carey的《望馆楼追想》、Ayn Rand的《源泉》以及Fritz Lang的《大都市》、库布里克的《2001太空漫游》、Ridley Scott的《银翼杀手》等成为人们熟知的经典作品。作家们根据建筑或城市空间写的故事或者以建筑师为主角的小说,是对发生在真实现场的虚拟记忆的提取,要求观众想象力的参与。
该本套书讲述的是世界艺术,分为绘画、雕塑和建筑三部分。本册为建筑卷。作者希利尔不是简单介绍那些有名的艺术家和他们的作品,而是通过一个个生活中的小故事,讲述作品诞生的过程,其目标在于将艺术世界以生活化的姿态呈现给孩子们,唤起孩子们对于真、善、美的热爱。本书让每个孩子能尽可能保留艺术的天赋,并在艺术的探寻中发展自身的灵性。这本书也是针对一般读者的艺术史入门书,能够让读者对艺术获得一种整体认知。
西泽立卫与多位日本知名建筑家在各具特点的建筑现场进行对谈,彼此提供了富于洞见的意见与敏锐的批评,分享了各自的创作历程与建筑理念。西泽立卫在情感和精神层面上,梳理了人、建筑、自然的关系,阐发了其建筑思想的精髓。几位建筑家的思绪碰撞,展现出当今日本建筑界的思想高度,对建筑设计和都市生活颇具启发意义。
本套丛书汇集并整理了大量CAD设计及施工原图。为了方便读者直接参考使用,每个图样均配有相同的电子文件,可供读者浏览下载和拷贝,并可作为图块在相关设计软件中即插即用,避免一些繁琐的绘图工作,有助于大大提高工作效率和工作质量。
议会建筑的外形折射出国家的传统和民主的抱负,而议会建筑的整体折射出国家看待自身的方式,更确切地说,它们以空间形式反映了一个国家希望自己如何被看待。 本书所要探讨的是议会和议会建筑之间的关系,以及议会建筑的历史传统与当代发展。 早在2500年前,人们就开始在集会中践履民主原则。民主辩论赖以发生的场所是人类对民主理想的自然表达。民主诉求,亦即公民享有参与影响其日常生活的政治决策的权利,渗透到建筑中,一些耗费巨资、近乎的建筑作品便随之诞生。议会建筑时刻唤起人们对民主和主权的热望。 本书所要探讨的是议会和议会建筑之间的关系,以及议会建筑的历史传统与当代发展。
《景观植物在城市绿地中的应用》主要从指导实际工作的角度出发,从城市绿地规划、城市绿地分类等基础方面着手,结合作者多年的实践工作经验,从景观植物的树种分类、种植实用技术、应用方式、树种规划等方面共编写了八个章节,着重强调城市绿地植物配置的科学性、实用性,是对城市园林绿化发展的重要贡献。《景观植物在城市绿地中的应用》论述严谨,从实际出发,可操作性强,是一本很好的园林工具书。
《认识建筑》和《理解建筑》是以新异翔实的图像、简洁明晰的文字构成的姊妹书。《认识建筑》从建筑学的角度《理解建筑》从文明和建筑史的角度,全方位地介绍了建筑这门空间艺术的特征与历史。 什么是建筑学?这是《认识建筑》涉及的主要内容:人和空间,建筑物与类型,技术、材料和结构,样式。 比如说,设计任何建筑都要充分考虑地理位置、气候、可以获得的材料,以及这些方面如何影响室内和室外的建造;另一个重要的方面是关于建造的技术,根据可获得的不同建造材料,发掘利用其不同特性的能力;此外,建筑物的风格还受到历史文脉及其所处时代的不同艺术和文化潮流的影响。 所有这些方面结合在一起,创造了一种建筑学的语言,它和单体建筑的关系就像文学和单篇文学作品之间的关系
《亚洲庭园的设计与布置》内容简介:令人神往的庭园:亚式庭园非常迷人,其异彩纷呈正像这块大陆本身带给人的感受!此书您了解“经典、现代和幻想式”三种设计理念,实现您的亚洲庭园梦想。亚洲庭园设计:内院、屋顶花园、遮挡视线、水元素、花坛……每种庭园的具体情形都可以通过设计体现亚式风情。畅享此书吧——您会从充满激情的设计理念中汲取灵感!
环境设计精品教程系列丛书是多年来畅销世界设计高校的经典专业书籍,由专业出版社X—KNOWLEDGE、井上书院、AVA等重磅推出的产品。这套书的特点在于“细”、“精”、“全”,能够让读者在阅读和学习的过程中独立掌握每个知识点。本系列书主要包括住宅设计、建筑模型制作、景观设计与表现、室内设计基础、室内设计与装饰图解等。它们的出现对于建筑、景观、室内专业的学习和教授具有革新意义,视野的专业教授方法和专业知识点以手绘、图形分析的方式展现,将复杂的设计过程用直观简明的方式阐述。这是一套具备较高专业水准的指导丛书,能够为建筑、景观、室内等领域的初学者和从业人员带来应用性极强的专业指导。“手工制作”总是能激发人类潜在的创造力。《建筑模型制作(环境设计精品教程)》(作者远藤义则)一书强调,脑与手的紧密合作,能够
《马克笔的魅力》由理查德·麦加里和格雷格·马德森著,书中详尽介绍了马克笔绘画技法和诀窍,通过大量精彩实例,读者可以迅速提高马克笔使用的作画技巧。 书中介绍了当下的绘画工具——马克笔,并配以其他工具,在选材上特别注重一些难以表现的主题,如木材、石头、绿化、天空、地毯、铬金属、瓷砖和织物等。 本书并不局限于讲述概念、原理等理论,而更倾向于着手实践,以便切实地解决日常设计当中的问题。 《马克笔的魅力》可以作为建筑师、设计师、艺术工作者以及大专院校建筑学师生等人群的常备参考工具书,使用它能立刻提升你手绘表达的能力和作品的品质。
本书共分5个章节,书中深入浅出地介绍了手绘表现的工具、单体表现、快速表现技法及作品解析等内容。书中的手绘作品均来自作者的课堂教学示范和设计实践项目。在编写中,作者针对初学者在手绘练习时极易出现的问题与困扰,通过大量图片和图解的详细讲解,给予不同问题以相应的解决方案与对策。书中“快速表现技法及作品解析”一章节,更是通过对手绘专项表现技法的研究和照片写生过程的讲解,层层深入,重点剖析。该书的实践性强,并与考研快题表现联系紧密,对学生快速掌握手绘技法、考研等均有较强的指导作用。本书适合作为环境艺术设计、室内设计、景观设计、展示设计等相关专业的教学参考用书、考研辅导用书及培训的教材,也适合相关专业的学生自学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