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者本着继承传统、遵重习俗的原则,依据程序,沿着歌路进行搜集整理。全书分为23节共55组,第组24首。情歌起于自娱,有缘相会,试探对方;继而挑逗,互相赞美,互送信物,难舍难分,彼此眷恋;之后则是山盟海誓,情意缠绵,如痴如醉,藕断丝连,心心相印,结成伴侣或者中间波折,怨情伤情,毛情断情……一节,破镜重圆。一节,任抽一首,均可演唱。
放在我书桌上的是一部北京大学刘小龙博士的译著:列维斯·洛克伍德《贝多芬:音乐与人生》清晰、整洁的中译本。这部不久即将付梓的译著对我国音乐学界的贝多芬研究、乃至我国对整个西方音乐的研究,无疑将是一件很有意义的事。西方古典音乐传人中国始于上个世纪初叶,而贝多芬是最早传人中国的西方音乐家,说他是中国人接触最早、敬仰、也是影响最为深远的西方音乐大师,是绝不为过的(去年,中央音乐学院张乐心的博士学位论文《贝多芬在中国-20世纪贝多芬在中国(大陆)的接受问题研究》,在当代艺术接受理论的基础上对这个问题进行了认真、仔细的梳理和研究)。贝多芬尚在世时,针对贝多芬音乐的评论就已出现。待逝世后一百多年来西方音乐学界对贝多芬的研究,就其数量、成果和水平来说,一直居于首位,相关著作、论文浩如烟海。然而
从长安古乐半字谱发掘的唐代大曲凉州、柘枝、倾杯乐及其他;从中国古琴减字谱发掘的唐代歌曲捣衣、子夜吴歌及其他;从中国琵琶工尺谱发掘的唐代法曲……霓裳羽衣舞曲;从皎然唐诗发现的中国古代乐器碗碗及优雅迷人的碗碗腔开元年间在长安终南山中诞生的秘史……
《百年中国音乐史(1900-2000)》通过对中国音乐艺术发展情况的叙述,深入探讨了1900—2000这一百年音乐艺术发展与社会、经济、思想及文化变迁的深层互动关系。为客观、准确地呈现这一百年的音乐艺术史,作者借助20世纪的中国音乐艺术解读了20世纪的中国历史,用20世纪的中国历史阐释了这一时期音乐艺术的特征、意义和价值。
《西方音乐与美学问题的文化阐释:于润洋音乐文集》收录了《肖邦音乐中的民族内容》、《柴可夫斯基音乐的永恒魅力》、《对西方音乐特征的历史透视与反思》、《电影音乐美学问题探讨》等文章。
《大提琴经典名曲集1》共有27个曲子,包括:“梦幻曲”、“咏叹调”、“快板”、“浪漫曲”、“柔板”和“回旋曲”等。外名曲集已出版了不少,有不少版本选曲适当曲目丰富,但我国书店都很难找到。青年出版社同志给了我这个机会,要我根据纪要来编一本名曲集。我是一个演奏者,同时也是一个从事多年教学工作的教师,根据教育和演奏的纪要尽我目前的能力来编写了这个集子。能力有限,希望得到同行和同学家长的支持、关心及指导,以期更加完善。
本书是民谣吉他SOLO理论教材与曲库。附伴奏与示范CD。
本书作者章华英女士是中国艺术研究院音乐研究所音乐学博士研究生,本书介绍了古琴的历史、传世名曲、古琴制作及名琴鉴赏、古琴记谱法与打谱、古琴流派及古琴艺术在海外的传播等。
追溯了中国七弦琴从早期,萌芽到近代兴盛的发展历程,展现了各个时代,琴家们呕心沥血的创作情景和名作佳篇的风采神韵。 这与《中国琴坛故事》一样,属于琴坛掌故读物。全书共收录60则故事。余秋雨先生为之作序。在内容上,与《中国琴坛故事》略有雷同,但也颇富新意。琴、棋、书、画、酒、茶,这六个字确实是对中国传统生态文化,一种很有代表性的概括,每个字背后都有漫长的历史和丰富的故事。本书是中国文人闲情雅趣丛书之一。讲述了中国琴史演义故事,蕴藏着丰富的文化内涵。我希望广大读者能通过这些美好的故事,了解中国文化千百年来的质感生存形态,也希望有部分学历较高的读者从中感悟中国和西方在生态文化上的异同,体会中国人的生存奥妙。
罗荣钜先生从事歌咏工作,至今已是古稀之年,仍能保持嗓音这样洪亮、浑厚,平时说话都见功力。只凭他的天赋条件不行,实在是他不断实践、不断总结、不断学习的结果,是方法对头,又苦练到家,缺一不可。这些对我们搞声乐的无疑是很有教益的。 林俊卿大夫是一位医生,又是一位歌唱家。他把医学解剖和声乐发声结合起来,善于发挥声带的潜力,发出特有的咽音。其中用气和发音位置的要求,和我们戏曲用声运气的正确方法,有不少共同之处:同样要打开喉咙,提高发声的位置;深呼吸运丹田;背功力(后胸腔)直震后脑等运气发声,大致上是一样的。加上林大夫以医学临床的经验,使得运用声带发音的时候,声带受到保护,这对我们戏曲声乐是有好处的。罗荣钜先生在总结自己实践
本书是乔建中教授近年在报刊杂志上发表对中国音乐的文学汇集。乔建中先生曾作中国艺术研究院音乐研究所所长,对中国音乐有特别的研究,并入载英国《国际名人传遍辞典》,响誉海内外。本书是作者历年来对音乐的心血结晶,既包含了他对音乐研究成果,也体现了我国音乐的独特的艺术风格,不为一部经典的学术著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