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11 年5 月,年轻的勒 柯布西耶开始了他为期五个月的东方旅行,途经中东欧、巴尔干、土耳其、希腊和意大利。本书就是这次旅行的记录。全书贯穿着他对古典精神、东方(近东)艺术和生活之美的现场体验、情感激动和深邃思索。《东方游记》是柯布西耶的*本书,也是他逝世前要求再版的*后一本书。柯布西耶伟大的艺术征程就是从这里开始的。后来凝结在他那些建筑作品中的古典灵魂、东方元素,对人、光、空间关系的感悟,以及他在建筑理念、功能、形式等方面不断前进与突破的创新精神,拒绝和因循守旧妥协的态度,都可以在这本书里找到*初的原点。
保罗 克利是20世纪重要的艺术家之一,他19岁开始动笔写日记,直至1918年为止。这部日记本来只供克利个人审思之用,并不打算出版。 这本日记将整个克利的世界,生动地展现在年轻一代的面前,引介读者走入他的生活及音乐、绘画、文学的国度。读者以事实顺序见证了青年保罗 克利的内心成长和挣扎。就像所有成长期的严肃艺术家面临的一般,这挣扎关乎人性和艺术问题。日记的充分记录体现了克利那些独特、哲学性、幽默的画题名来自何处 他在运用德语时表现出了完美的形式和强烈的画面感,这远超于一般日记中所能读到的文字。除了他扎实的音乐素养,更可以看到他天赋卓越的文字创造力和精进程度,无论是对话、警句、书信、评论、观察还是旅游印象。他的幽默通常略带讽刺,而在评估个人命运时自信得惊人。于是读者可以从中领悟到保罗 克利热情投
本书是《遗珠拾粹(一)》和《遗珠拾粹(二)》的延伸和后续著作。该书是同济大学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研究中心主任阮仪三教授亲自组织博士生、硕士生、本科生组成调研梯队,从2013年起至今对中国的古城(镇、村)进行全面踏勘后的学术成果。全书以图文并茂的形式向读者生动地介绍了其中50个具有鲜明地域特色的古城、古镇、古村,其中有些村镇行将消逝。书中大量的实景照片和部分测绘图,对于踏勘、辨别建筑年代类别等专业读者而言有很好的参考和借鉴作用,能够根据不同城、镇、村的具体情况制定相应的调查策略,准确地提取地方典型传统元素。
从1964年到2020年,日本建筑界风云变幻的60年,也是作者隈研吾的60年。他从大仓山脚下的小屋一路蹒跚走来,经历了对现代主义建筑的憧憬到幻灭的过程,从纽约到东京、再到世界各地,一边工作一边寻求理想的建筑形态,直至今日,终于站在世界建筑的舞台上。作者隈研吾截取了他人生中四个重要的节点,以自身的所见、所闻、所感,为读者梳理了日本现代建筑在社会经济影响下的发展和变化,同时将自己对建筑的理解、自我心态的转变以及对未来建筑的展望一一道明。 城市将走向何方?我们的生活又将如何改变?对人类而言,住所到底意味着什么?人类与建筑的关系如何?而这种关系今后又将如何改变? 在这本书里,隈研吾给出了自己的答案。
该本套书讲述的是世界艺术,分为绘画、雕塑和建筑三部分。本册为建筑卷。作者希利尔不是简单介绍那些有名的艺术家和他们的作品,而是通过一个个生活中的小故事,讲述作品诞生的过程,其目标在于将艺术世界以生活化的姿态呈现给孩子们,唤起孩子们对于真、善、美的热爱。本书让每个孩子能尽可能保留艺术的天赋,并在艺术的探寻中发展自身的灵性。这本书也是针对一般读者的艺术史入门书,能够让读者对艺术获得一种整体认知。
民国时期受社会大环境的影响,在建筑艺术发展上,外国的建筑类型、建筑技术以及建筑思想等继续大规模涌进中国,并且进一步加速改变着中国传统建筑。形成民国独有的特色,出现了大量的中国传统民族形式的建筑、西方折衷主义建筑、西方古典式建筑、中国传统宫殿式的近代建筑、新民族形式的建筑、西方现代派建筑等多风格建筑并存的时代特点。这个时期中国建筑融入了西方特色,更加包容扩大,形式简约,造型典雅。是特定历史时期中外建筑艺术的缩影。
宫殿建筑,是建筑领域一种独特的存在,它们威严大气、温婉典雅、精美绝伦。 本书聚焦宫殿建筑,汇聚世界上的经典之作,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图文并茂的形式为你解读从北京故宫到俄罗斯冬宫、从法国凡尔赛宫到英国白金汉宫等世界经典宫殿建筑无与伦比的魅力和背后的精彩故事,丰富你的建筑知识,提升你的建筑审美。
远古暨三代,是中华民族各种艺术形式的产生、发展的初创阶段。各种艺术形式如绘画、雕塑、音乐、舞蹈、建筑、工艺等,犹如奇葩斗艳,蔚为壮观,又似涓涓细流,汇入大海,形成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不息血脉。本书共分五个章节,系统全面地介绍了夏、商、周时期的艺术特点。
春秋战国时期在中国历史上是一个充满了政治动乱的时期,大规模城市建设的展开,是春秋战国时期建筑活动的主要方面;雕塑作品的风格平实,富有现实主义色彩。本书就先秦时期的高台建筑和瓦当、门窗等雕塑艺术进行了详细叙述, 从城市、宫殿、陵墓、建筑的装饰、装修和色彩、雕塑艺术等几个方面探讨春秋战国时期的艺术成就。
《东南园墅》是建筑界一代宗师童寯,向世界介绍中国古典园林之美的经典著作,也是其晚年于病榻上用英文书写的最后一部著作,初版于1997年;本次全新修订版由童寯之孙、同济大学教授童明执笔翻译,以简洁雅致的文笔,重新传达出童寯先生英文原著的真意。·赏园之趣:深刻解读中国园林的精神与内涵中国园林与山水绘画、文人情趣的联系紧密,童寯认为,“中国古典之园林,实为三维中国画卷”,“造园的情趣,远甚技巧与方法”。·造园之法:全面分析园林营造的细节与技法建筑与布局——凉亭、厅堂、游廊、石船、台地装修与家具——门洞漏窗、涂漆木构、铺地纹理、假山石屏、盆栽罐植叠石——取材、鉴赏、匠师植物配置——园林植物的地位、布局准则、种类介绍·园林之史:细述园林历史及东西方园林的区别融贯中西——“西方园林实则悦目,东方
隋、唐时期佛教建筑的雕塑达到了高峰,在城市规划方面首次系统而全面地进行了城市规划设计,开启局面之先。在我国建筑雕塑发展过程中起着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作用。本书就长安城、洛阳城、大兴宫、大明宫、昭陵等隋唐具有代表性的建筑做了详细叙述,并着重介绍了该时代的佛教、桥梁、宫殿、园林,再现隋唐建筑雕塑技术与艺术魅力。
宋、辽、金、西夏时代,承唐之旧,文化昌明繁盛。中国南北建筑风格逐渐产生差异,但都趋向华美繁复、细腻精致,发展出多种装饰手法。宗教建筑佛道并重,各放其彩。继隋唐时期雕塑艺术空前繁荣之后,该时期艺术风格向世俗化、多样化发展。本书就该时期的城市、宫殿、园林、宗教建筑、陵寝和雕塑分门别类详加论述。
元代建筑与雕塑,从宏观方面来看,上承宋、辽、金,下启明、清,又有自己的时代民族特色。城市建筑突出者为元大都、元上都和北方一些具有军事城堡性质的城郭。上都、大都各种宫殿坛庙的石雕、木雕、琉璃制品,全国各地的寺庙塑像、石窟造像等,展示了元代雕塑艺术的概貌。其中突出者为佛教道教雕塑造像、陵墓雕刻及装饰工艺品等。本书以元大都、上都等为例重点介绍了元代建筑,并就蒙古包、伊斯兰建筑的传入叙述了元代独有建筑特色的形成过程。展现了元代建筑雕塑杂糅百家的特点。
中国建筑的灵魂图样,大师技术与艺术的奇迹梁思成实地测量并手绘的古建筑图,因其精准、明确,极富理性美感;也因当下数字时代“手绘”的稀缺,成为中国建筑 不可复制的瑰宝。本书集齐梁先生精品手绘图,并从梁先生著作中编选相应解说,将每张手绘图中蕴含的古建筑技术、审美、历史故事等信息呈现在读者眼前。
赵扬,中国新锐建筑师。清华大学建筑学硕士,哈佛大学建筑学硕士、很好毕业生。现扎根大理,致力于探索建筑实践在转型期的中国乡村和城镇的崭新可能性;并在云南和江南地区的一系列项目中探寻中国建筑学的人文自然传
非正式学习空间愈发成为当代学校规划与设计的重要领域,成为师生素养发展的关键场所。本书对非正式学习空间的发展历史与现存问题进行了全面梳理,阐述了空间中非正式学习的发生机制,富有深度地系统呈现了开展非正式学习空间建设的设计理念、设计原则、设计方法与设计策略,特别是首创提出了非正式学习空间设计的PDCA模式。书中既有基于比较研究方法展开的全球多国案例研究,更有90余个由研究者设计的在中国学校中真实应用的实例。全书理实相合,图文并茂,是一本指导各类教育机构开展非正式学习空间设计,十分富有价值的理论成果与实践指南。
继畅销书《艺术的源代码》《现代艺术的源代码》之后,苏西 霍奇再出力作 《建筑的源代码》,与读者一同 解构 建筑的历史。 从公元前两千多年的大金字塔,到21世纪扎哈 哈迪德的建筑作品。本书通过40种建筑风格、50座经典建筑、26种建筑元素、24种建筑材料,四大章节来梳理从古至今的建筑发展脉络。专为碎片化读图时代设计的60秒钟 干货 阅读量让读者在短时间内吸收丰富的建筑信息。实用的检索功能,交叉引用不同细分领域的知识,实现融会贯通。建造日期、主要建筑师及其他代表作,以及重点提示等内容,为日后的深入研究提供方向。本书更贴心增加解析建筑专业术语的附录,为读者扫除阅读障碍。 精致小巧的软精装设计,凝练的内容架构,《建筑的源代码》是一本可以让读者随时随地、反复阅读的建筑 译码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