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玉文化之所以璀璨迷人,是因为它包含着博大的民族精神,大量的古代成语传承的正是这种精神。 “宁为玉碎不为瓦全”,表现的是高尚人格;“化干戈为玉帛”,表现的是和合文化的精髓;“润泽以温”,表现的是无私奉献的品德;“瑕不掩瑜”,表现的是清正廉洁的主流;“锐廉不挠”,表现的是开拓进取的精神;“玉石俱焚”,表现的是不畏、坚贞不屈的大义……这些正是玉之美的人格化,它象征高尚的人格,君子的气节,优异的品德,以及生活的理想。
中国玉器历史悠久、底蕴深厚,为中华文明的产生与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其文化内涵博大精深,堪称国粹。随着改革开放以来玉石采掘与玉器制作的空前兴盛,佩玉、赏玉已蔚然成风,并培育出了一批“爱玉族”、“玩玉族”、“藏玉族”。然而,出于多方面原因,当今许多人对玉的认识尚停留在肤浅的层面,许多坊间流传的识玉辨玉技巧更是以讹传讹。由杨伯达编著的《杨伯达说玉器》从知名玉器研究专家杨伯达编著,从“玉的时空观”、“玉鉴和玉辨”、“翡翠”、“玉学”四个方面展开,为玉器的收藏爱好者普及玉器知识,并为玉器的研究指明科学的方向。
经历长达1330年的隋唐至清代玉器在秦汉至南北朝朝代玉器的基础上既有所继承,而又有所扬弃,以新颖的面貌出现在日趋繁荣的玉器文化舞台之上。这一千三百余年也是我国古代玉器史上的重要历史时期。玉器的祭祀、等级、殡葬及玉德社会功能也各有变迁、略有增损。随着城市经济的繁荣、庶民地位的改善、学术观点的变革、社会风俗的移易、绘画及工艺的成熟,琢玉艺术进而开拓了鉴赏化、文玩化、商品化的广阔活动空间和新的发展途径。其选型、图案、艺术及其风格上都发生了的重大变革。 从研究角度来看,隋至清的玉器并不为考据学家重视。直至明代、唐、宋的玉器方受鉴赏家和收藏家的珍爱,在正史和一些著录中还记载了官方的鉴定活动及鉴赏家的直观印象、诠评见解、鉴别心得和扬抑褒贬等诸多评述,然而真正能够深刻认识唐宋玉者却为数不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