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是美食之地:大盘鸡、拉条子、烤羊肉、烤包子、馕坑肉、抓饭、缸子肉、丸子面、米肠子、面肺子、纳仁、鸽子汤、奶皮茶、哈密瓜、香梨、白杏、大枣、无花果、葡萄干、沙朗刀克…… 她是西域古国的回忆之地:乌孙、龟兹、焉耆、若羌、精绝、楼兰、于阗、且末、小宛、蒲犁、疏勒、尉头、姑墨、车师、朅盘陀…… 她是华夏地貌云集之地:大漠戈壁、胡杨落日、油田河床、草原湖泊、雅丹红层、冰川雪山、石窟佛寺、古道故城…… 她是少数民族风情之地:苏尔、木卡姆、麦西来甫、阿肯弹唱、艾德莱斯、太力拜克、砖雕纹饰、鹰笛手鼓、赛马叼羊……
西藏历来都是旅行者心目中的圣地之一。无论多么热爱和推崇现代文明成就,一旦来到珠穆朗玛峰和南迦巴瓦峰的面前,都会让人敬服于那种天地间雄伟壮阔的自然力量。雪域高原晶莹的冰川脚下盛开着朵朵桃花,青稞、牦牛、经幡和哈达点缀着藏地,衬着雄伟山峰的背景,年复一年地讲述着这片土地上人们的信仰和传说。巍峨耸立天际的神山和照见前世今生的圣湖见证着亘古不变的信念与虔诚。“第三极”就是如此耀眼夺目。只要你决定出发,等待你的将是一场纯净而绚烂的冒险。
江西地处长江中下游交界处南岸,古称“吴头楚尾,粤户闽庭”,全省面积1669万平方公里,设11个设区市、100个县(市、区)。古人说,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深切了解一个地方,优选莫过于亲身实地走一走、看一看。这是一个三面环山向北开口的马蹄形地形,地势南高北低。这里四季分明,雨量充沛,光照充足,基本没有大的自然灾害。这里大江与大湖襟连,绿水与青山相伴,市市有名山大川,县县有旅游景点,山河竞秀,如诗如歌,不能不感叹大自然对这方生灵的特别眷顾。物华天宝、人杰地灵并非虚言;造化神奇、风物独绝非此莫属。《走遍江西100县》精选描绘江西100个县(市、区)的散文100篇,每县(市、区)一篇。皆作者实地观察描述的实景、感慨抒发的真情,意在让广大读者对江西有一个真切和深入的了解,在阅读的神游中得到一次美妙的享受。 《走遍江
《近代中国分省人文地理影像采集与研究》丛书以当今中国省级行政单位为基准共分为34卷;从近代中国人文地理角度出发,精选10000多张历史影像;由地理学、历史学及影像学、翻译学等方面专家协同,科学严谨地对这些影像资料进行研究考证。本卷为福建卷,从福建地域特色出发, 程度反映了该区域的地理、历史及社会生活状态。内文细分为“风光·名胜”“城市·乡村”“民俗·宗教”“生活·百业”四个大的章节板块。从时代、地域、专题三个维度进行历史影像的呈现,既各成体系,又便于对照异同。纵向可以体现同一地区不同时代的地理、人文风貌变迁;横向可以对比同一时代中国不同地区间的异同。
栖霞山结缘于先秦,始于六朝,兴于隋唐,发扬于明清,重建于民国,发展于现代,千百年来,与自然和谐共生,儒释道三教和谐相处。这里有帝王将相的流连忘返、激扬文字和指点江山,文人墨客衷情山水之间的自由而自在。这本由张军著的《金陵明秀(栖霞山)》涵盖栖霞山历史、人文、建筑、帝王、名人、地质和自然等一系列文化内涵和专属于栖霞山特殊的文化符号和气质。既有陆羽、李时珍、李香君、乾隆和孙中山等栖霞山传统文化,又增添秦始皇、李白、颜真卿和髡残等锦上添花的人物个性和独特魅力。书中介绍有20篇栖霞山历史与文化的文章,每篇1500余字,图文并茂的展示“一座栖霞山,半部金陵史”的文化脉络和历史气息。
陶起鸣著的《金陵名园(愚园)》是“南京地标”丛书中的一册,图文并茂的介绍了在南京老城南,有座享有“金陵狮子林”之美誉的私家园林——愚园。在清末民初的南京及周边地区,以池馆之胜、觞咏之盛,而名噪一时。 愚园的前世,名曰西园,是大明开国功臣徐达后人的私家花园。近旁名胜遍布,有凤凰台、瓦官寺、杏花村、阮籍衣冠冢……还有顾起元、邓廷桢、魏家骅和陶渊明后人的故居。这些胜迹、故居至今大多杳无踪迹,到了愚园,却可寻得它们的方位。是以,愚园作为老城南、老南京历史文化的重要地标之一,乃当之无愧。
孙中山(1866-1925年)是杰出的爱国主义者和民族英雄,是中国民主革命的伟大先行者。闻慧斌著的《天下为公(中山陵)》以类相从,分20小节,主要内容分三大部分, 部分为历史篇,包括中山陵的地点确定以及图纸设计和孙中山的奉安入土;第二部分为人物篇,描写设计中山陵的 世英才吕彦直、尽心尽职的主任干事杨杏佛、亏了血本的建造者姚锡舟、誓与陵园“共存亡”的守卫者以及引进法国梧桐的“绿化之父”傅焕光;第三部分为中山陵区附属建筑和周边设施介绍,包括音乐台、中央体育场、美龄宫、明孝陵和陵园大道。文稿主要围绕中山陵的选址、建筑、设计者、建造者和中山陵周边设施为主,文从字顺,描述精当,全面介绍“近代 陵”——中山陵的建筑缘起及发展变化。
“三江并流”自然景观由怒江、澜沧江、金沙江及其流域内的山脉组成,涵盖范围达170万公顷,它包括位于云南省丽江市、迪庆藏族自治州、怒江傈僳族自治州的9个自然保护区和10个风景名胜区。它地处东亚、南亚和青藏高原三大地理区域的交汇处,是世界上罕见的高山地貌及其演化的代表地区,也是世界上生物物种丰富的地区之一。景区跨越丽江地区、迪庆藏族自治州、怒江傈僳族自治州三个地州。 “三江并流”是指金沙江、澜沧江和怒江这三条发源于青藏高原的大江在云南省境内自北向南并行奔流170多公里, 穿越担当力卡山、高黎贡山、怒山和云岭等崇山峻岭之间,形成世界上罕见的“江水并流而不交汇”的奇特自然地理景观。本书采用中英文对照的形式对“三江并流”的自然景观作了详细阐述。全书图文并茂,语言通俗易懂,是我们了解“三江并流”的
《近代中国分省人文地理影像采集与研究》一书从时间、空间、专题三个维度进行编排,各卷之间既各成体系,又便于对照,纵向可以体现同一地区不同时代的地理、人文风貌变迁,横向可以对比同一时代中国不同地区间的异同。编者希望通过影像对近代中国各地人文地理、社会面貌进行直观的呈现,为广大读者提供一个认识近代中国的新窗口。本册为《山东/近代中国分省人文地理影像采集与研究》。
在三面环山、一面临水的江西,几乎毫不费力就可以举出许多风光绝佳之地:古徽州的余脉流淌到了赣地,化为了婺源一座座水墨画般的恬淡乡村,春季漫山的金黄与秋天遍地的红叶让无数人一次又一次回到这梦里的老家。江西的名山秀水令古往今来的文人墨客竞相折腰,而原汁原味的古村、建筑和节庆让这里的自然风光更添灵动。从景德镇的陶瓷到赣江边的滕王阁,从庐山上的东林寺到山脚的白鹿洞,无一不在为江西千年的文化积淀做着注脚。
《近代中国分省人文地理影像采集与研究》一书从时间、空间、专题三个维度进行编排,各卷之间既各成体系,又便于对照,纵向可以体现同一地区不同时代的地理、人文风貌变迁,横向可以对比同一时代中国不同地区间的异同。编者希望通过影像对近代中国各地人文地理、社会面貌进行直观的呈现,为广大读者提供一个认识近代中国的新窗口。 本卷为澳门卷,从澳门地域特色出发, 程度反映了该区域的地理、历史及社会生活状态。内文细分为“风光·名胜”“城市·乡村”“民俗·宗教”“生活·百业”四个大的章节板块。
水是杭州的善睐明眸、温柔眼波,也是杭州的风韵担当。江河湖海之外,如花簇、若星子般散落在杭州大地上的清溪、飞涧、流泉,展现了水的不同风貌与个性,拥有了诗词的境界与意味。 本书搜罗杭州全域内有重大历史文化意义的溪涧泉,分四部分记录了围绕溪涧泉或以溪涧泉为背景而发生的一系列人文故事——因西溪及西溪湿地的特殊性,西溪及西溪湿地范围内的溪流,单独成为一个章节,放在本书开篇。这些溪涧泉边逝去的人与事,成为杭州 传统文化的一个魅力维度,流香掬月,如江南的一阕水韵诗词,读过之后,能让我们的心灵得到淘洗与浸润。
本书是专门为穷游族和学生族量身打造的台湾深度旅行手册,介绍了各种省钱的tips,涵盖了100个免费的悠游地和108条超实用的省钱资讯,给出值得体验的景区和攻略,不管你是体验“百年老街+人气夜市+古早好味”,还是徜徉“观景步道+骑行小路+铁道小站”,亦或者是留恋“创意市集+特色书店+唯美民宿”,这本书里*有你想要的省钱又好玩的旅行! *赠品:《台湾环岛游(DVD)》 不走寻常路特色游台湾-----去《小城故事》中体味台湾的浪漫柔情,来《悲情城市》里感受台湾的沧桑巨变,到《海角七号》的爱情圣地享受甜蜜假期,与方文山一道浸润于传统文化的淡雅馨香。 依托旅游卫视宣传平台,追踪*台湾旅游热点,时代音像倾力打造,伴你在赴台的旅途上有多远走多远。自从台湾旅游市场向大陆开放以来,台湾游成为热点。本片共20集,每集1
为了帮助广大旅游从业人员了解山西深厚的历史文化内涵,宣传“华夏古文明,山西好风光”的旅游主题形象,使广大旅游者更多的了解山西,同时也使山西更快的走向全国,走向全世界,作者从山西二百多个著名景区点中,遴选了五十三个景区点的导游词,进行了编撰和完善。在该书成稿的过程当中,受到了大同、长治、运城等市旅游局的大力支持,部分内容参考了中国国际旅行社山西分社编写的小册子。
早在1984年,陈明达先生曾评价道:“独乐寺两建筑,按现存古建筑年代排列,名居第七,但若论技术之精湛、艺术之品第,均应推为,可以说是现存古建筑中的上上品,*的范例。”为进一步阐释他的这一观点,约六年之后,陈先生于1990年完成了一篇重要的文稿《独乐寺观音阁、山门的大木制度》。在此文中,作者似乎完全进人到了古代建筑师的世界,不但解析着一个个技术方面的疑难,更通过技术问题的解析而还原到审美性的文化层面,遂追索出若干条中国建筑在结构力学、建筑美学等方面的独到建树。 在中国建筑历史研究史上,梁思成先生于1932年发表《蓟县独乐寺观音阁山门考》一文标志着中国建筑历史研究正式引进了西方科学性的“田野考察”方法;陈明达先生于1966年完成的《应县木塔))则初步证明中国木构建筑是有设计规律可循的,同时,这部书为建
这是扎西达娃、阿来等七位作家在七条不同的进藏路上边走边拍的摄影作品选集。这在国内出版界尚属首创。作家们给自己的摄影作品分别赋名为:扎西达娃:《天边》、阿来:《永远的嘉绒》、范稳:《走廓》、曾哲:《喜马拉雅山南山经》、彭见明:《仰望高原》、江浩:《赛马节:男人与女人靓丽的时刻》、龙冬:《新藏线上》。七位作家为自己的照片配上了精彩的说明文字,从而使画面的叙述性与文字的画面感产生较好的亲和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