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瓷器烧造,历史之悠久,品种之繁多,器型之丰富,技艺之精湛,风格之独特,世所罕见。瓷器的基本属性,在当时是实用与美观相结合,在满足人们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方面具有重要意义。而今天,民国之前的瓷器,大多失去了实用价值,而独具审美价值。 清代咸丰、同治两朝计24年,是清代官窑瓷器迅速衰落时期,其质量极为低下,民窑瓷器更是粗俗不堪,有关陶瓷著述多将此时期与光绪、宣统合称为晚清,其实,晚清瓷器并非统一的风格。本书以大量的实物,从器型、胎釉、底足、纹饰、款识等方面对咸丰、同治两朝的民窑瓷器进行多角度、全方位的阐述,并以独到的见解,阐述这两朝民窑瓷器的风格特征,如咸丰民窑器物的造型臃肿、彩色浓艳无光,同治民窑器物的大红大绿、人物的翻白眼现象等。其知识性强、实用性高,堪为晚清民窑瓷器的鉴定
1.本书共收录青花瓷器拍品467件,每件拍品都经过专家组精心挑选、认真辨伪,限度的去除赝品、仿品及争议品,尽可能的保证所收录的拍品为真品青花瓷器,每件入选拍品都附有详细的拍卖交易信息,重点拍品另附有拍卖记录。 2.书中还收录了43件故宫博物院院藏青花瓷器,这些难得一见的珍品,堪为青花瓷器断代、辨伪、鉴赏的标杆。 3..全书收录青花瓷器之分类标准,先以年代分,后按器形、纹饰由基本形式到成熟阶段的顺序,参照釉色,进行排列,编排出各青花瓷器之图号,以方便读者检索查询。 4.本书还介绍了许多青花瓷器的基础性专业知识,以加深读者对青花瓷器的认识。
中国是ZUI早烧造瓷器的国家,也是很早向国外输出瓷器的国家。中国瓷器ZUI早烧造于商代,此后绵延不断,品种也逐渐丰富,到唐代中国瓷器开始销往亚洲部分国家。到北宋时期,中国瓷器烧造十分繁荣。到了元明清时期,中国瓷器的烧造更是达到了一个高峰。上海博物馆的诸多藏品中,瓷器是其中的重要门类,所藏古代瓷器不仅品种繁多,而且各个时代的典型器形齐全。
陶瓷,泥做火烧,人类从泥土与火焰中获得灵感与乐趣;陶瓷,古老神奇,人们从中汲取文明,触摸历史。 《陶瓷纵横》采用一种崭新的思路诠释陶瓷:将陶瓷历史文化与科技原理结合在一起,沿着中国陶瓷历史演变的脉络,从陶瓷文化的角度切入,品味传统陶瓷蕴藏着的深厚历史与文化内涵;从陶瓷技术的角度切入,领略抟泥幻化的科学与艺术神奇;从名窑名瓷的角度切入,赏析历朝历代陶瓷器的不朽经典;从现代陶瓷的角度切入,展望高科技陶瓷日新月异的美好明天。
我国陶瓷历史悠久,古陶瓷深受世人青睐,国内外倾其毕生精力搜集、珍藏、探索和潜心研究者不乏其人。近几十年来,随着国家对文物研究和保护力度的加强,有关部门对一些历史名窑相继进行了一定程度的发掘与整理,所掘精品迭出,弥补了古陶瓷鉴赏中历史资料之不足。一些古陶瓷研究与鉴赏中的难题,也随着第一手资料的获得,迎刃而解。不少文物专家、学者,毕其一生着力于一个窑口的探索与研究,也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果。 江西美术出版社从需求和可能出发,策划出版《名窑名瓷名家鉴赏》丛书,以各窑系、窑口古瓷的鉴赏命题,约请各方专家著述,这对于系统介绍唐宋以来各名窑名瓷详情、弘扬传统文化,实为可贵。每部书稿资料翔实,论述周详,剖析精微,相形于时下众多泛泛而论的鉴赏之作,实为述而有纲,言而有物。垂注于古陶瓷的鉴赏
《中国陶瓷设计史》是迄今为止部中国陶瓷设计史论著。次系统地收集和整理了我国古代的陶瓷设计史料,阐述我国古代各个历史时期陶瓷设计的历史沿革和发展,论述每个时期的陶瓷设计的工艺基本特征,重点从陶瓷的造型设计、装饰设计两方面入手,揭示中国古代各时期陶瓷设计的特征及其造物思想。以此阐述和揭示中国陶瓷艺术设计历史的内涵,便于设计者学习、领悟中国陶瓷艺术设计的精髓。本书图文并茂、雅俗共赏,一幅幅精彩纷呈的图片将那些绚丽多姿、瑰丽无比的陶瓷文化艺术一一呈现给读者。
因此,可以说种类丰富的陶瓷纹样既是陶瓷发展历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陶瓷鉴定的重要依据,也是研究中国的社会发展史、工艺美术史不可多得的宝贵资料。陶瓷纹样发展到今天,更是取得了令人瞩目的艺术成就,既继承了陶瓷装饰的优良传统,又在陶瓷文化的发展、弘扬方面绽放出绚丽的光彩。中国的古陶瓷纹样数量庞大,曹淦源和巴德伟编著的《陶瓷纹样鉴赏》通过图文搭配的方式选取了一些比较有代表性的纹样,简单直观,供广大陶瓷爱好者参考。
《龙泉青瓷赏析》主要就龙泉窑概况、龙泉官窑,龙泉青瓷外销,龙泉青瓷的造型、胎釉、装饰、工艺、鉴别以及市场走势等问题,作了全面而透彻的论述和剖析,尤对龙泉官窑问题的见识独到,颇具说服力。全书文图并茂,材料翔实,论鉴兼俱,具有较高的学术价值和收藏鉴赏的实用价值。
《2013中国艺术品拍卖年鉴瓷器》收录了苏富比、佳士得、邦瀚斯、澳门中信、中国嘉德、北京保利、中国嘉德(香港)、保利(香港)、北京匡时、北京翰海等38家世界拍卖行,在2012年拍卖中上拍并成交的4500件成交有代表性瓷器拍品,并附中英文对照信息:拍品名称、拍品断代、拍卖机构、拍卖时间、拍品详情、拍品估价及成交价等确切信息,旨在为您提供手的拍卖资料。在全面介绍瓷器艺术品拍卖实况的同时,也客观、系统地记录了中国瓷器艺术品在全球拍卖中的发展状况,是中国的客观、全面、且价值的瓷器年鉴。 为便于您参阅及查找,本年鉴将瓷器以窑口、釉色、器型等分为60大类。每一件瓷器均附有详尽的拍卖信息,图文并茂,博采众长,集词典、图录、手册、指南于一身。看过本年鉴再出手,能够让您得到意外的满足与惊喜。
本书为中国德化白瓷研究的专著,是对中国德化白瓷运用考古学和统计学方法分型分式的次尝试,并排出了九个器物形式演变的谱系。本书研究工作的基础是广泛收集的近4000件德化白瓷器物资料和尽量详尽的中外学者研究成果。这个分期谱系框架的初步成型,是百年来德化白瓷研究的一大进步,它使得德化白瓷数以万计的藏品的断代研究,获得了一个总体的定位系统。这本书是德化白瓷专题研究中具有创新意义的学术成果,也是文物学研究方法论的尝试。 本书适用于文博、考古专业的研究者、学生阅读参考,对瓷器收藏者有的指导意义。
《瓷韵华彩:景德镇陶瓷馆藏珍》讲述景德镇陶瓷馆是家大型陶瓷专题艺术博物馆。1954年1月1日对外开放,景德镇陶瓷馆收藏着自新石器时代陶器和汉唐以来各个不同历史时期的陶瓷名品佳作3万余件,其中国家珍贵文物500余件,涵括了景德镇千年制瓷历史长河中的代表品种。为纪念这一历史性时刻,从馆藏500余件珍贵文物中遴选出120件具有代表性的器物,按釉下彩瓷、釉上彩瓷、颜色釉瓷、雕塑瓷四类编辑成图录,品类丰富、年代准确,为陶瓷历史文化研究提供了可靠的实物依据。
本书为一册展示香港收藏家刘晓雄先生平生所藏瓷壶的全彩印精美图录,由故宫博物院知名陶瓷专家叶佩兰主编,挑选自西晋至民国计187把瓷壶,包括景德镇窑、德化窑等名窑制品以及其他不知窑口的特色作品,向瓷器爱好者展示一个有别于精美官窑,更富于民间生命力的民窑瓷壶精品世界。叶佩兰先生更好为每把瓷壶就其特色撰写文字说明,有助于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与欣赏。 本书适合中高端文物爱好者。
在以往的有关元青花瓷器的论著中,对于元青花瓷器固有的“晕散”、“黑斑”、“铁斑”、“下凹”、“串珠状凝聚”、“锡光”、“冰挂”和“天坑”等现象特征,或者廖廖数语,或者语焉不详,或者没有论述,或者因历史原因和著者的文化结构,不能就这些特征的形状、色差和形成机理做出较为详尽的科学描述。 本书的作者,一为考古硕士,一为冶金工程师。十余年来走访了数十家博物馆,拜访了不少民间藏家,悉心研究元青花瓷器,使该书成为以独特视角,用自然科学知识和人文科学知识的结合,集中解释元青花呈色特征的原创之作。 本书图文并茂,所附图片几百张,均为作者自摄。对元青花瓷器的鉴定,不无帮助。
青花瓷器是指用钴料在瓷坏上描绘纹饰,再施以透明釉,然后在1300℃左右的高温下一次烧制而成的釉下彩瓷器。青花瓷碎片纹饰是研究青花瓷整器极为重要的部分,对历代青花瓷器纹饰的了解,确是所有青花瓷器收藏者的常识。本书即是笔者多年倾心搜集,并对其加以研究的结果。本书的特点是:1 以较完整的纹饰为参照物;2 对明清年间较常见的青花瓷碎片上的纹饰,进行有序分类;3 按人物、动物、花卉及吉祥字排列;4 对不同年代的纹饰,标明大约年代;5 有极为真实的碎瓷片,经拍照、高精度电子扫描、调色彩印,形成一本极具真实感的的鉴赏手册,供青花瓷研究的收藏者参考。在鉴定整器时,可用作对比,参照。
《中国陶瓷设计史》是 迄今为止部中国陶瓷设计史论著。次系统地收集和整理了我国古代的陶瓷设计史料,阐述我国古代各个历史时期陶瓷设计的历史沿革和发展,论述每个时期的陶瓷设计的工艺基本特征,重点从陶瓷的造型设计、装饰设计两方面入手,揭示中国古代各时期陶瓷设计的特征及其造物思想。以此阐述和揭示中国陶瓷艺术设计历史的内涵,便于设计者学习、领悟中国陶瓷艺术设计的精髓。本书图文并茂、雅俗共赏,一幅幅精彩纷呈的图片将那些绚丽多姿、瑰丽无比的陶瓷文化艺术一一呈现给读者。
粉彩为釉上彩瓷器种之一,始烧于清代康熙晚期,清代雍正时期为其烧造成熟期,乾隆朝为其鼎盛时期,并成为瓷器釉上彩的主流。作为清代釉上彩瓷的重要品种——雍正粉彩,也是当今收藏的一大热门。本书详细介绍了粉彩的起源、发展、制作,以及雍正粉彩的制作过程、釉彩品种、纹饰特征、器型变化、款识书写以及市场价格,为研究和有心收藏雍正粉彩的读者提供了全面、详实的资料。
堂名款和吉语款与年款一样,均为瓷器的附属物,为我国瓷器一个独特的文化现象。但一般收藏者多重年款而轻前者,大抵因年款有具体年代可考,而堂名吉语多语焉不详之故。其实不然,年款并不可靠,堂名和吉语却是当时社会现状的真实折射,在瓷器鉴定上具有年款不可替代的作用。本书共收录明清瓷器堂名、吉语及人名款一千余幅图片。在具体介绍每一款识的布局、写法的同时,尽量以较多的笔墨考证其具体含义。对那些语出不详的款识,亦尽量从字面上加以解释,同时对当时的社会现象加以简单的介绍,使读者大致了解某一款识的大致的时代背景。
本书由精辟简练的会议论文和参展瓷器的图像两部分构成,论文不仅包括全国各方面的研究者和爱好者们近年来的新发现和新认识,还包括了伊朗、蒙古、英国以及土耳其学者的论文。从中既可以看到中国元代陶瓷工艺的发展历程,元代的政治、经济、贸易往来等变迁,也可以看到科学检测的相关叙述,还看到了中华民族文化发展的灿烂历史。全书图文并茂,内容丰富、翔实,具有学术和鉴赏双重价值。相信该书的出版,将还原元瓷这一公案的真实面貌,展现元瓷精深的文化韵味。 本书收录的六十余件民间藏品中,有29件通过了国家博物馆的釉面检测,相关证书一并附上;另有三十余件器物,均一一标明藏家所在地及其姓名,以供研究参考。
因此,可以说种类丰富的陶瓷纹样既是陶瓷发展历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陶瓷鉴定的重要依据,也是研究中国的社会发展史、工艺美术史不可多得的宝贵资料。陶瓷纹样发展到今天,更是取得了令人瞩目的艺术成就,既继承了陶瓷装饰的优良传统,又在陶瓷文化的发展、弘扬方面绽放出绚丽的光彩。中国的古陶瓷纹样数量庞大,曹淦源和巴德伟编著的《陶瓷纹样鉴赏》通过图文搭配的方式选取了一些比较有代表性的纹样,简单直观,供广大陶瓷爱好者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