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介绍了我国传统工艺榫卯的发展历程、特点、所用材料等,以 经典小木作 和 经典大木作 为例,分别介绍了榫卯结构的应用。书中以图文结合的形式,使晦涩枯燥的学术知识变得清晰易懂。为传统文化爱好者和相关领域从业者,提供了参考。
如何打造一间充满个性的咖啡馆?美味的咖啡、人、咖啡师 这些都是决定咖啡馆好坏的关键因素,不过本书要从 空间 角度给出解答。 书中收录的39家咖啡馆均为令客人身心放松、印象深刻的成功之作,通过对店主和设计师的采访,辅以加藤匡毅个人的解读,为读者解开这些咖啡馆的 个性 之谜。 全书以环境、人与时间这3个重要的设计元素为框架,讲述了咖啡馆设计是如何受到场地和其周边环境的影响,又是如何影响周边环境的,以及活跃在咖啡馆里的人们与咖啡馆的关系,思考了如何将流逝的时间融入咖啡馆的设计。书中展示了许多加藤匡毅亲手绘制的空间速写,他还为咖啡馆拍摄了大量照片,让专业设计人士和非建筑从业者都能轻松阅读。
本书作者宫泽洋亲自拜访了隈研吾设计的50个主要建筑项目,并对建筑物的设计和实现技术方面都以插图的方式进行了详细而专业的说明。两位建筑界的大咖幽默对谈,用建筑中的关键词对隈研吾的设计项目进行分类,将50件作品分为 惊人系 湿润系 轻柔系 沉寂系 4个类别,按照项目完成年份的先后顺序进行刊载。卷首、卷末还分别收录了对隈研吾本人的长篇采访。本书的主旨在于 以建筑家隈研吾的项目为切入点,向大众传达现代建筑的趣味性 。风趣幽默的解读,将细节放大,感受远距离看不到的美。既从整体了解建筑风貌,也能从细节品味大师的匠心,兼顾人文性与趣味性。
本书分为五个章节,分别是地厚载万物 广西传统建筑装饰文化生成背景、 匠心出高华 广西传统建筑装饰文化内涵、春来花如绣 广西汉文化区传统建筑装饰、花开满故枝 广西少数民族区传统建筑装饰,以及花开亦无言 广西传统建筑装饰之美。将广西地区传统民居建筑装饰作为一个整体对象,通过深入的实地考察调研和文献资料分析,探索广西地区明末至民国期间传统民居建筑装饰,对广西地区传统民居建筑装饰的自然条件及人文语境展开分析,结合社会思潮与价值取向的流变,探明广西地区传统民居建筑装饰建构情感体验、图式审美和诗意境界的具体途径。
《一个人的北京城》是一部描绘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前后北京古代建筑的全景式美术图卷。本书用绘画与考证文字两种系统记录了古代北京在新中国初期遗存下的胜景,具体叙述了每一处古建筑遗存掌故及其历史变迁,也在一定程度上展现了彼时北京的社会风貌。 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初,绘著者章可应北京市人民政府文物组的邀请 , 普查北京地区古代文物建筑遗址,留下遗作 300 余幅。本书将其整理为寺庙建筑、皇家建筑、其他建筑三大类。其中寺庙建筑记录了当时北京内外城寺庙近两百座,不少寺庙今已不复存在;皇家建筑包括天坛组图、北海组图、颐和园组图、故宫组图等;其他建筑包括会馆、名人故居、城门、钟鼓楼等。 章可的建筑绘画纪实性与艺术性兼具,考证亦极具史料价值,作为一部考察笔记,记录了众多消失的与变化的古建筑,足资补正北京古代建
巴尔萨泽 科拉布是一位让建筑师的作品永传不朽的摄影家,受雇于许多优秀的建筑大师,如柯布西耶、沙里宁、冈纳 伯克茨、弗兰克 盖里、路易 康、西萨 佩里、贝聿铭等。他所捕捉到的影像和被摄主体同样尽现绰约风采,纯粹极简,曾于1964年获得美国建筑师协会(AIA)建筑摄影金奖。 在科拉布50年的职业生涯中,关于20世纪中叶的现代主义建筑的摄影作品仅仅是其中的一个代表。他还就城镇景观,玛雅神庙,托斯卡纳山城,罗马屋顶景观,以及密歇根州、印第安纳州、中国、也门的本土建筑,美国汽车文化和城市发展演变等更具有挑战性的主题,发挥着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作为*本记录科拉布不凡的建筑摄影生涯的作品,作者爬梳了科拉布在摄影上的曲折路径,生动地描绘了这个逃离匈牙利的年轻人,在巴黎著名的美术学院学习建筑,而后迁往美国作为沙里
秦汉时代伴随着统一的中央集权制封建国家的建立与巩固,国力增强,都城、宫苑、陵园等各类建筑群的规模急剧扩大,建筑艺术也日趋成熟。在建筑、雕塑等方面,都取得了极其辉煌的成就。魏晋南北朝时期,战争频繁,前朝的建筑成果大都毁于战火,故而这一时期重建的项目非常多。本书就该时期的建筑特点和雕塑风格进行了全面叙述。
各国法规、定义和社会认识对于民宿这种住宿建筑有着多重解释,使得其形式和空间丰富多样,单是可确认的名称就有七八种之多。阅读本书,会让你有更宽阔的视野来认识 民宿 建筑。民宿设计中与 住 有关的功能、空间及形体等常规内容的设计信息,是本书的主要内容。其中包括设计团队、场地选择、平面规划、单位空间的相关知识。同时,本书还介绍了视觉效果之外的感觉,如触觉、听觉在设计上的对应及效果,即 愈悦空间及环境的设计 ,这是本书的重点之一。 愈悦空间 的构成等内容,会给你的设计或民宿空间体验带来和以往不同的启发。对地处深山却受到世界各地游客喜爱的民宿的实地采访,可以使你了解其计划和设计中的理念和细节。实例介绍是本书的重头戏。33个案例的图和照片,又能使读者获得丰富多彩的视觉享受。
明代建筑艺术,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呈现明显的定型化。明代建筑与雕塑广泛吸收古代建筑和雕塑的优秀经验,在皇城与宫殿建筑、坛庙建筑、陵墓建筑、园林建筑以及宗教造像、装饰雕刻等方面,取得辉煌的业绩,放射出绚丽的晚霞。 自明中期起形成造园高潮,集中精华是明代建筑艺术的又一显著特征,明代出现的无梁殿和金殿,成为建筑艺术的珍品。明代雕塑艺术出现明显的程式化倾向。明代有大量建筑雕塑的专著面世,是集大成者的代表。
《中国建筑与宗教文化》是首次以现代科学的方法对中国建筑进行全方面记录的专业论著。本书的出版,打破了 中国有几千年之建筑,而无建筑之学 的禁锢,对于我国建筑史学研究具有不可替代的史料价值和学术价值。 本书是《中国建筑与宗教文化》第二卷,初版于1914年,共收录200余幅手绘图和照片,40余万字的描述和阐释。作者以祠堂为研究对象,参照欧洲梳理建筑及艺术文物的思路,按地域省份分类,细致而又深刻地描述了中国黄帝祠、张良庙、二郎庙、武侯祠、关帝祠、李杜祠、文庙等各级各类祠堂的概况、历史、建筑特点及宗教文化,阐述了中国人的人与自然、建筑、宗教和谐统一的世界观和美学观。
从城市语境、艺术承载、建筑设计和建筑技术四个层面,本书详尽讨论了当代美术馆设计相关的方方面面,以期将 世界的 和 中国的 美术馆建设实践紧密结合起来。前有中国美术馆原馆长范迪安、原副馆长谢小凡作序,后有附录和索引。 2011年中国美术馆原馆长范迪安主持筹建新馆,新馆国际竞赛的招标文件 中国美术馆新馆设计任务书,广泛征求了世界著名建筑师的意见并屡获好评。本书是在此基础上重新思考的结果。全书结构清晰,条目详实,中英对照,图文并茂,设计考究,制作精良。为更好地体现视觉效果,本书采用5色印刷。对于那些想要在中国策划、建造和运营使用美术馆的人来说,本书是一本不可多得的基础读物,也可称得上是一本的参考书。 兼具思想性、资料性和工具性,本书要言不烦,独创了一种针对 文化建筑 设计的简明指南体例。在背景部
清代建筑艺术,沿着中国古代艺术传统继续向前发展,特别是在康、乾时期曾闪耀璀璨光彩,成为中国古代建筑史上的后一个高峰。清代的园林建筑获得空前的繁荣与发展,建造了大量园林,其数量之多,规模之大,内容之丰富,建筑之精美,是历史上任何时代所无法比拟的。清代的雕塑主要有陵墓石雕、寺庙神像雕塑,以及宫殿、王府、寺庙、衙署、豪邸门前的雕刻装饰。
建筑不仅仅为人类遮风避雨,也深深影响着我们的生活方式以及身心健康。在这个精神追求多元化的时代里,城市却充斥着司空见惯的高楼大厦和千篇一律的密集住宅。这些同质化的建筑缺乏灵魂,让人感到厌倦和疲惫,也使城市生活变得空洞乏昧。那么,我们如何看见另一种可能? 在这本书中,托马斯·赫斯维克向我们解答了当今世界正在经历的一场“灾难”的真相——我们的城市正被建造得对人类的体验充满敌意。凭借三十年来设计优美而创新的建筑的经验,以及引用当代神经科学和认知心理学的 进展,他深入地分析了我们周围的现代建筑让人生病、感到不快,甚至对环境造成破坏的原因,并阐述了我们如何才能让建筑 好地造福于人。 在他看来,以人为本且有趣的世界并非遥远的海市蜃楼。通过将人类情感重新放在设计过程的核心,我们所改善的不
内容简介:教堂的彩绘玻璃窗上描绘的是哪个人物?那些几何图案有何深意?在如此美丽的建筑中,怎么会有凶狠的野兽雕塑从墙上探出头来?为何读经台上有鹈鹕的造型,而立柱上有枝叶装饰?中世纪的大部分信众虽目不识丁,却能够读懂教堂建筑中精心编码的种种象征符号,并领会其中的含义与背后的故事。对虔信者而言,教堂是接受宗教教育的课堂,是让感官与灵魂俱得满足与提升的盛宴之所。然而 的人们已然忘却隐藏在图像、雕刻和符号中的深意,教堂在他们眼中仅仅只是恢弘的建筑。本书意在挖掘这些精美 伦、气势恢宏的殿堂失落已久的精神意涵。 本书共分三章, 章分析建筑的结构特征,从外至内,从墙壁到天顶。第二章引导读者熟悉基督教的各个主题,辨识重要人物、场景、故事、动物、花卉以及绘画、雕刻、塑像中数字、字母和图案的运用。
本书以里特维德、布劳耶尔、阿尔托等生活在不同年代的三十二位著名设计师的成长经历和设计作品为线索,讲述他们分别从十五种设计方法开展的职业生涯及其代表作品,从而综述现代家具设计的方法论。本书首先综述现代家具设计的原则、灵感来源及手法。其次按照年代顺序介绍32位在现代家具设计具代表意义的设计师。书中介绍的每一位设计师都首先讲解他们所处的时代背景,然后介绍其代表性作品,以及作品的具体做法,后对该设计师及其作品做出评述,并介绍其对现代家具设计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