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套丛书包括:《足音泰山》、《沧桑长城》、《天下黄河》、《秘闻故宮》、《诗景长江》、《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各个分册的作者努力实现可读性、学术性统一,图文并茂。丛书编委会做了选题、审读的工作。
《中国景色》的作者单之蔷,是国内知名地理专家与学者,现任《中国国家地理》杂志执行总编。这本书精选了单之蔷十年来撰写的卷首语精华,被视为《选美中国》、《中国人的景观大道》之后又一精心之作,和《中国国家地理》改版十周年的经典珍藏。 《中国景色》围绕着一个“认识中国”的主题,用“山、水、冰川、青藏高原、国粹、国家、地方”7部分搭建了一个把握中国的模板。每一部分都是一个巧妙的总结,既概述出了中国的景观特色、地理典藏,又精确地提炼出作者对中国自然山水、人文历史的把握,彰显出作者对中国大地的真切认知和感悟。 长期游走于自然之中、并深受人文和地理学科浸润的单之蔷,深谙人与自然交流的内涵,他的文字总是娓娓道来,既充满对自然世界的美好认知,又不乏理性或激情的描述。那些看似简单的遗存、平凡的
当今社会的旅游爱好者们早已不满足游山玩水那一套,文化内涵的不断提升正在成为他们新的追求。自助游、专题特色游越来越受到他们中的不少人,特别是年轻人的欢迎。本套丛书便是为满足他们的需要所进行的新尝试。本丛书首批推出六种,分别介绍江南的牌坊、古戏台、古桥、老屋、祠堂和古亭。本书对古桥这一江南代表建筑给予专门的介绍。书中先介绍了古桥渊源流长的历史和风格迥异的造型,接着介绍了江南古桥中的“精品佳作”。然后,作者又从不同角度介绍江南各地的名桥。古桥可为山水名胜的点缀,可为园亭池馆的映衬,可为水乡古镇的依托,可为商贾都会的枢纽,可为社会习俗的命脉,也可为文人雅事的传承和诗文楹联的大观。古桥记录了历史的沧桑,目睹了人间的风云变换,古桥不仅点缀了湖山田野和市井巷陌,也点缀了人们的心灵。
由于考古发现越来越丰富,关于中华文明是一元文明(即黄河文明)还是多元文明(还包括了长江等其他大河文明)的问题在21世纪初曾引起了学界不小的争议。有学者认为,无论一元文明论还是多元文明论都不能否认一个事实,即黄河中下游地区是中华文明的摇篮,而中原地区的河洛文明则是黄河中下游文明的核心内容之一。一般认为,中华文明有上下5000年。在5000年文明历程中,从新石器时代晚期的原始社会末期,直到北宋灭亡长达4000多年的时间里,中国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人口的重心都一直保持在黄河中下游地区,其中的长安、洛阳、安阳、开封是重心的中心。此后,南宋建都杭州,元、明、清在北京立都,南京在明初和民国时期也一度成为首都,中国历史活动的中心舞台逐渐转移到了南部、东部,越来越靠近沿海的开放区域。直到,这种格局也没
在中华建筑宝库中,有一种璀璨夺目的建筑奇葩——道教宫观。本书集其大成,分门别类地介绍了其历史渊源、建筑特色和造型风貌,同时穿插大量十分珍贵、精美的照片,让读者全方位、多侧面地对中国的道教宫观有一个深入浅出的了解,从中获取丰富的历史、地理、建筑艺术知识。
本丛书的前身有110个专题,涉及历史文化的各个方面,由商务印书馆、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天津教育出版社、山东教育出版社联合出版。现由编委会对类目重新加以调整,确定了类古、史地、思想、文化、教育、科技、军事、经济、文艺、体育十个门类,共100个专题,由商务印书馆独家出版。每个专题也由原先的五万多字扩大为八万字左右,内容更为丰富,叙述较前详备,希望这套丛书能多角度、多层次地反映中国文化的主流与特点,读者能够从中认识文化的基本面貌、了解中华民族的精神所系,这就是编者的最大愿望。
红色的历程如同琥珀般封存在时空的缝隙中,但红军战士们天神般永不停息的脚步声,却间或可闻。《中国红色旅游》成功地将自助旅游与追念红色足迹融于一体,革命人文景观与秀美自然景观交相辉映。
寺庙中不同类型的殿堂有不同的用途,不同的佛像配置及陈设表示不同的意义。不同寺庙同一糊弄的殿堂,其风格,其式样亦不尽相同,可谓特色独具。从寺庙山门的几十种形制、大雄宝殿主供佛像的辩别,到观音菩萨与基督的混合、客堂前鱼板朝向的含义,以及对僧人生活区细致地描绘,本书通过对佛寺各殿堂的深入解说,展现出其独特的文化内涵,不仅是详细的导游图,也是了解蕴藏着无穷智慧、对宇宙人生有深刻洞察的佛教的入门读本。
1.本书是集我国古今医书、杂志、刊物所载奇穴于一体的一部关于奇穴的专著,故名为《中华奇穴大成》。重点介绍了每个穴位的名称、位置、解剖、主治和操作等五项,对少数穴位需要再着重说明之处,则另加按注一项以示之。专供中西医护人员、针灸奇穴爱好者临床参考和应用。2.本书共分上中下三篇,计十二章。上篇针灸腧穴基础分为二章,即腧穴概述与针灸操作;中篇为奇穴专篇,计分六章,介绍头面颈项、躯干、四肢等部诸多奇穴;下篇为特种针奇穴专篇,包括耳针、头针,其他部位针奇穴和其他特种针奇穴等。全书共计记述了奇穴2200个左右。为了便于读者对十四经的腧穴有一个更明确的概念,并便于对照,故在上篇针灸腧穴基础中作为提要也一起作了介绍。3.有关奇穴的名称,在尽量尊重原作的基础上,对其中欠妥之处如“革命”、“反修”等穴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