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套是我社公共中的一本,秉承了公共一贯的特点与优势,是钢琴学习者必修的经典,此次录制的示范CD具有独特的特点,具有较好的参考价值。
拉威尔向来喜欢童话故事,并且与许多成年人一样,乐天在朋友背后独自享受属于他自己的那份快乐。从身高上来说,1.61米的他比多数男性更接近于当时的身高标准。
本书借助于135首从名家或无名作家中选出的乐曲和重奏曲,使学生能掌握音乐以及小号的基本演奏方法。
内容简介
刘培彦主编的《小提琴考级教程(1级-9级)》中增加了一些基本练习的内容,希望能为考生练习基本功提供方便。 每级考题中都有基本练习、练习曲、中国乐曲、外国乐曲(一级除外)、协奏曲等部分。考生不论演奏上述任何内容,都要演奏得优美动听,即便是基本练习也要演奏得发音纯净,音准、节奏完好。考级是学习的过程,并不是目的,真正的目的是要演奏好小提琴,以琴抒情,以琴明志。 对小提琴学习各阶段的基本技能要求,我们有如下建议: 初级阶段(一级至三级),把握好持琴、持弓的基本方法与基本姿势,建立柔韧、弹性的协调能力,保证发音质量,掌握音准、节奏的准确。 中级阶段(四级至六级),左手提高手指独立性、灵活性
本书是在《全国古筝演奏考级作品集》(第二套)的基础上、征集各方的意见和建议重新编写而成,在曲目选编上按照级别仍依据由简至繁、由浅入深的原则,并体现了对传统民间乐曲与现代创编作品并重选取的理念,使新创作品在本套教材中得到展现,同时根据古筝演奏发展的现状和乐器特点,调整、规范了每级的作品数量,以适应考级学员的不同需求。
小提琴演奏是一门复杂而艰深的艺术。对学习者来说,要提高演奏水平,必须解决姿势与动作的根本问题,即动作的协调。 本书次提出了小提琴演奏的5区位运动结构论。认为小提琴演奏的姿势和动作是建立在5个基本的区位之上的,它们构成了一个合作的整体;主张通过调整、控制、融合5个区位的运动,使人体和乐器之间获得更有效的协调,从而提高艺术表现力。
《中国音乐家协会社会音乐水平考级教材:全国少儿声乐考级曲集(三级-四级)》是一套在原有中国音乐家协会少儿声乐考级教程基础上重新改版增订的全国少儿声乐考级教材,全部内容分三级至四级共120首曲目,主要包
刘培彦主编的《小提琴考级教程(1级-9级)》中增加了一些基本练习的内容,希望能为考生练习基本功提供方便。 每级考题中都有基本练习、练习曲、中国乐曲、外国乐曲(一级除外)、协奏曲等部分。考生不论演奏上述任何内容,都要演奏得优美动听,即便是基本练习也要演奏得发音纯净,音准、节奏完好。考级是学习的过程,并不是目的,真正的目的是要演奏好小提琴,以琴抒情,以琴明志。 对小提琴学习各阶段的基本技能要求,我们有如下建议: 初级阶段(一级至三级),把握好持琴、持弓的基本方法与基本姿势,建立柔韧、弹性的协调能力,保证发音质量,掌握音准、节奏的准确。 中级阶段(四级至六级),左手提高手指独立性、灵活性,熟练掌握换把、揉弦。右手掌握长、短、慢、连、跳、不均匀运弓等弓法及综合弓法的灵活运用。
《琵琶自学入门图解》以大量的图片配以详尽的文字说明,系统地讲解了琵瑟演奏的基础知识,右手指法,左手指法以及音位,书后还收录了大量的练习乐曲。《琵琶自学入门图解》内容全,讲解循序渐进,通俗易懂,具有较强的针对性及实用性,可供吉他爱好者学习使用。
车尔尼(1791~1857)Czerny,Carl奥地利钢琴家,作曲家。1791年2月21日生于维也纳,1857年7月15日卒于同地。 这是一本曲式简练、内容广泛有益的教材,全集共160首练习曲。除4首以外,其他的159首都是仅为八小节长度的短小练习曲。它可以作为车尔尼练习曲作品299与作品740的辅助教材。由于它们篇幅短小,学生可节省在视谱方面所花费的时间,而对于每一首所要训练的技术又是十分明确的,因此学生在每开始练习一首新曲时,必须清楚该曲的技术重点。在明确技术要求的基础上,若能将短小的练习曲连续不间断地弹奏四至八遍,将会对你的技术及持久的手指耐力有所帮助,从而更加充分地发挥这本教材的作用。
本书特别在音乐与社会的关系方面,尽可能地把各个不同时期、不同风格的摇滚乐与当时当地的社会背影联系起来。本书介绍了摇滚乐的起源和发展,以及作者对摇滚乐的评价。
中国音乐美学史的研究,就其现有的著述成果而言,其中绝大部分的内容,是与中国音乐美学史或审美意识的研究有关。但是,这里能否得出中国音乐美学史或音乐美学史的研究,仅仅只是对历史上音乐美学思想及其理论形态进行研究的结论?尽管音乐美学史、特别是中国音乐美学史的研究对象,对其他音乐美学理论研究而言,有其特殊的、历史的内容,但是,从任何社会科学“都是历史科学”的意义上说,任何音乐美学理论,都处于特定的历史框架中,都是历史中产生的音乐美学理论,其研究,都是以历时过程中展现的音乐美的实践以及在此实践基础上形成的音乐美学思想、审美意识乃至审美情感的物态化表现,作为研究的对象。从学科基础理论的角度讲,有关研究对象的基本认识,无论是共时性的还是历时性的音乐美学研究、心理学角度的还是文化学角度的音
全书搜集了作者在20世纪80年代和90年代两个时期的文章约60篇,按时期分为上篇“困惑篇”,下篇“求索篇”;另加两个“录”“亲情篇”、“激励篇”。“困惑篇”是在作者以前写的《作曲家的困惑》一书基础上精选、补充、修订而成,大部分完成于80年代;“求索篇”是这次首次辑录,主要写于90年代;“亲情篇”是个人精神领域里的“自白”,感情色彩较浓;“激励篇”则是外乐坛对作者的主要作品的评论选辑,以及师友们的书信摘录。作曲家用音乐代替了文字,评论家用文字解绎着音乐;两者方式虽各相异,却都源出一处!一支笔写总谱,一支笔写文章,这既然已成为作者生活之必然,作者也就不管它规矩方圆,顺其自然地写下去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