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人类以口传方式为主,具有民族历史积淀和广泛代表性的民间文化艺术遗产。无论是精彩绝伦的技艺,还是精雕细琢的手工,都可以进入非遗的候选名单,在历史的长河里,源远流长。邮票对非遗保护的推动作用,在于其所具有的权威性和影响力,对于普及非遗常识、唤起民众的非遗保护意识、推动全社会来关心非遗参与非遗保护,具有不可或缺的作用。 《方寸天地 邮票上的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2025集邮日历用邮票图稿浓缩了中国非物质遗产精髓,涵盖民间文学、传统音乐、传统舞蹈、传统戏剧、曲艺、传统体育、游艺与杂技、传统美术、传统技艺、传统医药、民俗等类别,并提炼每个非遗项目的特点,用300多张非遗邮票,一日一图,一图一文,多角度向读者展示东方美学,让读者每翻开新的一页都是惊喜的新一天。
此书是近些年来中国集邮界非常难得的一部好书,收录了中国集邮的方方面面。它是一部空前的集邮百科辞典,它采摭宏富,收辞近6000条,200多万字,在中国集邮工具书中是涵盖广、内容量大的一部《中国集邮大辞典》是集邮领域的知识库,又是中国邮史、邮事的资料库。举凡集邮对象、集邮方法、集邮组织、集邮研究、集邮展览、集邮文献,以及邮票市场等无不包容。从中国古代邮驿史、近代邮政史、邮票发行史到集邮发展史,凡为当今集邮界所关注和研究的事件、人物、制度、设施,都作了系统的记述。因而,这部辞书具有广泛的实用性,不但成为广大集邮者的邮海梯航,也为从事集邮研究和邮事研究的专业人士提供了基本的资料汇集。
本书共七部分,即:清代邮驿、邮政史料;海关试办邮政时期;清代国家邮政时期;邮政时期;土地革命战争时期;抗日战争时期;全国解放战争时期的珍罕邮品。还收录了部分邮票设计草图、石印版模、样票、未发行的邮票以及封、片、简等。 《中国邮票博物馆馆藏珍品选》藏书票用稀世珍邮“红印花小字当壹圆”作主图,引人注目,又巧妙地提示了书中的内容和份量。邮票博物馆的徽志放在上方正中,表明了“红印花小字当壹圆”乃镇馆之宝。但主图采用的是新票,若用存世孤品的旧票就更妙了。57×87毫米的小规格藏书票放在专印有方格的一页空白纸上,格外醒目,堪称藏书票中之精品。
本书是作者根据本人收集的鱼类专题邮票整理编著的。全书共收录了l50多个国家(地区)发行的1000多枚鱼类邮票,并对邮票中的750多种鱼类分别作出了生活习性、形态特征、饲养方法、经济价值等方面的介绍。全书分为上册(观赏鱼类)和下册(食用经济鱼类与奇异鱼类)共两册同时出版。 本书融知识性、趣味性于一体,图文并茂。既是一部科普读物,又可作为鱼类资料的工具书。可供相关专业人员、集邮爱好者以及青少年阅读、参考。
本书是作者根据本人收集的鱼类专题邮票整理编著的.全书共收录了150多个国家(地区)发行~1000多枚鱼类邮票,并对邮票中的750多种鱼类分别作出了生活习性、形态特征、饲养方法、经济价值等方面的介绍。全书分为上册(观赏鱼类)和下册(食用经济鱼类与奇异鱼类)共两册同时出版。 、 本书融知识性、趣味性子一体,图文并茂,既是一部科普读物,又可作为鱼类资料的工具书:可供相关专业人员、集邮爱好者以及青少年阅读、参考。
早期邮坛(清末民国时期)的上海集邮文献,其重要性和邮学价值,是构成中国集邮通史和专业史的核心。研究早期邮坛的上海集邮文献有助于考察、梳理中国邮政史、邮票史、集邮史上的许多重要问题。本著以甄别抢救清末民国时期上海集邮文献为主旨,将散见于清末民国时期各种报刊、文集、日记等文献中的有关集邮资料进行剔抉爬梳,置清末民国时期的上海集邮文献于中国集邮史、邮政史、邮票史的大视野中,从文献学视角系统记述从1872年至1949年上海集邮文献的编辑、出版、发行状况及其特点,客观评价这一时期上海集邮文献的历史地位。并且力图将集邮文献史这一课题扩展深化,挖掘华邮珍品、邮商行业、邮票拍卖、邮会、邮展以至新邮炒作、邮票造假等在当时集邮书刊披露的史实遗闻。 《上海集邮文献史(1879-1949年)》分为六编。*编 上海邮
耿守忠、杨治梅编著的《中国邮品辨伪推荐(续集彩版)》是继彩版《中国邮品辨伪推荐》之后,作者在研究和鉴定邮资票品真伪领域所取得的近期新成果。《中国邮品辨伪推荐(续集彩版)》介绍了近260种邮资票品的真伪鉴定,均是作者亲自研究和鉴定过的;也均是在彩版《中国邮品辨伪推荐》中没有介绍过的或虽介绍过而后来又出现的新的伪品。因此将这部书称为续集。续集在鉴定的邮资票品分类上,较前集更为科学、严谨,将伪品细化为伪造品、变造品、臆造品、仿制品;所鉴定的伪品,大多是现今邮市上新出现的利用高科技伪造的可乱真的很好级的。在鉴定方法上更为简捷;在展示真伪不同的显微照片放大倍数上又增大,清晰度更高,孰真孰假,一目了然,令人心悦诚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