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某种意义来说,朱宪民很早就体认到了影像的纪实价值。收集在这《中国百姓生活的影像》里的图片就是明证。作为一种摄影行为,朱宪民始终保持了高度的统一性,他是旁观者,冷眼热风,江天世界。同时,他还是见证者,一点一滴地、一下一下地把空间中的变化凝固成结实的平面,然后呈现给那些对历史永远怀有敬意的人们。如果我们被朱宪民留存的镜头所感动,那就无异于通过观看把隐藏在他影像中的意义给释放了出来。作为一个影像工作者,还有什么比这更重要,也更有成就感呢?
罗伯特·杜瓦诺迷人的黑白照片让巴黎的魅力永世流传。杜瓦诺为巴黎所深深倾倒;这座城市既有安谧静美的怀旧感,也有熙熙攘攘的现代感,这为他的摄影创作提供了一个万花筒式的背景。杜瓦诺在捕捉日常生活的诗意方面有着非凡的天才,从一个优雅地遛着狗的女人到一群过街的小学生,再到那个的市政厅前的亲吻,他有着一双善于捕捉幽默感和辛酸感的眼睛,正是这种眼力使他的作品具有了经久不衰的魅力,为大众所喜爱。 本书由罗伯特·杜瓦诺的两个女儿安妮特·杜瓦诺与弗朗辛·德鲁迪耶精心编选,她们从继承的40万张照片中精选出560张照片以飨读者,其中许多照片都是次得到出版。全书还穿插了从杜瓦诺的私人笔记中摘选出来的语句,这些文字富有智慧,让人一窥杜瓦诺的精神世界。
本书收录了意大利摄影家老安(Andrea Cavazzuti)1981到1984年在中国拍摄的190余帧照片,记录下了那个“稍息年代”里中国人的一些日常生活场景。 照片里的中国,刚刚走出动荡不安的岁月,尚未来得及拥抱传真手机网络等工具。那是一段罕见的、短暂的沉静时刻,人们在喘一口气,准备跃入即将来临的狂热。 老安的摄影,聚焦于普通中国人的日常生活。在端正的构图里,在有限的画幅中,捕捉无穷无尽的细节。它们无意于报道与解释,却留存下一个时代的气氛。>我们将在这些照片中目击自己的记忆,也将看见我们的遗忘,并重新发现有待省察的生活。 本书还收录了陈丹青、刘小东、顾铮的评论文章,老安与奥利沃 巴尔别里、彭磊、冯梦波的对谈,以及老安用中文撰写的风趣幽默的散文作品:《气呼呼的小词典》。
从某种意义来说,朱宪民很早就体认到了影像的纪实价值。收集在这《中国百姓生活的影像》里的图片就是明证。作为一种摄影行为,朱宪民始终保持了高度的统一性,他是旁观者,冷眼热风,江天世界。同时,他还是见证者,一点一滴地、一下一下地把空间中的变化凝固成结实的平面,然后呈现给那些对历史永远怀有敬意的人们。如果我们被朱宪民留存的镜头所感动,那就无异于通过观看把隐藏在他影像中的意义给释放了出来。作为一个影像工作者,还有什么比这更重要,也更有成就感呢?
《沃克·埃文斯:美国影像(典藏版)》中的作品,严格按照其最初顺序呈现,共分为两部分,每部分后都附有每幅照片拍摄的具体时间、地点的说明。作品部分,可以称为“摄影捕捉的人”,我们在此可以窥见美国的一斑一一人之面孔、国家之风貌,尽在卷中。第二部分,我们会发现埃文斯的另一些作品,这些作品体现了美国人独有的、传承不断的表达方式。不管这种表达方式起源于何处,不管它采用了何种形式如雕刻、绘画、建筑:这是一种与生俱来的腔调,在肯塔基的山区和牛仔民谣中,在当下的摇摆乐中,我们都能一再发现它的身影。
闪电划破夜空。蜻蜒的翅膀隐约闪烁。勇敢的登山者攀上冰峰之巅。总会有这么一些照片,能让我们以独特的视角来看身边的这个世界,这是毋庸置疑的。《惊世佳作:美国国家地理学会 125年摄影精华(典藏版)》激动人心的摄影画册收录了美国国家地理学会知名的摄影师拍摄的精彩照片,让生命的丰富多彩永世流传。全书以神秘、和谐、才智、发现、能量、亲密这六大主题编排,展现了这个世界的微妙瞬间。 《惊世佳作:美国国家地理学会 125年摄影精华(典藏版)》由获奖摄影师安妮·格里菲思编辑,给我们带来了一场难忘的视觉盛宴,时间在此静止,影像在此绽放。醒目、生动、宁静、微妙、风趣、天马行空,《惊世佳作:美国国家地理学会 125年摄影精华(典藏版)》提供了许多令人兴奋的阐释这个世界的新方式。每一张照片都有着自己的灵魂,有的让
如果说胡武功在影像上追求的是“润物细无声”的平和朴实,那么他在思想理论的探索上则像一位执著热情的战士,他以不懈追求推动了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的中国影像革命。20年前,他和他的同道回顾和梳理了新中国40年来的《艰巨历程》,20年后,他又为呼唤《中国人本》而殚精竭虑。胡武功从未停止过对中国摄影文化的反思与呐喊。这一切与他的影像一起奠定了他在摄影界的地位。30多年来,胡武功用诚实的方式专心致志于记录关中乡村的生活演变,记录堪称历史性告别的生活画面。这些画面为社会学家、史学家、民俗学家、艺术家了解两个世纪更迭之时的民间关中提供了一幅幅最可信赖的原生资料。在他那些朴实无华的画面后面,寄托着他对现实状态入木三分的揭示,饱含着强烈的人文主义关怀。
《浙江日报》、《温州日报》都整版介绍了《温州老照片(1879-1949)》成书过程与其中的艰难曲折。热心的读者纷纷将自己保存的认为有相当意义的照片送来,并报来了一条条关于历史照片的线索与渊源。温州收藏市场上,老照片的价格也飞扬直上,成倍增长。这一切都显现出一本书的力量。 《温州老照片(1949-1978)》承续上一册的编辑思路,一如既往地记录了这一岁月中温州各类事件的形形色色、各类人等的喜怒哀乐、以及风土人情的变迁与存亡。作为叙述温州近现代史的篇章,酸甜苦辣,杂陈其中,任人叙说。
1996年获中国新闻摄影学会特殊贡献奖;1997年获中国摄影家协会特别荣誉奖;1998年中国文联、中国摄影家协会德艺双馨会员称号,同年获全国十佳青年新闻摄影记者称号;1999年获全国十佳广告摄影师称号。《中国希望工程摄影纪实》是作者用了近6年的时间,共跑了20个省,50多个县,200多所学校,所拍摄的一些作品,有“大眼睛”、“小光头”、“大鼻涕”、“烤小手”、“磨盘小学”等。
从某种意义来说,朱宪民很早就体认到了影像的纪实价值。收集在这《中国百姓生活的影像》里的图片就是明证。作为一种摄影行为,朱宪民始终保持了高度的统一性,他是旁观者,冷眼热风,江天世界。同时,他还是见证者,一点一滴地、一下一下地把空间中的变化凝固成结实的平面,然后呈现给那些对历史永远怀有敬意的人们。如果我们被朱宪民留存的镜头所感动,那就无异于通过观看把隐藏在他影像中的意义给释放了出来。作为一个影像工作者,还有什么比这更重要,也更有成就感呢?
日前,人民日报出版社的同志将他们正在编辑的《中国知识青年上山下乡图集》草样送给我,嘱我为其作序。由于我1976年5月曾任国务院知识青年上山下乡工作领导小组副组长,接触和参与过当年知识青年上山下乡的组织管理工作,更有感于知青的热情和我对这段历史的特殊情结,便答应作此序。 《中国知识青年上山下乡图集》收录了大量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老照片和文献资料,客观真实地记录了知识青年上山下乡的简要历史和知青生活的方方面面。书中既介绍了知识青年上山下乡发生、发展、演变和结束的历史概况,一些重要决策的历史背景,又反映了当年知识青年为国分忧、艰苦创业、无私奉献的精神面貌;既表现了不同时期知青们的理想、激情、信仰、奋斗,又诉说了他们心中的彷徨、苦闷和迷茫。应该说,这确实是一部珍贵的知识青年上山下乡历史资料集
本书为“中国河北摄影家文献”丛书中的一种,本分册介绍摄影家刘畅,书中收录了她在温哥华拍摄的人物摄影作品。从2016年到2018年,她采访了700余个陌生人,倾听他们的生活经历和梦想,用镜头记录下他们生命的某个侧面,同时也反射出摄影者的自我探索和成长。
本书用300多幅珍贵影像,书写百年青春史诗,再现一代代中国人的青春记忆, 百年青春的影像都定格在这些照片里: 1920年代勤工俭学寻求救国之道的青年 1930年代历尽艰险奔赴延安的青年, 1940年代怒吼“一寸山河一寸血”的青年, 1950年“最热情、最有理想、最有献身精神”的青年 1960年代上山下乡建设祖国的青年 1970年代在时代变革中迈向新生活的青年 1980年代理想诗意、屡创风潮的青年 1990年代高歌“我的未来不是梦”的青年 2000年代激情飞扬的奥运青年 2010年代不愿躺平的创业青年 2020年代负重前行的抗疫青年 跟着他们的步伐, 每一代中国人都能寻找到属于自己青春模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