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古代文化史上,陶瓷器是一种独特而重要的载体,它们凭借着坚实的质地、稳定的性能,得以保存千年万年,记录下古代社会的生产、生活、科技、艺术等诸多信息。考古资料不断丰富,材料不断更新,陶瓷史的研究也随之不断深入和系统化,逐渐形成了古文献学、考古学和文物学三足鼎立的知识格局。将学者们的研究成果和经验,总结、整理、公之于世,是一项十分必要和有益的工作。近年来,随着文物宣传工作的开展,古文物已不再是令人敬而远之的神秘之物,它日益吸引众多业外人士,参与到保护、收藏和研究的行列里来,陶瓷是其中的大宗项目。因此,对相关工具书的需求大大增加。《中国古陶瓷图典》的编写工作,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展开的。 《中国古陶瓷图典》的收词范围,限定在中国古代至近代境内生产的陶瓷器及其传统烧造工艺
本书将历代官窑中的精品汇集成册,可反映中国官窑瓷器千余年发展的概貌。在编写中有这样几个特点: ,力图完整地体现中国官窑瓷器的发展历史。包含有两个层面,一是从时代上,上迄唐、五代,下至明清的各个朝代,将中国瓷器的主要发展阶段都囊括其中,既可全面了解瓷器历史的发展脉络,又可对比、鉴别不同时代的特点。需要说明的是,所收的部分唐、五代以及辽、元瓷器,严格意义上讲,并不属于真正意义上的官窑概念,但它们或由官府监制,或由皇家定制专为贡品者,已经具有了官窑的性质。从官窑历史发展的角度考察,它们是不可缺少的萌发阶段。二是品种全面,包括不同时代的不同窑口,以及不同的品种、类别,如宋代的四大官窑,汝、钧、官、哥,还有作为贡瓷的定窑瓷。明清时期制瓷工艺达到高峰,各种彩绘瓷、颜色釉层出不穷,
《国家馆藏珍宝 中国陶瓷大系》是在我社三代编辑多年精心编撰的《中国美术分类全集--中国陶瓷全集》的基础上,经过重新整理、编排和设计之后,精选出了故宫博物院、上海博物馆、南京博物院、湖南省博物馆、河南博物院、陕西历史博物馆、湖北省博物馆、浙江省博物馆、辽宁省博物馆(九大院馆)及其他各省市地方博物馆的千余件馆藏珍品。时间跨度从新石器时代直至清代晚期。在*程度上清晰地展现了我国陶瓷发展的制作和审美脉络。
清代陶瓷生产,除以景德镇的官窑为中心外,各地民窑都极为昌盛兴隆,并得到很大的成就,尤其西风渐进,陶瓷外销,西洋原料及技术的传入,受到外来影响,使陶瓷业更为丰富而多采多姿,清朝初年的康熙、雍正、乾隆三代,因政治安定,经济繁荣,皇帝重视,瓷器业的成就也非常卓越。皇帝的爱好与提倡,以及在数千年的制作经验辅佐下,使得清代瓷器在胎、釉的精致以及造型、色釉的多变和装饰手法与图案花纹的多变来看,都是达到了历史的高峰的。是悠久的中国陶瓷光耀灿烂的一页。 本卷分上下两相册,收录了我国各地文物收藏机构收藏的清代时期的瓷器各二百余件,基本上概括了那个时代瓷器艺术的发展情况,揭示了我国瓷器艺术的成就及社会意义,充分地将清代时期瓷器的辉煌展示了出来。 该卷分总论、论文以及图版,阐述和显现了清代时期瓷
本书是由广州番禺博物馆及广州东方博物馆牵头,与广东省考古研究所、龙泉市博物馆、广州番禺职业技术学院共同合作编著的陶瓷迹型研究学术专著。作为陶瓷迹型研究与物证鉴定系列从书中的第三本,主要研究对象为明代龙泉窑系青瓷的迹型特征,将2015年陶瓷迹型研究团队与广东省考古研究所前往浙江龙泉窑窑址、龙泉市博物馆以及广东大埔余里窑窑址采集的标本迹型图片整理建构成标准图谱模型,在梳理明代龙泉窑系青瓷发展历程的同时,也为明代龙泉窑系青瓷的鉴定提供了有力的物证依据。全书中英文对照,图片资料丰富,极具专业价值。
近年来,明清官窑瓷器广受关注,并在世界各地文物市场上屡创佳绩,因而成为藏家的宠儿。本书详述明清官窑瓷器的发展历史,结合各个时期的代表性作品,介绍了明清流行的各种彩瓷和颜色釉瓷的工艺、造型、纹饰、款识特点及收藏情况等,内容丰富,资料翔实,是鉴赏、收藏明清瓷器的重要参考书。
经过不懈努力,凝结了笔者郭富纯、孙传波多年心血的日本古陶瓷研究专著——《日本古陶瓷研究(精)》一书终于付梓完成。本书从馆藏日本陶瓷器中精选出116件(套)有时代代表性的器物,结合大连文物店收藏的日本陶瓷器13件、华侨博物院收藏的日本陶瓷器21件(套),同时借鉴从日本各大博物馆、美术馆等收藏的各大古窑中选取的典型器物183件(套),进行综合研究,不仅为读者带来更为直观的视觉感受,也为日本陶瓷器的研究提供了珍贵的资料。
《中国龙泉窑》是一部图文并茂的反映龙泉窑烧造历史、文化内涵、重要价值及对其近期新研究情况的著作。该书选取200多件各地博物馆珍藏的龙泉窑口产的精品瓷器,多篇来自海内外多位权威陶瓷研究专家对龙泉窑的潜心研究之作,并附录龙泉窑学术研究论文/专著一览表和龙泉窑陶瓷收藏情况表,再现龙泉窑的辉煌历史与现今人们对龙泉窑的研究与探索,兼具鉴赏与历史文化研究价值。
《山东馆藏文物精品大系 瓷器卷》由山东博物馆主编,山东60余家博物馆的专家学者编写,收入齐鲁大地古往今来众多瓷器珍品,内容专业、权威、全面,设计精美,有着极高的学术价值和艺术价值。 本书对所列藏品的介绍涉及历史源流、背后掌故、流传脉络等,具有一定的专业性,但并不流于枯燥。对专业人士有参考价值,对普通读者来说也是图文并茂,具有很高的趣味性和可读性。 本书堪称山东省馆藏瓷器的一次大检阅、大集合、大展示,一座纸上博物馆,一部山东瓷器史。
本图录是同名展览配套图录。展示了来自中国、德国、日本三个国家六个博物馆的馆藏精品瓷器,六个博物馆除了国内的上海市历史博物馆、江西省博物馆、广州博物馆外,还包括海外的德国陶瓷博物馆、德国梅森瓷器博物馆和日本大阪市立东洋陶瓷美术馆。瓷器类型涵盖中国景德镇瓷、中国外销瓷、以及日本瓷、德国梅森瓷器等精品瓷器。从中国景德镇、德国梅森两个瓷器发源地讲起,再现瓷器发展的历史过程,勾勒出三百多年来中国与欧洲在碰撞、交流与融合中呈现出的丰富的多元文化,展现瓷器从中国走向世界、做到了中国智慧全球共享。
本书主要依据冯先铭先生《中国古陶瓷论文集》所收录的论文,进行重新编排、整理,相同或相似的内容进行合并或删减;对其中未收录的论文进行了补充;图片以原书图片为主,找不到原图片的作了补充,并根据内容需要新增加了一些图片。全书内容丰富,是冯先铭先生数十年研究古陶瓷经验的积累,相信会对大家的研究、学习有所帮助。诚挚地感谢紫禁城出版社以及本书的编辑为此书付出的辛勤劳动。
本书在博览有关陶瓷之古籍,并参考近代考古成果,结合西方古典美学与现代工艺设计学等学术观点,探寻古代陶瓷工艺创作规则与美学特点,将瓷鉴技术向艺术哲学升华,使之呈现融知识性、鉴赏性、实用性于一炉的特色,故被文博名家王赏忱称之为:“以国学鉴识国宝之门经书”。本书图文并茂,收彩色图片一千余幅,“可供学者核案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