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是《博古架》中的一本,本丛书选辑了20世纪考占发现中最有代表性的10座陵墓。撰写者都是主持过考古发掘的考古工作者,他们中有的人甚争直接参加了某些陵墓的考古发掘。在书中,他们不仅把陵瓤的历史信息客观全面地呈现在读者面前,还以其亲历的体验,对考古发掘过程、时代背景、综合研究等妮娓道来,目的是让一般受众体会到考古工作中的兴奋与惊喜、懊恼与无奈、欣慰与满足,让读哲零距离地过一把考古发掘的瘾。
隋唐两朝处于帝制时代的鼎盛阶段。这两个王朝均奠都关中,因而其帝王陵墓基本上都分布在关中地区。隋代共有3座帝陵;唐代有18座,人们在习惯上称之为“关中十八陵”。这些陵墓都分布在关中北部的平原和群山之间。若以长安城为中心,东连泰陵,西连乾陵,可形成一个102度的扇面,东西长150公里,总面积近3000平方公里。隋代诸陵及唐代之献、庄、端、靖四陵系堆土而成,其余均依山而建。陵园坐北朝南,皆有地面建筑和地下宫殿,文化内涵十分丰富。 从某种意义上讲,陕西地区的帝王陵寝是周秦汉唐历史的缩影,是十分重要的文化财富,在程度上反映了当时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具有很高的学术价值和旅游价值,需要我们努力保护与开发。 本书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对陕西地区的五十多座帝王陵寝进行了新的探索。有些陵寝内容丰富,论述较多
本书为中国画创作参考图谱之一种。张根宝编著的《花鸟百图(中国画创作参考图谱)》共收录花、鸟作品100幅,画法工写兼备,介绍了花鸟的各种表现方法及不同的造型和姿态,更有品种方面的讲究,有利于专业作者或业余爱好者于创作中作参考。本书内容翔实、形象生动,旨在兼顾专业及业余作者作创作参考。
毛泽东是一位天生的地理及智力方面的探索者。从韶山到北京,83年的时间里,他在中国版图上匆匆地行走。中国20多个省份的城乡留下了他的足迹;从韶山的农家小屋,到井冈山的八角楼、延安的窑洞,再到中南海游泳池,他住过的地方在1000处以上。 地理因素影响着毛泽东的思想形成和发展。本书正是试图将这种关联揭示出来;揭示毛泽东的足印曾跨越哪里,那里又发生了什么?试图融合时间与空间这两条轴线,探究毛泽东的思想形成与演进。并试图做到以历史随笔式的文字,发现地理,经纬历史,缩放事物。
一座座山是“字”,一条条水是“句”,古迹是“章节”,公园是“插曲”。有个词叫“物是人非”,时代变了,主角变了,但是遗迹还在,这就是纽带,就是湖光山色生命延续的证据。看起来相隔数百年的几代人,却可能在同一级台阶上留下脚印,触摸同一件文物,联想起同一个典故。这种令人与古人的默契,使冷冰冰的山水充满了情感和生命,使不能言语的山水,具有了表达的能力。 透过本书,您可以了解到许多名扬天下的山水,耶如诗如画的景色足以让人陶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