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立新收藏》集中讨论西方博物馆与美术馆体系中的收藏,以及围绕收藏在资金、观念、制度、管理等方面涉及的问题。收藏和保存被传统地标记为博物馆的核心功能(之一),然而关于博物馆与当代艺术的讨论却几乎完全聚焦于陈列与展览问题上。事实上,如何让博物馆、美术馆在当代艺术范畴,呈现 一部可见的艺术史 ,长期以来,在欧美也是充满争议的。 书中多位作者追溯了西方从文艺复兴以来艺术收藏的观念、收藏的传统如何绵延与发展,展现了进入20世纪以后,欧美的美术馆、博物馆如何收藏现当代艺术,并致力于美术史体系的建设。 对于当代艺术而言,没有收藏,没有深入的研究,就很难完成艺术史的书写,更难形成自身的价值体系。某种程度上,欧美的现当代艺术之所以能在全球产生影响,在文化与艺术领域拥有话语权,正得益于美术馆、博物馆
中国文化博大精深、浩瀚无涯,而赖以传承的载体又以书*影响力。藏书乃应运而生。尤其古书,一册在手,发黄的纸页间、殷红的钤记里满是无尽的故事。然而书海无涯,藏书之路漫漫,藏书家的心路又当如何?身为资深古书收藏家,在这本《古书犀烛记续编》中,袁芳荣将个人藏书按类型分成笺谱、墨谱、套印古籍等,逐一向读者介绍书籍年代、内容、收藏历程,大量民俗讲解以及掌故随手拈来,并配有众多珍贵实物图片。在风雅流畅而不失通俗的文字中,伴着中国文化的清风,且听作者将古书和古书的故事娓娓道来……
一头栽进故纸堆,悠游古旧书海,有如蠹鱼喜爱在书堆间穿梭,怡然自乐,且乐此不疲。究竟是何道理,自己也莫名所以——袁芳荣。 中国文化博大精深、浩瀚无涯,而赖以传承的载体又以书*影响力。藏书乃应运而生。尤其古书,一册在手,发黄的纸页间、殷红的钤记里满是无尽的故事。然而书海无涯,藏书之路漫漫,藏书家的心路又当如何? 身为资深古书收藏家,袁芳荣将个人藏书按类型分成笺谱、墨谱、套印古籍等,逐一向读者介绍书籍年代、内容、收藏历程,大量民俗讲解以及掌故随手拈来,并配有众多珍贵实物图片。在风雅流畅而不失通俗的文字中,伴着中国文化的清风,且听作者将古书和古书的故事娓娓道来……
本期杂志围绕1949年新中国成立以后山水画创作的革新而展开。新时期山水画全新的风貌明显区别于古代文人雅士寄托个人情怀的创作。经过画家们的探索后,山水画开始真正为民众服务,描绘民众所喜闻乐见的题材:革命圣地、*诗意、人民的生活等,著名画家傅抱石、李可染、石鲁、钱松喦、亚明、宋文治、关山月的《江山如此多娇》《万山红遍,层林尽染》《转战陕北》《红岩》《全家院子》《炉火正红》《山乡巨变》《首都写生》等山水画呈现出令人耳目一新的面貌、展现出异样的光彩。而这些山水画革新背后那些鲜为人知的、动人的往事更是给这些画作的解读蒙上了一丝传奇的色彩。我们从中,便可以看到中国画家们如何 敢叫山河换新装 ,如何谱写出社会主义的新山水。 《艺术收藏与鉴赏》是一本MOOK,不设栏目,根据近期艺术圈的热点与讨论,一期
本书集中讨论西方博物馆与美术馆体系中的收藏,以及在资金、观念、制度、管理等方面涉及的问题。收藏和保存被传统地标记为博物馆的核心功能,然而关于博物馆与当代艺术的讨论却几乎 聚焦于陈列与展览问题上。事实上,如何让博物馆、美术馆在当代艺术范畴呈现“一部可见的艺术史”,长期以来,在欧美也是充满的争议的。书中多位作者追溯了西方从文艺复兴以来艺术收藏的观念、收藏的传统如何绵延与发展,展现了进入20世纪以后,欧美的美术馆、博物馆如何收藏现当代艺术、并致力于美术史体系的建设。
从清中期到民国的二百年间, 中华 从 夷夏之辨 的天下国家逐渐变为 中西之别 的民族国家, 家国 的意味也在大时代的激流中悄然起了变化,本期讲述的正是基督教图像、纪实摄影、出版字体、公共壁画等等源于西方的视觉文化相继传入中国后,在各种潜意识的民族情感与身份认同中被重新塑造的故事。 于是我们在基督教图像与西洋摄影的 国画化 中,在出版字体的摩登化与汉化中,在公共壁画唤醒民族情感的视觉策略中,读懂了一个个具体的个体对家国的情感与伤痛记忆,进而昭示了家国真正的意义不在于国家机器般冷冰冰的钢铁长城,而在于千千万万颗跳动的心脏凝聚起来的血肉长城! 和 国家 相比, 家国 是一个有温度得多的语词,它暗示了民族国家虽然是一种想像的共同体,但其凝聚力无法靠国家机器的口号与宣传来产生,它必然要诉诸于人的情感与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