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老散文的所有优点在他的游记文字中都有体现,尤其是因为游记都有一个个具体的地点,都有风景、人、物,而且有文化遗存,更是让汪老的文化积累有落脚点,他的优长就更得到发挥。总的感觉,这些游记历史感与时代感紧密相融,时空穿越无碍,雅文化与民俗知识的长期积淀相互激发在这里得到并呈,有意的考证、追忆与无意的比较、联想,既有严肃庄重,又有天真浪漫,生动而诙谐,总之是浑然一体,活色生香,丰腴适度,密度适中,可谓是色、香、味俱佳的盛宴,这样的文字在当代确为稀见少有。说到山水游记,我想起古人讲的禅宗的三境界:看山是山,看水是水;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看山是山,看水是水……我觉得汪老简直是把这三境界打通融合于游记文字的书写中,所以才那么空灵,又那么实在。让我们既有审美的享受,又得知识的汲取,还
四月的樱花,七月的白桃,十月的初雪;东京的银座小巷,京都的南禅寺,北海道的露天风吕:向岛的河豚全宴,关西的三和牛料理,函馆的鱿鱼大餐:跟随蔡澜先生享受日本美食之旅的盛宴。 您可以由淡变浓、渐入佳境的启程;也可以选择由浓转淡的旅途,像人生那样。
马丽华自一九七六年进藏,多年间遍访西藏各地,写作出版了诗歌、散文、论著和长篇小说等多部作品,其中《藏北游历》、《西行阿里》、《灵魂像风》、《藏东红山脉》的采写,时间跨度为二三十年,是对这片世界高地有代表性的几个地区自然和文化风光既广且深的展示。前三部曾于上世纪九十年代结集为《走进西藏》,海内外,被评论界称之为“中国当代文坛稀缺之物”,“在文学与人类学之间架起了一座桥梁”,作者由此享有作家兼人类学工作者之称,这四部长篇纪实亦被视为中国文学人类学的开山之作。 《藏北游历》状写西藏北部地区高寒牧场的游牧文化:千百年来游牧人群精神生活中对于神山神湖的崇拜,格萨尔王的传说,本土宗教遗存——苯教,原始智慧,今古传奇;日常现实中的婚丧嫁娶,节庆娱乐;藏北高源的辽阔壮美,奇山异水,野生动
《另一种逃离》是《物外》系列的本,主题为“荒野”(wilderness)。“来往一虚舟,聊随物外游。”从苏东坡到梭罗,古今中外无数人投身“野”境,寻找真我。《物外01》思考了“野”对人类而言意味着什么。从恐惧,到征服,再到尊崇和保护,人类到底该如何与自然和谐共处,如何与自己内心的野性共生?个人的创造力和集体的愿景又会引发什么?编辑团队找到多位户外生活爱好者,听他们讲述自己与自然的故事;深入罗马尼亚荒原,与当地的保护者一同为野生动植物的回归做出努力;并跟着一群冲浪活动家,去看看是什么激励他们保护我们海洋中的荒野的。 本书包括: 木屋建造者雅各布在小木屋生活的美好和挫败|美国马萨诸塞州 白天找家咖啡店做自由设计、动画制作,傍晚到附近的森林露营安眠,没错,这就是数码游牧民什泰夫的日常|欧洲温带森林
作者于金沙江、谰沧江、怒江三江流域刚刚列入世界自然遗产名录之际,全程横穿走完了三江,记下了很多见闻和独特的感受,并拍摄了大量珍贵的照片、书稿以穿越三江为结构主线,同时还融入了作者近20年来多次在三江流域“行游淘金”的精华内容。 作者流畅的文字,独特的感悟,加之亲历亲拍的精美图片,使得此书具有很强的可读性。
本书是欧洲中世部极富想象力的散文体虚构游记,也是钱林森主编的“走近中国”文化译丛中的一本。欧洲早期有所谓的“神游旅行者”用二手材料写游记的传统,本书即是作者在参考了马克·波罗和鲁布鲁克的中国游记后写成的。全书共九章,写作者从英国出发,一步一步东游,经过了中亚、印度、中国,最后来到传说中的祭司王约翰的国土,并由位于约翰国东海外的伊甸园回到欧洲。由于作者并未真正到过亚洲,全书皆由想象而成,其描写与亚洲各国的历史地理有很大的差异,但由于当时条件的限制,真正的旅行极其困难,因此本书仍然在欧洲产生了极大的影响,其作者在18世纪甚至被约翰逊博士誉为“英国散文之父”。
《汕头老街故事》不少作品无所谓新旧交替,只是反映了一种永恒的生态和心态。你看,不同的辈分交臂而过,繁忙的街市自寻悠闲,熟悉的笑声穿窗而过,这一些镜头,看上去不干不净,不整不齐,却反映了市民生活的自然状态。茫茫人世间,到了哪一天也不可能地干净和整齐,这便是真实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