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藏之西,阿里阿里》是一部全面生动的,关于西藏阿里地区史地人文、世系源流与历史演变的精彩读本。作为行政区域上的“阿里”,指的是中国西藏自治区西部的一个地区,共辖有七县一镇。地域广阔,拥有独特的高原自然风貌,平均海拔达4500米以上,被称为“世界屋脊的屋脊”,也是世界上人口密度最小的地区之一。作为特定称谓的“阿里”,出现于公元9世纪中叶,则意为“属地、领地、领土”等,其隐形的含义为,吐蕃政权灭亡后,赞普的后裔来到了藏西那块原属象雄十八部的统治区域,享有了其实际管辖权。9世纪末至10世纪,“阿里”一词才屡见于各种藏文文献。作为特定称谓的阿里,又分为上部阿里与下部阿里。作者用百折不挠、探索不止的脚步,对西藏历史上、下部阿里最重要的几大王国:象雄、古格、步让、贡塘的重要历史遗迹、属地,进行
作者于金沙江、谰沧江、怒江三江流域刚刚列入世界自然遗产名录之际,全程横穿走完了三江,记下了很多见闻和独特的感受,并拍摄了大量珍贵的照片、书稿以穿越三江为结构主线,同时还融入了作者近20年来多次在三江流域“行游淘金”的精华内容。 作者流畅的文字,独特的感悟,加之亲历亲拍的精美图片,使得此书具有很强的可读性。
一个人进入罗布泊,他走了很远的路,一直穿过了罗布泊,在他的心里,绘出了一条路线,在那条路线上,一个庞大的湖泊干枯的过程,仅仅是岁月的记忆。对于他,罗布泊是一座盐碱的宫殿,它周围的环境,是山川、沙漠和戈壁的宫殿。 一百公里的戈壁、一百公里的沙漠、一百公里的山谷、数百公里的盐碱滩,在每一段的行程中,戈壁是戈壁,沙漠是沙漠,山谷是山谷,盐碱滩还是靛碱滩,风景在过渡,过渡的过程中,风景的元素,其秩序、色彩没有丝毫的变化。 这与平原上的情况大不一样:各类的庄稼、各色的树、个性的房子……习惯的那种观察世界的方法,用不上了。速度因为一成不变的景观而缓慢,时间也仿佛凝滞。其实在这样的环境根本不需要时间和速度。此岸和彼岸是一样的……
本书是欧洲中世部极富想象力的散文体虚构游记,也是钱林森主编的“走近中国”文化译丛中的一本。欧洲早期有所谓的“神游旅行者”用二手材料写游记的传统,本书即是作者在参考了马克·波罗和鲁布鲁克的中国游记后写成的。全书共九章,写作者从英国出发,一步一步东游,经过了中亚、印度、中国,最后来到传说中的祭司王约翰的国土,并由位于约翰国东海外的伊甸园回到欧洲。由于作者并未真正到过亚洲,全书皆由想象而成,其描写与亚洲各国的历史地理有很大的差异,但由于当时条件的限制,真正的旅行极其困难,因此本书仍然在欧洲产生了极大的影响,其作者在18世纪甚至被约翰逊博士誉为“英国散文之父”。
本书的主题,可以说是“回归自然——我们最初与最终的家园”。
莽莽秦岭,横亘于中陆腹地,是中国南北方文化、东西部文化的聚合点和交汇点。大地湾人、半坡人、蓝田猿人、郧西人和仰韶人在这里生活;伏羲、女娲、后羿射日、夸父追日、神农炎帝、轩辕黄帝、大禹治水、上古三朝……的故事发生在这里。这里是华夏文明的诞生地,奔突着春秋战国、秦汉盛唐的时代风雷。中国历史上个奴隶制国家、个封建制国家、个东方帝国,都诞生在秦岭温暖宽厚的怀抱里;老子、秦始皇、刘邦、刘彻、李世民,在这里成就他的千秋伟业;道教文化、秦楚文化、巴蜀文化、中原文化、关陇文化和佛教文化摹与她密不可分……这座绵延一千五百公里的高峻山岭,就像一位襟怀宽广、仁慈睿智的圣贤,向我们提示一个民族高贵丰满的灵魂孕育成长的历程。如果说,长江、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那么,秦岭是中华民族的父亲山,当之无愧
路线规划 景点贴士 食宿锦囊 朝圣攻略 实用的西藏旅行导航,全面的当地出行资讯,“西藏专业户” 喜欢西藏的,想去西藏的,去了没去够还想再去的—— 这一本就够了! 什么时候去西藏? 初次游西藏,大概要多少天够用? 经典的线路是什么?费用多少?怎么游便宜? 西藏治安怎么样,住宿条件怎么样? 藏民好接触吗?他们热情吗? 西藏可以一直骑行吗?会有高原反应吗? 在西藏旅行有什么禁忌? 西藏,一个神圣而神秘的地方,无数人向往之,却又因其特殊的文化和地貌而不知如何走近它。10年专注藏地深度游的资深玩家@西藏-假想敌根据自己的经历和经验,系统化地将整个藏地旅行事项分类归纳,精心设计30条旅行路线,并提供30幅精准手绘地图,清晰、实用,完胜官方地图。从入藏前的相关准备,到进藏的
《墨脱传奇》为藏学家、西藏民俗学家和民间文艺家廖东凡先生的新作,生动地介绍了他工作期间在墨脱采风所得丰富多彩的墨脱的历史、文化、民风民俗和神话故事等,内容丰富,引人入胜。走进墨脱,从拉萨到林芝,在“林芝一号”渡船上派村的日子,翻越多雄拉雪,山杜鹃花海和旱蚂蟥区。
《汕头老街故事》不少作品无所谓新旧交替,只是反映了一种永恒的生态和心态。你看,不同的辈分交臂而过,繁忙的街市自寻悠闲,熟悉的笑声穿窗而过,这一些镜头,看上去不干不净,不整不齐,却反映了市民生活的自然状态。茫茫人世间,到了哪一天也不可能地干净和整齐,这便是真实的生活。
谁说“宅人”和“旅行者”是一对无法兼容的反义词?当宅男遇到《三国志》,他就会向世人证明:只要有爱,两者完全可以合二为一! 从大名鼎鼎的赤壁、虎牢关、马超墓,到陷于石油公司院内的夏侯渊墓……佐久良刚,一位大门不出二门不迈的日本宅男,《三国志》的铁杆粉丝,居然深入到幅员辽阔的中国,在完全不懂中文的情况下完成了他的长途自助旅行,甚至连导游手册上都没有记载的三国遗址也不放过,并写就了这部充满无厘头搞笑的另类游记! 读完《三国志男:一个日本宅男的三国遗址之旅》,在狂笑之余,会让中国读者不禁汗颜:一位普通的日本青年竟然对《三国志》热爱到这种程度,同时也会引发我们对自身文化的深度思考!
王立群教授是中央电视台十套《百家讲坛》的主讲人,他的大众作品很少,多为学术著作,这本《中国古代山水游记研究》(修订本)是王立群教授对其本学术专著进行精心修改增补的修订本。本书研究的是中国古代散文的一个分支——游记散文中的山水游记,作者倾注了大量心血,增加近百幅照片,是一本不可多得的山水游记研究力作,是山水游记文学爱好者的之本。
《雪山乌托邦》不仅仅是一本游记,时间跨度超过六年。因为一处美景,换了一种活法,听起来不可思议。他们辞掉工作,走进大山深处,从云南到西藏,从虫草江湖到松茸传奇,住在高山营地,吃着雪水泡面,有时遇见熊,还遇见了这样的人:行走丛林30多年的酒鬼猎人、拥有200多个情人的藏药老板、威震江湖的虫草老大、养猪的流浪歌手、苦行的汉族活佛、为爱决斗的浪子、为情痴狂的卓玛……这些人太真实了,活得如此灿烂,让人感动到落泪,一个不留神,落在了野花头上。等你回过神来,才忽然发现,哦,原来这一切都是“雪山乌托邦”。
“敦煌”一词意味着瑰丽、博大、神秘,抑或是浪漫、悠远?旅日著名作家陈舜臣在20世纪70年代游历敦煌后,结合大量历史资料,辅以陈氏的想象与推理,为读者呈现一派原汁原味的敦煌风情。当年众多日本青年读了此书,怀揣着对敦煌的向往,游历敦煌,引发了空前的“敦煌热”。四十年后再回味此书,可调是当下“敦煌热”的读本之一。
本书是作者乘坐绿皮火车旅行的游记。作者走黔西之川,行彩云之南,踏天府之国,经三秦之地,过陇西之路,至青色之海,达东北之极,详细介绍了值得体验的35段绿皮火车线路,向读者朋友传递了乘坐绿皮火车出行的乐趣,是火车迷及旅行爱好者的精神盛宴。如果可以,你不妨也来一段慢悠悠的绿皮火车旅行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