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玉器有将近万年的历史,因其温润的质感和玲珑剔透的造型而备受喜爱。“君子比德于玉”“冰清玉洁”“金玉良缘”等习语、成语,也说明了玉器广泛而深厚的文化内涵。本书以时间为序,分“玉生华夏”“玉成中国”“玉美神州”三部分,收录340余件(组)出土及传世玉器,利用丰富的高清细节图、器物拓片、线图等,系统讲述玉器从远古时期的神秘礼器一步步“走下神坛”,深入普通百姓生活,潜移默化地塑造中国人性格与价值取向的过程。后附扬之水等著名学者撰写的研究论文,深入探讨中国玉文化内涵以及玉器工艺演变、艺术特色等,从不同角度展现玉器背后的故事。
本书以大幅精美彩图为特色。每一件国宝都以高清晰度的照片展示, 捕捉了其细节和精湛工艺。无论是玉器、陶瓷器、青铜器还是书法绘画, 每个国宝都以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和精美的工艺令人惊叹。这些彩图不仅展示了国宝的美丽外观, 还突出了其精细的纹饰和考究的细节, 使读者仿佛亲临国宝的身边, 沉浸在其绝美的艺术之中。本书的专业解说文字是其另一个独特之处。每件国宝都配有详细的解说, 涵盖了其历史背景、文化意义、艺术特点等方面的内容。
《吴湖帆师友书札》收录了上海图书馆馆藏的吴湖帆与友朋的来往手札,共四卷,共计三百多通,分为上中下三册。此友朋手札不乏吴湖帆先生与当时的画坛名家、学人、教授、官员等之间的来往记录,基本反映了老先生艺术生活的交往圈,为美术史研究的重要资料,弥足珍贵。值得一提的是,因为来往信札皆为当时的名仕望族,因此所用笺纸也颇为精美,具有可观性。作者梁颖先生是上海图书馆研究馆员。主要负责上海图书馆的名人手札的管理研究与识读,他对吴湖帆师友手札的整理与研究具有非常独特的意义,我们可以从中窥见吴湖帆以及他所处的时代。
纵观42000年人类文明史,横跨世界七大洲,展示200余件无可比拟的文化遗产在浩瀚的历史长河中,人类的智慧创造了一系列令人惊叹的文化瑰宝,它们承载着人类的信仰、威望和卓越工艺,不仅是历史的见证,也是人类的骄傲。从失传千年的古代珍宝到万众瞩目的现代杰作,本书精选200件以上的世界各国文化遗产,它们如珍珠般散落于世界各地的博物馆和历史遗迹之中。书中那些珍贵的图片和精彩的故事,让这些瑰宝重又生动起来,向我们展露它们的美与技艺,以及或许已被历史掩盖的真正蕴意。
作者收藏扇面近30年,积累颇丰。本书以明清扇面实物为研究对象,是系统研究明清扇面书画艺术的鉴藏之作。全书分为两部分:一是明清用扇概况的论述,从文化的角度,对明清时期扇面的形制、特征、制作工艺和鉴藏等作了深入分析,亦从收藏角度,对扇面配件(扇骨、纸、签条、扇套、包装)等进行知识普及;二是图文结合,在实物的基础上,对所藏扇面之300余幅精品一一考释,鉴别释文、印章、题款等,考证作者、附带小传,分析源流及书画艺术特点。“仁风”有扇子代称之义。
本书主要讲述在中华民族共同体形成发展视域下蒙古族服饰的历史逻辑、文化特质和独特内涵。全书共分为三章:蒙古民族的历史文化、蒙古族服饰的起源与流变、蒙古族服饰的传统工艺美学,以及数百张蒙古族服饰文物图录。蒙古族服饰是以蒙古民族为主体,博采众长而形成的独特民族服饰。广义上的蒙古族服饰,由头饰、服饰、佩饰等不同部分组成,具有浓郁的民族特征。由于蒙古民族部落众多,分布广泛,历史悠久,因此不同的部落族群有着不同的服饰标识和特征指向,每个蒙古部落的服饰特征代表着特定的族群内涵,是标识自身身份和族群文化的外化物什。本书整合了全国民族类博物馆馆藏的蒙古族服饰文物图片,一书在手,一眼千年,填补了沈从文中国古代服饰研究中蒙古族服饰研究的学术空白。
《瓷器之美》 中国瓷器,名满天下。本书从器型、纹饰、颜色等美学角度,解读中国瓷器,同时普及瓷器工艺知识、文物知识,带领读者了解瓷器、鉴赏瓷器。 本书共五章。第一章“瓷器之源,天下名窑”,展示和介绍不同窑口烧制的14件瓷器,体现不同名窑瓷器的特点;第二章“白地生花,青丝红线”,展示和介绍16件在白地上施以其他釉色图案的精美瓷器,青花瓷是其中的代表;第三章“釉上作画,瓷上多彩”,展示和介绍15件彩瓷瓷器;第四章“如脂如玉,粉嫩多彩”,展示和介绍17件粉彩或斗彩瓷器;第五章“匠心创烧,精工不凡”,展示和介绍14件造型新颖、工艺独特的瓷器。 本书适合对传统文化,尤其是对瓷器感兴趣的读者阅读。 《青铜之美》 本书从美学的角度解读中国青铜器,带领读者鉴赏青铜器,了解青铜器,普及青铜器相关知识。 本书共六章
《御窑遗珍》一书收录了作者蔡暄民收藏的瓷器精品中的113件器物,从五代到清乾隆,时间跨越1000多年,包含酒器、水器、陈设器等多种类型,器形也从杯、盘、碟、碗到罐、瓶、尊包罗万象,并以大量的高清彩图和中英对照的文字说明多方面地为读者展现出中华瓷器之美。
本书通过文献整理、美学赏析和文化阐释等方法,将首饰的缘起、定名、门类、材料、款式、制作工艺、佩戴方式、装饰纹样,及相应的典章制度、附着其上的其他文化信息等逐一进行分析和考证,史论结合,解读中国传统文化中服饰与人的密切关联:首饰与人贴身相伴,是身份、技艺等等的重要象征,更直接反映了社会的精神面貌、哲学思想、审美标准和文化思潮。通过研究首饰这个物件,我们所要发现和研究的是人和社会的发展规律。 《中国古代首饰史》的撰写工作耗时四年,体例上以朝代为顺序,以中国古代首饰的五大门类“头饰”“耳饰”“臂饰”“颈(胸)饰”“手(足)饰”的发展历史为主要内容,以首饰的文化阐释为线索撰写而成,是一部关于中国古代首饰历史、文化、类型、题材、纹样、制作等等的综合性图书。 全书分为十二个章节,每一章的
杨仁恺著的《中国书画鉴定学稿(精)》数十万字,附图五六百幅,成为监定学方面的皇皇巨着。凡监定学方面的有关问题,如时代、风格、流派、款识、着录、题记、印监、装裱、流传、收藏、真伪等等,无不详细论述,文图结合,读者 觉亲切,如同耳闻目见。这无疑是书画监定方面的一部带有阶段性的 之作。
中国玉器历史悠久、底蕴深厚,为中华文明的产生与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其文化内涵博大精深,堪称国粹。随着改革开放以来玉石采掘与玉器制作的空前兴盛,佩玉、赏玉已蔚然成风,并培育出了一批“爱玉族”、“玩玉族”、“藏玉族”。然而,出于多方面原因,当今许多人对玉的认识尚停留在肤浅的层面,许多坊间流传的识玉辨玉技巧更是以讹传讹。由杨伯达编著的《杨伯达说玉器》从知名玉器研究专家杨伯达编著,从“玉的时空观”、“玉鉴和玉辨”、“翡翠”、“玉学”四个方面展开,为玉器的收藏爱好者普及玉器知识,并为玉器的研究指明科学的方向。
《故宫玉器图典》精选故宫博物院藏历代玉器222件,图文并茂,内容详尽,让读者从丰富的玉器藏品中领略中国古代文化的风采。每一件玉器不仅从外形进行了细致的描述,大部分还对它的文化内涵和与之相关联的同类型玉器进行了比较研究。因此,这不仅是一本简单的图录,对于了解我国的博大的玉文化和玉器发展都有相当大的帮助。应该是文物爱好者和玉器收藏者的选择佳品。此外,此图录中英文互译,对于想了解中国玉文化的外国读者也是一个好的选择。
沁色是古玉器断代的首要依据。仿古和伪古玉器几乎件件有沁不成伪古,俗话说:“无沁不成伪古。” 最迟在晋代,人们已经掌握了染玉的方法。 本书着生于沁的形成、沁的分类、沁的真伪的研究。是一本很大实际操作性的著作。
本书这部书,是一部好书,可以说还是一部奇书。 本书发表450余幅图录,从古玉的各个角度展示古玉之美,受侵之美,古工之特征,受侵之特征,具体展示古玉的古工古沁(双古)的真实特征。大量的古工古沁的精微图像,达到20~30倍放大镜下的高清晰度,这在全国古玉收藏图录中应该说具有开创性作用。放大的精微图像,让人一目了然地认识古玉的不可克隆的基本特征,这的确可以说是在帮助藏友如何观察鉴定古玉。 本书的洋洋文字,多达30余万字,除赏析和鉴定古玉的文字之外,还涉猎与藏品相关的典籍、古史、古人、传说、故事等渊博的古玉文化和历史知识,体现了图文并茂,具体而生动地弘扬了中华玉文化的博大精深。这部书中展示一百五十多件藏品。不但每件玉器的造型、纹饰、工法不尽相同,每件玉品的质料、沁色、沁纹、沁状都不相同,即彼此的玉料
熙墀藏玉始源于上世纪六十年代末期,至今已三十余年。于此期间所得选藏传世玉器凡三百余件。熙墀藏玉有别于博物馆藏品,除注意其历史、考古及文物价值外,尤其偏重于其整体艺术价值。故藏品中除片状玉雕外,较多为半圆雕及立体圆雕玉器,而其中多为肖生玉雕,此为熙墀藏玉中之一大特点。玉之为器,源远流长,人类文明起源之时,即有玉器现身。自古至今,他类文物此消彼长,唯独玉器从不间断,一部华夏文明史可于玉器中得窥其全貌,此乃熙墀选藏玉器重要因由之一也。
本书收录苏富比、佳士得、邦瀚斯、澳门中信、中国嘉德、北京保利、保利香港、北京匡时、北京翰海等 38 家世界拍卖行在 2014 年上拍并成交的 4200 件具有代表性玉器拍品的市场数据。 本书根据年代、器型与玉质将玉器分成 9 大类、 40 余小类,真实记录每一件拍品的名称、年代、拍卖机构、拍卖时间、拍品详情、拍品估价及成交价等确切信息,同时,客观、记录中国玉石艺术品在拍卖中的发展状况,旨在为读者提供全面、准确的拍卖资料,是当前中国最全面、参考价值的玉器拍卖年鉴。
和田玉的化学成份是什么?和田玉有哪些物理特性?和田玉为什么又叫“软玉”?这一名称合适吗?玉有“五德”之说是什么时候、谁提出来的?为什么说玉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清代的新疆巨玉今何在?滔滔白玉河中仔玉是怎样捞出来的?为什么说“和田美玉且末”?假仔料是怎样制造出来的?和田玉中的“糖”色会褪掉或变淡吗?佩戴和田玉饰品有养生健体作用吗?…… 《新疆和田玉百问》的作者宋建中一一为您解答了这些问题。
羊脂玉作为中华美玉,自古至今极其稀少,挖掘寻找十分艰难,无固定目标、不定眯,因此付出的劳动代价是巨大的。改革开放以后,玉石市场逐年繁荣,不少商人为谋取暴利而鱼目混珠,以外其他玉料石料充当和田羊脂玉。 何永刚先生多年来尽心收藏羊脂籽玉珍品,数量之多、品种之齐全,在的私人收藏中可能名列前茅。这次主编本书,就是想为广大和田羊脂玉收藏爱好者提供真实的实物及了解玉民们的挖石寻玉的宝贵资料,以进一步了解国之瑰宝——和田羊脂籽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