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是对国内*家私人普洱茶珍藏馆中三百把紫砂壶的介绍和品鉴。全书分为三个部分,壶趣、壶赏和壶用。壶趣部分介绍了作者收藏紫砂壶三十余年来与壶的趣事,壶赏部分则是图文结合地品鉴紫砂壶,共三百把壶,九百多张图片,每把壶都配有容量、款识、注释和作者对它的独到赏评。书中涉及的紫砂壶包括明清壶、民国壶、名家壶、出口壶等,一器一物,作者都视为拱璧。这些壶可对紫砂壶发展的历史,进行进一步诠释。其中的某些作品也可能是首次面世,对于紫砂壶的拾遗补缺,或许能尽微薄之力。第三个部分是壶用,向读者介绍紫砂壶的使用技巧。例如:如何选择一把实用的紫砂壶?泡不同的茶应该选什么样的壶?以及养壶的绝招、紫砂壶的美学等。
该书首次完整收录了中国工艺美术大师吕尧臣60多年来的100余件经典紫砂作品,按作品风格分为 亮节高风 、 美中之美 、 守望诗心 、 留住乡愁 、 典蕴古今 、 与古为新 、 造化妙得 、 壶余遣兴 等八类。全书附有300多幅珍贵图片,作者并对每件作品就艺术风格、工艺特点、文化底蕴、创作灵感等方面做了分析,可谓深入浅出、图文并茂。书后附有吕尧臣作品年表、紫砂艺术创作谈等,供读者参看。清华大学美术学院资深教授杨永善、陶瓷艺术设计家张守智、中国美术馆馆长吴为山作序推荐,是紫砂爱好者不可错过的经典好书!
紫砂壶以其素面素心的特性称著于世,古往今来,爱壶的人不一嗜茶,但嗜茶的人十有八九都足钟情于紫砂壶的。明代李渔日:“茗注莫妙于砂,壶之精者又莫过于阳羡。”紫砂壶成为名器名陶,它与宜兴地区产茶和饮茶风尚也有关系。明代中叶以后,它又见重于士林,于是逐渐形成壶艺、诗词、书画、篆刻相兼于一体的紫砂茗壶,成为中国茶文化的组成部分而蜚声海_大J外。 紫砂茗壶收藏的功能,很大程度上是体现在赏鉴中。赏是对藏品的把玩、欣赏,主要从美学的角度来评价藏品的艺术价值,并结合历史学、考古学、民俗学及科学史等深入观察、综合考证;鉴则是鉴别藏品的真伪、优劣,这就需要对紫砂茗壶的起源、发展、演进、紫砂材质、工艺技法、造型纹饰等知识有的了解。这样,方能解决长期以来困扰收藏者的问题,避免收藏赝品。 为了整理
紫砂壶以其素面素心的特性称著于世,古往今来,爱壶的人不一一定嗜茶,但嗜茶的人十有八九都足钟情于紫砂壶的。明代李渔日:“茗注莫妙于砂,壶之精者又莫过于阳羡。”紫砂壶成为名器名陶,它与宜兴地区产茶和饮茶风尚也有一定关系。明代中叶以后,它又见重于士林,于是逐渐形成壶艺、诗词、书画、篆刻相兼于一体的紫砂茗壶,成为中国茶文化的组成部分而蜚声海_大J外。 紫砂茗壶收藏的功能,很大程度上是体现在赏鉴中。赏是对藏品的把玩、欣赏,主要从美学的角度来评价藏品的艺术价值,并结合历史学、考古学、民俗学及科学史等深入观察、综合考证;鉴则是鉴别藏品的真伪、优劣,这就需要对紫砂茗壶的起源、发展、演进、紫砂材质、工艺技法、造型纹饰等知识有一定的了解。这样,方能解决长期以来困扰收藏者的问题,避免收藏赝品。 为
宜典紫砂,独步天下,寸柄之壶,其趣无穷,曾倾倒多少文人墨客而赞美之词声不绝耳。如今昌明盛世,国人饮茶蔚然成风,茶文化的繁荣彰显了紫砂壶的独特风采,成为风雅人士的寄情所在。毫不夸张地说,玩壶者华夏神州大有人在,五湖四海可觅知音。真可谓:壶中日月畏,壶小乾坤大。 作为民间工艺传统的宜兴紫砂,始于北宋,盛于明清,但真正大的发展,是近二十多年的事情。追其根,溯其源,始于北宋也仅见文字言记载,虽说盛于明清,但明清时期的傅世作品也不多见,好作品更是凤毛麟角,真是“一壶难求,雉求一壶”。玩家偶得一好壶,实乃缘份所至。常兄媒体报导某某紫砂爱好者藏有明、清砂壶上百,老壶上千把,便怀着崇敬的心情登门拜访,结果却使人大跌眼镜,择兴而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