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鉴古雅集:特展中的文物故事》是 神游 系列的新书,由文化旅行家、自由撰稿家谢田写作,本书精选了近20场不同主题的展览,展览主题涵盖:唐宋八大家、故宫院庆、丝路、道教等,作者以故事的形式讲述了其中的重要展品,包括书画、曜变天目、塑像、器物等等,图文结合,使读者全方位地了解文物的 前世今生 ,以及其历史地位与艺术文化价值。
云冈石窟兼具历史、宗教、社会、科学属性。作为一种文化载体,不只包涵中华文明一种文化形态,而是兼具数个世界级文明在古丝绸之路上多次碰撞与融合形成的多元文化形态。所以云冈石窟最本质的特征是其世界性,它成为继巴米扬大佛之后大型石窟中犍陀罗佛教艺术的代表,身处其中,能够深切感受到中西文化的交融交汇和多民族交流的辉煌。 本书由云冈研究院主编,透过中国社会科学院、北京大学、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所、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日本九州大学、南开大学、云冈研究院等10多所高校、研究院的近30位学者、专家就云冈石窟与交融创新的不同视角研究,其中包含对南北朝图像的转型、辽金墓葬、云冈洞窟形制的变迁、北魏平城外来文明艺术、北魏政治社会情状等,挖掘、弘扬南北朝时期兼容并包的文化,让人们感悟到
鲁迅不仅是个大文学家,也是个大收藏家。他收藏的数量虽不算最多,但是门类却是非常众多,内容也非常广泛,眼光也十分独具。有碑帖,有汉画象,有版画,有笺纸等等。这些,现在已经成为中国20世纪收藏文化的一部分。
《硃痕探骊》是韦力一部以印谱为题材的随笔集,记录了作者读汪启淑所制《飞鸿堂印谱》的随感和评论。《飞鸿堂印谱》是中国印学史上的名著,它跟《学山堂印谱》《赖古堂印谱》并称为“三堂印谱”。有感于汪启淑印谱中精美别致的印文,作者从《飞鸿堂印谱》中选出百余方尤为感兴趣的印文,追根溯源,查找出每句印文的出处,即兴品文论事,抒发所感,借汪启淑之口浇自己胸中的块垒。这是古今两位大藏书家穿越时空的一场有趣对话,处处闪现着人生智慧和光芒。
《民间秘藏中国古陶瓷鉴赏先德精舍藏品撷珍》是民间收藏这有陈先生的一本中国古陶瓷藏品图集,也是古陶瓷学者裴光辉先生的一本古陶瓷研究著作。该书精选先德精舍主人陈先生收藏的中国古陶瓷藏品二百余件,作者对这些藏品作了独到精辟的介绍。作者在鉴定和研究每一件器物时,都经过认认细微的观察,恰到好处的描述和介绍,同时还不时到阐发作者的新发现、新见解和新问题。这正是本书区别于其他图录的地方,体现了本书难能可贵的学术性。这是作者对古陶瓷长年潜心钻研究的结果,实属难得。本书的加一特点是所收入的器物,上自隋代,历经宋元明清及至民国初年,遍及各时代众从窑口,内容丰富,涵盖面广。所精选的古陶瓷器物档次高、大多为各时代具有代表性的珍稀品、孤品、精品、上品和佳品,具有较高的历史价值和艺术价值。
世界上所有的艺术,都起源于民间艺术。它不仅是艺术的本原状态,更是自然的、不断发展变化的、充满生命性和多样性的状态。由胡建君编著的《飞鸟与鱼——银饰里的流年》,致力于用最自然、单纯、素朴的方式,将中国民间银饰工艺、图样、典故与古典诗词、现代散文相结合,与现代手工艺相碰撞,体现原生态的设计之美、以及古典与现代的映照之美。与之对应,在书籍设计上,也采用了最单纯的方式:如回归自然的牛皮纸封面,黑底的老银图片,对比的留白空间等,让读者可读、可写、可画,将阅读过程变成一种参与性的再创造。将中国元素的手工艺之美,用最简约最直达人心的现代方式呈示,为现代人呈现一种经久不息的、永恒的艺术时尚。
鲁迅不仅是个大文学家,也是个大收藏家。他收藏的数量虽不算最多,但是门类却是非常众多,内容也非常广泛,眼光也十分独具。有碑帖,有汉画象,有版画,有笺纸等等。这些,现在已经成为中国20世纪收藏文化的一部分。
古玩鉴赏必须具备锐利的眼光,丰富的学识,广泛的阅历和来自各方面的信息等。由于科技进步,古玩伪造的技术越来越先进,作伪手段越来越高明。因此有志于古玩鉴定与收藏者一定要不断地学习、吸收和更新知识,以提高鉴定水平。然而,收藏的关键是鉴赏:鉴(包括判年代、定真伪、估价格)是本质,赏是升华。 本书将笔者几十年来所见、所经手的一部分古玩艺术品,选其比较罕见、突出的、文物价值比较高的介绍给大家,并指出它的特色,辨别它的真伪。读者可以从中获得一定的知识,并逐步进入古玩鉴赏与收藏之门,就能“得心应手”地收藏古玩了。
《硃痕探骊》是韦力一部以印谱为题材的随笔集,记录了作者读汪启淑所制《飞鸿堂印谱》的随感和评论。《飞鸿堂印谱》是中国印学史上的名著,它跟《学山堂印谱》《赖古堂印谱》并称为“三堂印谱”。有感于汪启淑印谱中精美别致的印文,作者从《飞鸿堂印谱》中选出百余方尤为感兴趣的印文,追根溯源,查找出每句印文的出处,即兴品文论事,抒发所感,借汪启淑之口浇自己胸中的块垒。这是古今两位大藏书家穿越时空的一场有趣对话,处处闪现着人生智慧和光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