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未都先生多年致力于文物收藏与研究,在陶瓷、家具等文物领域享有盛名。出版过多本文物研究与收藏的书籍。此次马未都转变了视角,从陶瓷所呈现的色彩,这一直观的角度,研究各种颜色在陶瓷上的成因,不仅阐述其技术条件,更深层挖掘其产生的社会文化背景、时代审美心理等问题,并分析其对于中国文化审美走向的影响。这一领域不仅是马未都首次尝试写作,也是文物研究中的空白,具有重要意义。 本书分十二章,介绍十一种颜色釉瓷器(青瓷篇幅较大,分作上下两部分)。配以精美的图片,直观的呈现了,各种颜色在瓷器上因各个不同时代,而呈现出的微妙的色彩变化。并辅以优美的文字,表述上也不同于一般的文物介绍和学术专著,更多的体现了语言的文学性与大众化。
中国瓷器发展到明、清两代,进入了辉煌时期。无论是青花、斗彩、五彩、粉彩,还是单色釉瓷器,都显示出高贵和成熟,达到了至善至美的境地,享誉国内外,成为人们争相收藏的对象。与此同时,明清瓷器也成了造成假者仿冒的目标。由于明清瓷器的年代尚不甚久远,加上瓷器本身较耐磨的特性,所以明清瓷器往往有光鲜如新之感。而如今仿冒的手段是越来越高超,有些造假者甚至利用了高新技术。这样就使得一般的收藏爱好者很难分辨真品和赝品,作者长期从事古玩市场的调研,在本书中精选明清瓷器60件,并煞费苦心地找到了造型、纹饰等与这60件明清瓷器相应的仿冒精品,如此一真一假,图文并茂,比对介绍的形式,让读者边阅读辨别真假明清瓷器的要诀,边观看实物照片,逐一揣摩,细细体味,从而掌握别之方法。书后还附录明肖民国瓷器发展简表和价
我国瓷器烧造,历史之悠久,品种之繁多,器型之丰富,技艺之精湛,风格之独特,世所罕见。瓷器的基本属性,在当时是实用与美观相结合,在满足人们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方面具有重要意义。而今天,民国之前的瓷器,大多失去了实用价值,而独具审美价值。 清代咸丰、同治两朝计24年,是清代官窑瓷器迅速衰落时期,其质量极为低下,民窑瓷器更是粗俗不堪,有关陶瓷著述多将此时期与光绪、宣统合称为晚清,其实,晚清瓷器并非统一的风格。本书以大量的实物,从器型、胎釉、底足、纹饰、款识等方面对咸丰、同治两朝的民窑瓷器进行多角度、全方位的阐述,并以独到的见解,阐述这两朝民窑瓷器的风格特征,如咸丰民窑器物的造型臃肿、彩色浓艳无光,同治民窑器物的大红大绿、人物的翻白眼现象等。其知识性强、实用性高,堪为晚清民窑瓷器的鉴定
本书集中国陶瓷艺术之珍品 收录国内外著名博物馆陶瓷精华 六百幅精美图片诠释中国历代陶瓷 收藏名家点评收藏知识,图文并茂、通俗易懂资料详实,图片精美。使读者更容易了解与陶瓷收藏相关的各方面知识。群体目标准确。适合对陶瓷收藏有兴趣的广大读者,也可做陶瓷收藏发烧友的收藏典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