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构图、视觉焦点、造型、用笔、着色、肢体动作、视线网络、衣饰……等艺术表现中基础又关键的因素出发,以12组、数百件古今艺术作品为例,巫鸿先生详尽阐释、示范视觉分析的含义和运作,说明“漫游、偶遇、感知”是一种思考和谈论艺术的方式,是一种在不同艺术传统之间发现交汇的场合和机遇的有效方法。阅读本书不要求艺术史专业知识——任何对图像有兴趣,愿意使用眼睛的人都是它期待的读者。这当然包括专攻艺术史和其他人文学科的学者和学生,但对他们来说本书还有另一层含义,在方法论层次上思考通向“ 艺术史”的路径。
1971年,徐小虎正式跟随旅居纽约的书画家、鉴定家与收藏家王季迁探索书画笔墨的奥妙。为什么掌握了书画“结构分析”的小虎,还要进一步研究笔墨之道?因为不能辨识笔墨,就无法真正理解中国书画的精髓。在往后长达八年的不断追问与精彩对谈中,在王季迁对笔墨的示范和画作的细读中,笔墨之秘,终被揭开。 在此之前,有人能把笔墨之道说清楚吗?40年后,小虎于耄耋之年重新审视王季迁对笔墨的阐释。在原有对谈基础上,不仅增添新注解及视频课程, 添加细节图,以文图互释的方式直观展示“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笔墨之道。
作者收藏扇面30年,积累颇丰。本书以明清扇面实物为研究对象,是系统研究明清扇面书画艺术的鉴藏之作。全书分为两部分:一是明清用扇概况的论述,从文化的角度,对明清时期扇面的形制、特征、制作工艺和鉴藏等作了深入分析,亦从收藏角度,对扇面配件(扇骨、纸、签条、扇套、包装)等进行知识普及;二是图文结合,在实物的基础上,对所藏扇面之200幅精品一一考释,鉴别释文、印章、题款等,考证作者(收藏者)、附带小传,分析源流及书画艺术特点。
本书是一部专论书画鉴藏的书籍,以明代苏州书画鉴藏群体作为切入点展开研究。通过对其中的具眼及其他各色人物、事件、著录以及流转其间的诸多书画名迹的描述,着力强调了苏州繁盛的鉴藏风气和丰富的书画藏品实为吴门派得以萌芽乃至蔚然大观的直接原因。作者更凭借博物馆工作之利,运用图片逾四百幅,为鉴藏与创作之间的因果关系作了最好的注脚。同时,本书亦借明代苏州这一精彩片段的展现对书画鉴藏史上诸多共性话题进行了深入的探讨。
1971年,徐小虎正式跟随旅居纽约的书画家、鉴定家与收藏家王季迁探索书画笔墨的奥妙。为什么掌握了书画“结构分析”的小虎,还要进一步研究笔墨之道?因为不能辨识笔墨,就无法真正理解中国书画的精髓。在往后长达八年的不断追问与精彩对谈中,在王季迁对笔墨的示范和画作的细读中,笔墨之秘,终被揭开。 在此之前,有人能把笔墨之道说清楚吗?40年后,小虎于耄耋之年重新审视王季迁对笔墨的阐释。在原有对谈基础上,不仅增添新注解及视频课程, 添加细节图,以文图互释的方式直观展示“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笔墨之道。
本书是由杨仁恺先生除八年全国古代书画巡回鉴定工作之外的全部看画笔记整理而成。时间跨度从一九五〇年至二〇〇〇年,地域跨度从中国内地、港澳到欧美日。本书以这样的时间和地点为脉络,忠实呈现了杨仁恺先生在其不同时期访问国内外各大博物馆、艺术馆的观摩日记。各章内容以条目陈列,涵盖作品作者、形式材质、墨色外观、鉴定意见等信息。 本书内容与杨仁恺先生力作《中国古代书画鉴定笔记》互为补充,全面记录了杨仁恺先生一生观摩书画艺术作品的信息,为书画鉴定研究提供宝贵的增补资料。
长期以来,文博界、书画艺术界一直认为书画鉴定只有经验之谈,没有理论之说。作为我国著名古书画鉴定大师的本书作者,在总结前人全部鉴定成就的基础上,结合自己毕生鉴定实践与研究成果,以 中国书画鉴定学稿 为名,图文并茂,为中国书画鉴定领域建立了一整套系统的、科学的、完整的、高水平理论体系。可以说,本书是一个将书画鉴定这一实践课题升华为完整理论的重大科研成果,是一部 中国书画鉴定学 这一新兴学科的开山之作。 本书总结了近千年历代书画鉴定家书画鉴定经验,结合了作者毕生书画鉴定实践与思辨,规范了书画鉴定所必须采取的方式、方法,指明了书画鉴定必须继承与如何发展的前进方向 本书的出版,意味着一个新兴学科的诞生,同时也标志着传统书画鉴定开始向科学化、系统化方向转变。可以说,这是一部在中国书画鉴定领域
石涛是清初的一位天才艺术家,一生创造了大量激动人心的作品,其艺术影响三百年来中国绘画乃至艺术的发展。但传世石涛作品的伪作情况极为严重,在传统书画流传史上也堪称典型,当今世界公私收藏以及拍卖行经拍的石涛款作品半数以上为赝作。这严重影响了人们对石涛艺术的理解,也制约着石涛研究的水准。本书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对传世石涛款作品的真伪进行考订,希望尽可能地呈现石涛生平创作的基本面貌,从而为石涛研究奠定更加扎实的基础。 除《传世石涛款作品真伪考》外,同时出版的还有经过大幅修改的《石涛研究》(第二版)以及《石涛诗文集》,这三本书从不同的角度深化了对石涛这位艺术家的综合研究。
肖燕翼先生为著名古书画鉴定专家,师从徐邦达,刘九庵诸先生,在长期的鉴定、研究过程中,继承了其师以笔墨签别为主,以各种考据为辅的传统书画鉴定方法,并揭示出一丝前人尚未发现的古书画伪作及其伤、代者。 《古书画名家名作辨伪三十例》所收录之论文,大部分为肖先生近十余年间参加各大博物馆专题书画展览和学术研讨会所提交的相关论文,其大体属于两个课题范围的研究:一是 以伪鉴伪 ,即是考鉴为伪品书画中的书画表现形态、题跋、藏印以及相关著录,文献记载等材料,联系、发现存在相同或类似问题的一些传世作品,显现出它们似是同一时代、同一些人甚是同一人所作的伪书画;二是围绕清宫藏书画钤加乾隆御玺的相关规定、规律,发现了一些钤加伪玺印的书画,其中涉及一些传世名作,故予以考鉴、辨伪。除此之外,尚有数篇文章
《汉画总录》是一个意义重大、影响深远的 级文化抢救和文化建设项目,以照片、拓片、线描及墓葬位置复原图等方式记录汉画图像,对图像的出土地点、年代、尺寸、材质、考古环境、画面内容、图像关系等作全面著录。项目计划正编150册,补遗50册,将通过构建一部完整的汉代图像志,为今后汉画的保存、再现、使用等提供有力的支持和保障,为中国上古晚期的思想、政治、经济、文化研究奠定坚实的基础。 徐州地区是汉代画像石主要的画像石出土地之一。徐州地区出土的汉画像石主要保存在徐州汉画像石艺术馆的南北两馆、徐州博物馆以及徐州下属的一些县级博物馆。该地区共保存有画像石2000余块,是画像石数量 为庞大的地区。 《汉画总录》本书是徐州卷的一部分。延续之前《汉画总录》的整体体例,著录条目 加完整详细,花费很长时间对
《汉画总录》是一个意义重大、影响深远的 级文化抢救和文化建设项目,以照片、拓片、线描及墓葬位置复原图等方式记录汉画图像,对图像的出土地点、年代、尺寸、材质、考古环境、画面内容、图像关系等作全面著录。项目计划正编150册,补遗50册,将通过构建一部完整的汉代图像志,为今后汉画的保存、再现、使用等提供有力的支持和保障,为中国上古晚期的思想、政治、经济、文化研究奠定坚实的基础。徐州地区是汉代画像石主要的画像石出土地之一。 徐州地区出土的汉画像石主要保存在徐州汉画像石艺术馆的南北两馆、徐州博物馆以及徐州下属的一些县级博物馆。该地区共保存有画像石2000余块,是画像石数量 为庞大的地区。 本册是徐州卷的另一部分,延续了之前的整体体例,著录条目 加完整详细,花费很长时间对当地的画像石进行测量、拍照
《汉画总录》是一个意义重大、影响深远的 文化抢救和文化建设项目,它将通过构建一部完整的汉代图像志,为今后汉画的保存、再现、使用等提供有力的支持和保障,为中国上古晚期的思想、政治、经济、文化研究奠定坚实的基础。《汉画总录》第51册著录沛县地区汉画像石信息,以照片、拓片、线描及结构位置复原图等方式记录汉画图像,对图像的出土地点、年代、尺寸、材质、考古环境、画面内容、图像关系等作全面著录。
《2021年古董拍卖年鉴》包含五册书,每册书内容都分为两部分,其一、彩色图录部分,精选了8000余幅2020年度各类艺术品彩图,附有拍品号、朝代、品名、估价、成交价、尺寸、拍卖公司名称、拍卖日期等拍卖信息,书中艺术品图片印刷清晰,赏心悦目;其二、拍卖数据成交汇总部分,收集2020年40多个艺术品门类5万余条拍卖成交数据,方便读者对照检索。本书是对中国艺术品投资现状和艺术品收藏价值进行的集中展示,是古董艺术品集中呈现的纸上博物馆,本书连续出版21年,深受艺术品拍卖行业,收藏者和普通大众读者喜爱。
本书是一部专论书画鉴藏的书籍,以明代苏州书画鉴藏群体作为切入点展开研究。通过对其中的具眼及其他各色人物、事件、著录以及流转其间的诸多书画名迹的描述,着力强调了苏州繁盛的鉴藏风气和丰富的书画藏品实为吴门派得以萌芽乃至蔚然大观的直接原因。作者 凭借博物馆工作之利,运用图片逾四百幅,为鉴藏与创作之间的因果关系作了 的注脚。同时,本书亦借明代苏州这一精彩片段的展现对书画鉴藏 诸多共性话题进行了深入的探讨。
孙以煜著的《苏联老版画(原拓收藏笔记偶拾拈花)(精)》收录苏联老版画近千幅,作者对每幅入辑版画都加以鉴赏,很多作品后还有收藏轶事,收藏随笔,让一幅幅画面生动起来,赋予了老版画新的生命。书中收录的100位苏联画家近千幅苏联老版画原拓或手稿均为作者私人收藏,其中不乏珍贵的孤品。藏品版种包括木刻、铜版、麻胶版、石版等,十分丰富,极具专业价值和文献价值。书中很多版画作品是抢先发售在中国出版,对美术专业人员来说尤为珍贵。画面中熟悉的白桦林、里姆林宫、列宁和托尔斯泰像……相信能引起我们共同的,对美好事物的回忆和共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