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大道”上千余座各种风格的西式建筑,百余座名人故居,风姿各异。这里是天津小洋楼最集中的地区,也是近代天津最有代表性的街区,中西文化在这里交融,碰撞出多姿多彩的天津文化,成就了天津的城市底蕴。作为晚清洋务运动北方中心的天津,在辛亥革命后,逊清遗老、北洋政客、文化名流纷纷入驻.把它变成了北京政治风云的后台,演出了一幕幕波诡云谲的政治活剧。《五大道 一座城市和九国租界的故事》以大型人文纪录片《五大道》为依托,以图文的形式再现了小洋楼里的故事,折射出天津与近代中国的历史命运。
闽北是福建古村落发育最早,也是保存最为完整的地区之一。这些古村落中分布着众多的古民居,形成了独特的地域历史文化,而且具有丰富的艺术与技术价值。 闽北地区共有9个村镇被评为和省级历史文化名镇名村,分别是:邵武市和平镇、武夷山市武夷镇下梅村、武夷山市兴田镇城村、武夷山市五夫镇、南平市延平区峡阳镇、 南平市延平区南山镇大坝—凤池村、浦城县水北街镇观前村、光泽县崇仁乡崇仁村、顺昌县元坑镇。 《闽北名镇名村》主要选择闽北地区古民居分布面相对较广、布局保存比较完整且典型形态的下梅村、城村、和平镇、五夫镇、崇仁村、观前村作重点介绍和研究,分别从概况、形态、建筑特色、选址规划、建筑材料、结构形制、装饰艺术(尤其是砖雕、木雕、石雕)、公共空间、书院和文化遗产保护等方面进行了全面、深入的论述
“天目山垂两乳长,龙飞凤舞到钱塘”。雄踞江南,俯控吴越的天目山位于浙江西北部,西接皖南,经浙、皖边境过杭嘉湖平原西缘,呈西南——东北走向,南北大致以杭昱公路和西、苕溪为界,长约200公里,宽约60公里,居江南古陆东南缘,为我国古老山地之一。山脉主体在临安市、安吉县境内。西天目主峰仙人顶海拔1506米,与东天目对峙,两峰之巅各天成一池,作为天之眼,“天目”之名由此而来。 天目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以西天目山为核心区域,总面积4284公顷,处在温暖湿润的季风气候带,精华植被为亚热带落叶常绿阔叶混交林,是中国中亚热带植物最丰富的地区之一,植物区系上反映出古老性和多样性。保护区地理位置和自然条件独特,生物资源极其丰富,是一块具有物种多样性、遗传多样性、生态系统多样性和文化多样性的独特宝地。 “天目千
提起上海浦东,人们脑海里浮现的也许都是那些现代气息的城市景观,15年开发开放的成就令人振奋而骄傲。在片土地上,还留存许多历史建筑,它们记载着浦东悠久的历史文化,也是浦东弥足珍贵的财富。这部《上海浦东新区老建筑》正是记录了这些留存的城市遗产。 本书对浦东新区现存历史建筑全面调查的基础上,对浦东地区现存历史建筑进行了分类,简述了他们的主要特点,提出了相应保护措施,并以科学的态度对浦东地区现存的历史建筑做出了一个基本描述,力求能概括全貌和准确地反映史料。 本书图文并茂,雅俗共赏。书中有建筑的外貌形象,也是平面布局图及一些室内图片,有的对建筑的结构和布局特征进行了说明,有的还追述了建筑的历史沿革以及与这些建筑有关的各种人和事。
悠悠千载的印度、波斯古文明,曾融会于地球点的西藏阿里古象雄文明。藏民族自生的苯波教,滋养了象雄文化的要基其遗留的一切是阿里这块人类生存区青藏高原隆起部分的最诱人的谜团。
一百多年前,小渔村一跃成为“东方巴黎”,黄浦江边的泥滩变成了屹立至今的外滩万国建筑群,世界各地的冒险家奇迹般地打造出一座不夜城。从那时起,上海便如同一辆承载着都会气质的高速列车,飞奔向前,停歇。的摩天大楼里有最快的电梯,四通八达的地铁通往逛不完的潮店,精彩纷呈的演出让每天的档期都不够用,随时可以大快朵颐的特色馆子让每个夜归人都能找到温暖。时髦洋气一贯是上海的代名词,务实进取却是人们容易忽略的实质,这才是撑起这片繁华的坚强支柱。
《上海》作为一套以实用信息为主的自助旅行丛书,《上海》尽可能地向读者提供全面的信息,包括出发前需要了解的相关的人文地理知识,准备出发时所应掌握的衣、食、住、行的资讯以及大量来自“当地人”的景点和特别提醒。
装扮成身披袈裟的行僧,口中念念有词,以佛珠为计步器,转经筒内密藏情报,就是当年闯入西藏的英印间谍的典型形象。虽然另具特殊身份,负有绝密使命,但在作者为14个月的西藏之行中,以受过专业训练的耳目获取的所见所闻及其记录,所展示的1880年的拉萨和日喀则地区的民俗风情、贵族家庭、寺院僧侣以及重大事件等内容,可谓,在今天仍有重要的参考价值。而达斯之行所引发的一系列公案一度震动全藏,其余波一直绵延至1904英军武装进占拉萨时。
《北京风景名胜(汉英对照)》力求成为北京风景名胜的“百科画卷”,囊括了古今风景名胜150余处,精选了外摄影师经典图片近400幅,向您直观、立体地展现北京古老而又现代的巨幅景致、迷人细节,帮您咂摸北京味道、熟悉北京脉络、享受北京风情。北京,我们心目中的圣地!
西安城墙是现存于世规模、最完整的古城墙。《长安城未央:西安城墙影像读本》关于西安城墙的全景式影像读本,试图透过那绵延数十里的城墙,看见我们的夙世兴转,找寻每个人的心灵故园。
沈河区是一个具有两千多年历史的古老城区,更是一个充满活力的现代化城区。沈河区面积58平方公里,人口70万,是沈阳市的政治中心、商贸中心、金融中心、文化中心,旅游胜地和开放门户,是全国城区中个可持续发展实验区。沈河区现辖新北站、朱剪炉、皇城、大西、山东庙、风雨坛、滨河、万莲、大南、五里河、南塔、泉园、丰乐、东陵、马官桥15个街道办事处。《沈阳古城沈河地名》以2010年2月,沈阳实行新的区划调整,将东三环以西,浑河以南,沈吉铁路以北的原东陵区城区部分划归沈河区之前区域的街路进行编写。以现行的街路名称为主线,由赵玉文编著的《沈阳古城沈河地名》详细地介绍了从古至今街路名称的来历、演变、整合等,同时也详细介绍了坐落在该地区街路的名胜古迹及具有标的作用的现代建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