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故宫全书》囊括了北京故宫博物院、台北故宫博物院、沈阳故宫、南京故宫及香港故宫文化博物馆,分别对它们的历史、建筑和收藏进行了详细介绍。 北京故宫,作为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木质古建筑群,以其宏伟建筑和近90万件文物,承载着明清两代的兴衰记忆。台北故宫则珍藏了南迁的瑰宝,成为两岸文化交流的纽带。沈阳故宫,清朝入关前的皇宫,展现满族宫廷建筑典范与清文化起源。南京故宫遗址,虽已沧桑,仍诉说着明初的辉煌历史。香港故宫文化博物馆,以现代设计融合国际视野,为传统文化注入新活力。 这五座故宫,以其瑰丽的建筑和丰富的收藏,共同绘就中国故宫文化的壮丽图景。本书通过这五座故宫的镜像,引领读者穿越千年,领略帝王风采、匠人智慧与学者深邃,是一次视觉与心灵的双重盛宴,让人在品味中华文明的博大精深中,
《照夜白》是一部山水画札记。书名来自唐玄宗的名驹“照夜白”,取其字面的意象——水墨山水的黑是物象,是黑夜,白是空无、水和云光。全书分为五个部分“山中何所有”“时间中的风景”“空隙之美”“鸟之双翼”“山水小史”,合计70余篇文章。作者结合具体的画作与自身的绘画经验,以散文般的诗性语言,立足山水画的笔墨、空间、构图等基本概念,探讨了一些司空见惯但有趣的话题: 辑“山中何所有”,回答的是“当我们看山水画时,我们在看什么”的疑问,文章从山水、山水诗和山水画的关系讲起,探讨诗歌与绘画意境的生成,山水如何从荒野变为人文景观。第二辑“时间中的风景”,分析中国画中暗藏的独特时空观,以及古人如何在画中营造高远、深远、平远的空间感,乃至所谓的“移步换景”又是如何实现的。第三辑“空隙之美”,以美学讨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人类以口传方式为主,具有民族历史积淀和广泛代表性的民间文化艺术遗产。无论是精彩绝伦的技艺,还是精雕细琢的手工,都可以进入非遗的候选名单,在历史的长河里,源远流长。邮票对非遗保护的推动作用,在于其所具有的权威性和影响力,对于普及非遗常识、唤起民众的非遗保护意识、推动全社会来关心非遗参与非遗保护,具有不可或缺的作用。 《方寸天地 邮票上的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2025集邮日历用邮票图稿浓缩了中国非物质遗产精髓,涵盖民间文学、传统音乐、传统舞蹈、传统戏剧、曲艺、传统体育、游艺与杂技、传统美术、传统技艺、传统医药、民俗等类别,并提炼每个非遗项目的特点,用300多张非遗邮票,一日一图,一图一文,多角度向读者展示东方美学,让读者每翻开新的一页都是惊喜的新一天。
《博雅经典:古玉辨》属于民国时期古玉研究中的 传统派 ,其在对历史文献的考释、玉器的分类定名准则、对中国玉文化内涵的阐述等方面,继承了传统古玉学研究体系,在当时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但书中也有局限之处,因其沿用旧考释方法诠释古玉,所探讨的内容,如玉的出产、释名、用途、相关制度、色沁、辨伪等内容,均依据文献记载和时代传承的定说,缺乏科学的实证方法,因而难免会有臆断的成分和谬误。如刘大同在书中虽然多次谈论了伪造古玉及鉴定的方法,然而记录均较简略,他本人并没有亲身实践过,应也是从其他书本传抄下来或耳濡目染传听而来。又如对玉器的特性、质地方面的描述,亦是自己的主观感受和经验之谈,用今日的考古学眼光来看,其中有不少错误和纰漏,这在文中会一一评析。然而,瑕不掩瑜,这些观点的偏失代表了20世纪
秦始皇帝陵铜车马博物馆是秦始皇帝陵博物院 一院多馆 模式下的专题博物馆, 秦陵彩绘铜车马展 作为考古遗址博物馆内的专题陈列,与秦始皇帝陵大遗址形成一个连贯、成熟的展示体系。展览尽精微而致广大,以两乘大型彩绘铜车马为核心,展览内容从青铜车马拓展到秦代车马文化,是目前国内忠实还原秦代车马结构及系驾关系的展览。本书延续展览风格,于精微处做文章,呈现策展团队在策展前的预判、在策展中遭遇的难题与解决过程,以期为同类型的展览提供借鉴。全书分 引言 导览 策展 观展 结语 五个部分,呈现以单体文物的全面展示为目标的策展思路及方法。 本书系 中国博物馆陈列展览精品 策展笔记 丛书之一种,旨在提炼、整理展览的创新思路、实践经验与示范意义,提高我国博物馆陈列展览的整体水平,守护好、传承好、展示好中华优秀传
湛庐文化遍寻全世界的高品质内容和思想,并用多元的方式将其传递给中国3000万精英读者。大英图书馆的馆藏珍品超过2亿件,跨越了数千年的人类文明长河。2025年,湛庐文化再次携手大英图书馆,打造专属联名日历《湛庐珍藏·大英图书馆.2025》。跨越千年的艺术大赏。穿过2亿件藏品,为你寻到了365张旷世美图。《湛庐珍藏·大英图书馆.2025》以生肖文化、古典音乐、文学经典为灵感,选取了12个主题(瑰丽灵蛇、春之序曲、花之圆舞曲、动物狂欢节、绿野仙踪、仲夏夜之梦、夏之牧歌、海底两万里、月光奏鸣曲、群星闪耀时、如歌的行板、冬日小夜曲),集音乐、文学、科学、艺术于一体,内容丰富,时间空间跨越大,每 选取一张颜值高且内涵丰富的珍贵馆藏。好看又好听的日历,1800 分钟视听内容,全/方位覆盖旅行、文学、艺术、音乐、建筑、设计、时尚、体
《艺术与鉴藏:正仓院考古记》是作者傅芸子20世纪30年代赴日考察奈良正仓院所藏藏品,对这些古物,尤其是中国文物所作的详细记录与考证。正仓院所珍藏的古物系日本圣武天皇(701~756)生前喜欢的贵重物器,其中包括大量我国唐代东渡的文物珍品,大部分在我国已佚,此书是部中国学人研究正仓院的专著,在考察中国唐代历史文化、工艺美术史以及中日文化交流史方面均有较高的参考价值。此次出《艺术与鉴藏:正仓院考古记》在原的基础上,增加了百余幅正仓院藏品的精美插图,以飨广大艺术及考古爱好者。
《中国玉器概论》是介绍中国传统玉器文化知识的专业教材,内容丰富,对中国玉器文化知识的阐述专业、系统、全面。主要内容包括玉器的基本知识(概念、起源、功能、评价及雕琢技法等)、玉器的形制及纹饰、玉器的发展史(原始社会至现代玉器的特征及发展情况)、玉器的沁色及作伪辨伪、玉器的加工工艺技术(设备、雕琢工序等)、玉器的主要材质(翡翠、软玉、独山玉、绿松石玉、蛇纹石玉、石英质玉石、青金石)等。本书是集玉器专业知识、玉器鉴赏及玉文化等多方面知识于一体的专业图书。《中国玉器概论》可作为高等院校宝石学、设计艺术学等专业学生的教材使用,也可供珠宝玉器文物相关从业人员及爱好者参考使用。
朱塞培 翁加雷蒂是隐逸派三杰之一。他写诗字斟句 酌,寻找被经验的光斑意外照亮的少数词语,并将 这些零散的词惊险地连缀成美妙的诗句。其诗作体现出一种极为精致微妙的现代诗歌意识,甚至能清晰感受到 忧郁斜倚在微风的栏杆上 ,感受到一个个的词在黑暗中次第分娩为寂静的花朵。 《失乐园暗影》收录翁加雷蒂不同时期的代表作一百四十八首,早的诗和晚写就的诗相隔差不多六十年,总体而言,一颗敏感的年轻又苍老的诗心主宰了一切,并使那些立于词语之上的瞬间进入永恒。
本书为徐邦达先生于1962年在中央美术学院美术史系讲授书画鉴定课程的授课笔记。课程虽仅有短短8次,但内容涵盖学理方法直至晋唐宋元明清各时代名家名作的鉴定考证成果,多为实打实的例证与经验。虽然徐邦达先生著作等身,但这份丰富系统的讲课内容却从未曾发表,只因这份笔记除在薛永年先生于吉林博物馆工作时长翻阅温习外,即封存辗转,直至2014年重现发现。徐邦达讲授此课时其《古书画鉴定概论》《古书画伪讹考辨》皆尚未写作,以笔记内容与后来的两书比较,亦有同有异,能够反映徐先生认识的连续与发展。
藏书票大约在20世纪初传入中国,早期它还只为一小部分文化精英所了解和喜爱,当时鲁迅、叶灵凤、郁达夫、李桦等人受到日本藏书票文化的影响,开始使用藏书票,他们也是藏书票的积极倡导者和收藏者。 藏书票是小版画,日本作为世界版画大国,拥有诸多知名版画艺术家,日本藏书票便是西方美术与东洋美术碰撞后产生的美丽的火花。其糅合了和纸艺术、浮世绘、装帧设计等日本传统文化的元素,体现了独特的日本美学。 本书侧重于梳理日本藏书票发展史,以及如何结合日本历史和文化欣赏日本藏书票。以藏书票这个角度,读者在欣赏之余,也可以较为系统地了解近现代日本的文化发展轨迹。
本书是著名古陶瓷考古专家、鉴赏家、前景德镇文物考古所所长 刘新园 先生的鼎力之作之一。 全书从晚明野史笔记中有关明宣德帝喜好 促织之戏 的材料出发,结合各类文献记载的史料,同时比照明御器厂故址所出土之瓷器实物,进而对明宣德官窑所制蟋蟀罐进行深入分析,所述涉及对宣德蟋蟀罐造型、纹饰、年款等细节的对比研究,同时就蟋蟀罐的 斗盆 养盆 之辩、宣德蟋蟀罐不见诸于清宫藏瓷这两个谜团进行了详细的考析,对宣德蟋蟀罐的来龙去脉做出了通俗而细致的介绍。 蟋蟀罐乃蕞尔小物,且多被人视之为玩物,因而在中国陶瓷史上并不受青睐。但明宣德帝的蟋蟀之好,为其附上了一层独特的光环,使其成为明代官窑*盛时期中颇具特色的一类产品,而宣德帝的英年早逝,也是宣德蟋蟀罐传世颇稀的主要原因之一。作者的目光从有代表性
步入策展笔记的字里行间,体悟江南文化的精致雅正。吴中博物馆基本陈列以 1 N 为基本结构,通过 考古探吴中 和 风雅颂吴中 两部分阐释吴地万年文化。其中, 考古探吴中 以时间为线索,探究旧石器时代至春秋战国时期的前吴文化及吴文化的起源和勃兴。 风雅颂吴中 则包含 吴风 吴雅 吴颂 三个平行展览,以专题形式展示吴地山水、建筑、文物与雅颂传承。本书共分五章,从展览导览、展览内容、形式设计、观展体验等不同维度对展览进行多层次分析。通过内容策划团队专业的阐释,设计团队翔实的分析,展览陈列、文物保管、宣传教育等博物馆不同岗位工作人员以及不同类型观众的娓娓道来,展示一个专业、深入、精致的博物馆展览的有血有肉,呈现一个年轻、活力、创新的博物馆团队的精益求精和步履不停。 本书系 中国博物馆陈列展览精品 策展笔记
吴湖帆是20世纪上半叶上海重要的传统艺术家、鉴定家和收藏家。书对吴湖帆进行传记性研究,着重于他的艺术鉴定方面,在介绍背景和生平的基础上,选取吴湖帆在几件艺术品上的具体题跋,分别从西文题跋、摄影的运用、正统理论、鉴定中的失误等方面,探讨题跋鉴定艺术品的社会历史背景。部分跋文表现出吴湖帆审慎创新的研究方法,在继承传统的同时又具有惊人的现代性,显示了他作为领域权威是如何挑战并拓展了题跋这一体裁的审美和社会维度的。他将题跋现代化并引入公共空间的领域。鉴定类题跋在被学术性文章所取代之前,在吴湖帆手中实现了*后的繁荣。
《张珩怎样鉴定书画》一书,共收入《怎样鉴定书画》《古代绘画的厄运与幸运》《记述故宫运往台湾的一些名画》《〈两宋名画册〉说明》四文,并有附录题跋数则。张珩在任国家文物局文物管理处副处长,以及国家文物局 三人书画鉴定小组 时,经常要到全国各地的博物馆去指导工作和鉴定书画。在此期间,他也会为一些博物馆的书画鉴定和管理人员上课或作演讲。《怎样鉴定书画》就是根据这些演讲整理成书的,文字约二万字左右。《记述故宫运往台湾的一些名画》,张珩大多曾亲眼鉴阅过原作,而且是 影响*深刻 。文章里还对一些名画的作者归属,阐述了自己的意见。《〈两宋名画册〉说明》,共收入全国各地博物馆收藏的宋代小品画六十幅,每幅作品的说明文字均有张珩撰写。张珩在说明文字里,对六十幅两宋小品一一进行了作者归属、作品断代,充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