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 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桃花源记》中这一片宛转而滋养的乐园,实在就是我国古人所构想的 福地 用现代的话说,即 适合人类生存的环境 。对于中国人古往今来一贯追求的福地、吉宅,汉宝德先生宽容地称其为 前科学 ,并孜孜不倦地以科学的精神、系统的分析去了解它,以此探究中国传统的建筑观与环境观。
《明清建筑二论》对 明清建筑为中国建筑发展低潮 这一几成定论的观点发起论战。《斗栱的起源与发展》是自中国早期建筑与西方的不同处着眼,研究斗栱产生、发展的理路。二者所论专题不同,但立意都在整个中国建筑史,涉及史观、史法上的一些重要问题。
毡帐,作为游牧文化与农耕文化的一个重要区分标志,公元4世纪时由北方草原地区传入中原,并于唐时在黄河流域广泛流传于社会各阶层。本书力求在全面收集4—10世纪墓葬、石窟寺等考古材料及国内外文博机构收藏品中与毡帐直接或间接相关的材料的基础上,对毡帐的地域分布与时代特征进行探讨,通过对毡帐的分类研究从而划分出毡帐的谱系:圆形毡帐和方形毡帐两大系统,并对其发展源流试做讨论。此外,对载帐架骆驼俑发展演变的分析,对理解毡帐在中国北方地区的发展也具有积极意义,骆驼俑所负载的木排装帐架经历了由写实向抽象演变的过程,表明当时社会人们对毡帐的认识与理解也存在着逐渐接受和认同的过程。
“漫游”的创新之处是带领人们亲历现场:一个正在发生的历史时刻,一些无法定义的建筑实验,一种有待剖析的流行现象。作为一种已存在的文学和电影类型,Architectural Fiction在过去曾掀起热潮。其中卡尔维诺的《看不见的城市》、Edward Carey的《望馆楼追想》、Ayn Rand的《源泉》以及Fritz Lang的《大都市》、库布里克的《2001太空漫游》、Ridley Scott的《银翼杀手》等成为人们熟知的经典作品。作家们根据建筑或城市空间写的故事或者以建筑师为主角的小说,是对发生在真实现场的虚拟记忆的提取,要求观众想象力的参与。
中国的造园艺术在世界上有着重要的影响。中国园林独特的空间艺术语言体现了人类与大自然的亲和关系,也反映了中国人对淡泊、宁静和美好生活的追求。本书由清华大学建筑系教授、著名园林学家楼庆西撰写,叙述中国园林发展与变迁的历史,评说皇家园林、江南文人园林、寺院园林等类型园林的特色及造园技巧,并结合中国社会和历史发展的背景,讲述园林与传统文化的内在联系。 Proceeding from the origins of Chinese characters, this book introduces the origins and development of Chinese calligraphy as an art form, its various styles and characteristics, and representative master calligraphers throughout Chinese history.
《上海外滩建筑地图》属于“城市行走书系”,是一本讲述上海外滩建筑的图书。《上海外滩建筑地图》语言通俗易懂、图文并茂,作者以“故事化”的形式,向广大读者介绍了上海中山东一路的26栋建筑以及信号塔、外白渡桥、百老汇大厦等城市标识。
刘佳编著的《景观设计要素图解及创意表现》以景观设计要素及其创意表现为主要内容,以文字加图解的方式展开介绍。全书具体内容包括景观设计要素的相关知识及其图解分析;景观场地与空间设计及创意表现;景观植物、水体与山石及创意表现;景观构筑物、设施与公共艺术及创意表现;景观设计创意表现实训等几个部分。全书以简洁、实用的文字与丰富的图示语言,为景观设计学习者不仅在内容和方法上,也在思考和表现方面提供了一套简单可行的设计参考。本书既可以作为本科及高职高专景观设计、环境艺术设计、园林设计等专业学生的教材,又可以为广大的景观设计学习者和爱好者提供设计临摹、参考的范本,还也可为考研、深造的学生提供训练方法上的参考和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