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照夜白》是一部山水画札记。书名来自唐玄宗的名驹“照夜白”,取其字面的意象——水墨山水的黑是物象,是黑夜,白是空无、水和云光。全书分为五个部分“山中何所有”“时间中的风景”“空隙之美”“鸟之双翼”“山水小史”,合计70余篇文章。作者结合具体的画作与自身的绘画经验,以散文般的诗性语言,立足山水画的笔墨、空间、构图等基本概念,探讨了一些司空见惯但有趣的话题: 辑“山中何所有”,回答的是“当我们看山水画时,我们在看什么”的疑问,文章从山水、山水诗和山水画的关系讲起,探讨诗歌与绘画意境的生成,山水如何从荒野变为人文景观。第二辑“时间中的风景”,分析中国画中暗藏的独特时空观,以及古人如何在画中营造高远、深远、平远的空间感,乃至所谓的“移步换景”又是如何实现的。第三辑“空隙之美”,以美学讨
从构图、视觉焦点、造型、用笔、着色、肢体动作、视线网络、衣饰……等艺术表现中基础又关键的因素出发,以12组、数百件古今艺术作品为例,巫鸿先生详尽阐释、示范视觉分析的含义和运作,说明“漫游、偶遇、感知”是一种思考和谈论艺术的方式,是一种在不同艺术传统之间发现交汇的场合和机遇的有效方法。阅读本书不要求艺术史专业知识——任何对图像有兴趣,愿意使用眼睛的人都是它期待的读者。这当然包括专攻艺术史和其他人文学科的学者和学生,但对他们来说本书还有另一层含义,在方法论层次上思考通向“ 艺术史”的路径。
1971年,徐小虎正式跟随旅居纽约的书画家、鉴定家与收藏家王季迁探索书画笔墨的奥妙。为什么掌握了书画“结构分析”的小虎,还要进一步研究笔墨之道?因为不能辨识笔墨,就无法真正理解中国书画的精髓。在往后长达八年的不断追问与精彩对谈中,在王季迁对笔墨的示范和画作的细读中,笔墨之秘,终被揭开。 在此之前,有人能把笔墨之道说清楚吗?40年后,小虎于耄耋之年重新审视王季迁对笔墨的阐释。在原有对谈基础上,不仅增添新注解及视频课程, 添加细节图,以文图互释的方式直观展示“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笔墨之道。
“历代书画名著译注丛书”选取中国历 有代表性和有重要影响的书画名著,精选底本,加以标点整理。对于原著中出现的重要人物、作品、典章制度、专有名词等,做详细注释,并对原著全文做白话文翻译。 《广艺舟双楫》,清康有为撰,是晚清 重要的书法专著,曾影响了整整一代书风。从问世的那一年起,它就受到了 外各方面人士的注意。《广艺舟双楫》也的确表现了康有为抛弃陈习、另辟蹊径的进取精神。本书对康氏所著做详解疏证,具有很高的学术意义和实用价值。
本书以“史话”的形式讲述了文房四宝中的纸谱、砚谱、墨谱、笔谱的产生和发展的历史,并用图文并茂的形式向读者介绍了纸谱的发明、演变及制作流程,介绍了砚谱的由来、种类及中国四大名砚的质地和保养,叙述了墨谱中两类墨的原料、制作工艺、历代制墨名家及精墨的鉴赏,从人类用笔之源介绍了笔谱的制造、制笔名家及古笔的分类。
《汉画总录》是一个意义重大、影响深远的 级文化抢救和文化建设项目,以照片、拓片、线描及墓葬位置复原图等方式记录汉画图像,对图像的出土地点、年代、尺寸、材质、考古环境、画面内容、图像关系等作全面著录。项目计划正编150册,补遗50册,将通过构建一部完整的汉代图像志,为今后汉画的保存、再现、使用等提供有力的支持和保障,为中国上古晚期的思想、政治、经济、文化研究奠定坚实的基础。 徐州地区是汉代画像石主要的画像石出土地之一。徐州地区出土的汉画像石主要保存在徐州汉画像石艺术馆的南北两馆、徐州博物馆以及徐州下属的一些县级博物馆。该地区共保存有画像石2000余块,是画像石数量 为庞大的地区。 《汉画总录》本书是徐州卷的一部分。延续之前《汉画总录》的整体体例,著录条目 加完整详细,花费很长时间对
《汉画总录》是一个意义重大、影响深远的 级文化抢救和文化建设项目,以照片、拓片、线描及墓葬位置复原图等方式记录汉画图像,对图像的出土地点、年代、尺寸、材质、考古环境、画面内容、图像关系等作全面著录。项目计划正编150册,补遗50册,将通过构建一部完整的汉代图像志,为今后汉画的保存、再现、使用等提供有力的支持和保障,为中国上古晚期的思想、政治、经济、文化研究奠定坚实的基础。徐州地区是汉代画像石主要的画像石出土地之一。 徐州地区出土的汉画像石主要保存在徐州汉画像石艺术馆的南北两馆、徐州博物馆以及徐州下属的一些县级博物馆。该地区共保存有画像石2000余块,是画像石数量 为庞大的地区。 本册是徐州卷的另一部分,延续了之前的整体体例,著录条目 加完整详细,花费很长时间对当地的画像石进行测量、拍照
汪曾祺,1920年3月5日生于江苏省高邮市,中国当代作家、散文家、戏剧家、京派作家的代表人物。被誉为“抒情的人道主义者,中国很后一个纯粹的文人,中国很后一个士大夫。”汪曾祺在短篇小说创作上颇有成就,对戏剧与民间文艺也有深入钻研。作品有《受戒》《晚饭花集》《逝水》《晚翠文谈》等。冷雪兰编的《汪曾祺书画(精)》集汪曾祺先生的书画作品及经典文学片段。
梁楷《道君像》,是翁同龢收藏中 的重要宋画,也是世上 的早年梁楷工笔白描真迹。此为道家经折扉画,清初吴其贞著录时称为《黄庭经神像》,图中端坐魁伟者为元始天尊,左右群仙拱立,前一人执笏跪拜,四周祥云缭绕,光焰万丈。左右则绘人间、地狱、道观诸相,有放生、施舍、行善者,有布道、授经、谟拜者,地狱中火池莲开,诸鬼惊服。此图画笔细谨,线描精准,造型端慤而有古意,构图繁杂而疏密有致。画法既有李公麟的缜秀雅致,又具南宋李、夏的遒劲。左下有梁楷款字。曾经明代安国及清初笪重光等收藏。张丑《真迹日录》三集及吴其贞《书画记》卷三著录。 《莱溪居读梁楷道君像》系上海书画出版社“翁氏藏历代书画品鉴”系列之一。全书不仅是该作品的 高清公开出版,同时翁氏后人翁万戈先生从梁楷作品分期、梁楷作品的艺术根源
本书论述中力求通过资料的收集、归纳和总结为粉本的艺术价值以及为研究粉本的意义提供夯实的论据。 本书的思考从壁画的绘制中来,希望通过对“粉本”的研究,梳理出传统壁画的绘制理法。厘清概念,总结出“粉本”对于中国传统壁画的传承发展的重要作用。
《汉画总录》是一个意义重大、影响深远的 文化抢救和文化建设项目,它将通过构建一部完整的汉代图像志,为今后汉画的保存、再现、使用等提供有力的支持和保障,为中国上古晚期的思想、政治、经济、文化研究奠定坚实的基础。《汉画总录》第51册著录沛县地区汉画像石信息,以照片、拓片、线描及结构位置复原图等方式记录汉画图像,对图像的出土地点、年代、尺寸、材质、考古环境、画面内容、图像关系等作全面著录。
本书由北京鲁迅博物馆青年学者高薇在深入研究鲁迅先生收藏的 画的基础上用心编撰而成,精选凯绥·珂勒惠支、乔治·格罗斯、法朗士·麦绥莱勒等 画界代表人物的 作品一百余幅,包含木刻、石版、铜版、油毡版等多种类版画,均高清复制,部分作品附有局部大图,并配文介绍艺术家生平,解析其作品,是文艺爱好者欣赏鲁迅先生收藏的 画精品的入门书,也是了解 画流派的 书。
鲁迅先生是中国新兴木刻运动的导师。生前收藏了大量现代版画。这些收藏现保存在上海鲁迅纪念馆。本书由该馆鲁迅研究专家李浩、仇志琴依据馆藏编撰而成,收入李桦、赖少其、张望等十七位木刻家近一百一十幅 作品,均高清复制,并配文介绍木刻家生平,指出作品之得失,包括援引鲁迅先生对作品的评价。另有专文介绍鲁迅先生与中国现代版画,与早期木刻社团的联系及木刻社团的主要活动。既是文艺爱好者了解、欣赏中国现代版画的入门书,也是研究者研究鲁迅先生与中国现代版画渊源的 书。
本书为北京鲁迅博物馆青年学者陈南深入研究鲁迅先生收藏的日本版画后的心血之作,精选葛饰北斋、歌川广重等三十六位作者的近九十幅版画精品,包括浮世绘、人物、玩具、植物、风景、小品、故事插图等多种类型,均高清复制,并配文介绍艺术家生平,解析其作品,讲解背景故事,穿插介绍日本民俗文化,是欣赏鲁迅收藏的日本版画精品的入门书,也是为读者了解鲁迅美术思想和二战前日本社会生活与艺术打开的一扇窗户。
。。。
本书是一部专论书画鉴藏的书籍,以明代苏州书画鉴藏群体作为切入点展开研究。通过对其中的具眼及其他各色人物、事件、著录以及流转其间的诸多书画名迹的描述,着力强调了苏州繁盛的鉴藏风气和丰富的书画藏品实为吴门派得以萌芽乃至蔚然大观的直接原因。作者 凭借博物馆工作之利,运用图片逾四百幅,为鉴藏与创作之间的因果关系作了 的注脚。同时,本书亦借明代苏州这一精彩片段的展现对书画鉴藏 诸多共性话题进行了深入的探讨。
凡是看过根据沈从文先生小说《春桃》改编的同名电影的人,目光都会被那个沿途叫喊着“烂字纸换洋取灯儿”的青年女子的背影吸引过,因为她搁下背着的大纸篓以后,后背心衣服上便赫然露出“敬惜字纸”四个字儿。 这捡烂字纸换取灯儿的职业,大概在中国历史上是很有一些年头。 据作家在小说中的描写,春桃到了北平以后,不愿总在总布胡同做侍候洋人的差使,便自个儿找了这个以捡拾废纸为生的事儿来做。三年下来,在北京各处的胡同里寻寻觅觅,也颇做出了些门道来。除了废纸换灯的小买卖,她还不时在“捡来和换来的字纸里”,“抽出些许比较能卖钱的东西,如画片或某将军、某总长写的对联、信札之类”,把这些东西剔出来转卖给晓市的旧货老板转手,甚或直销到北京饭店那几个收古物的铺子里,多赚取一些零用钱。 据说有一次她
《国宝档案》系列,是对历代经典长卷书画的系统整理,百卷书画,洋洋大观。每本以作品为主,高清的图片便于临摹与研究及欣赏。每本以册页形式展现,让读者真正能体会历代经典长卷的书卷气息。每本有专家对每本图书系统的文字介绍,包括画家生平、作品艺术价值及特点、作品的题跋和作品的流传情况等资料介绍。丛书有简装版和精装版,印制精美,物美价廉,百卷书画皆是历代经典巨作,是读者必须了解的历代瑰宝。
水陆画大多采用工笔重彩画法,色勒、渲染十分细腻,毫发入微,工稳谨严,即便是衣服上细小的图案纹样都画得十分精致,用色十分丰富,敷彩浓重,富丽堂皇。水陆画中也有少数兼工带写,粗笔重彩、水墨谈彩等其他画法的作品。 水陆画中的人物形象设计有较为固定的模式,佛、菩萨、明王像需严格遵照仪轨,诸天、护法也都有传统的固定画法。道教神、民间神一般多彩用汉族帝王、文臣、武将的形象,有一些程式化的画法。画师在绘制过程中,继承多于创新,尽管如此,许多画师还是在作画过程中发挥了自己的创造性,有自己的特点,从而使得水陆画的绘画风格呈现出多彩的面貌。因此,在水陆画作品中,我们不仅可以观察到各个时期的不同特点,也能看到同一时期的不同风格。 为便于读者从文物和艺术的角度考察作品,本册大致按作品的时间先后排
孙以煜著的《苏联老版画(原拓收藏笔记偶拾拈花)(精)》收录苏联老版画近千幅,作者对每幅入辑版画都加以鉴赏,很多作品后还有收藏轶事,收藏随笔,让一幅幅画面生动起来,赋予了老版画新的生命。书中收录的100位苏联画家近千幅苏联老版画原拓或手稿均为作者私人收藏,其中不乏珍贵的孤品。藏品版种包括木刻、铜版、麻胶版、石版等,十分丰富,极具专业价值和文献价值。书中很多版画作品是抢先发售在中国出版,对美术专业人员来说尤为珍贵。画面中熟悉的白桦林、里姆林宫、列宁和托尔斯泰像……相信能引起我们共同的,对美好事物的回忆和共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