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美中国古地图》精选中国历代的古地图,展现中国古地图的大致发现脉络,再现中国古地图之美。书中还会向读者讲述中国地图的发展史、绘制流程、技术发展等地图背后的故事。书中所有内容均由古地图专家撰写把关,具有丰富的知识性和趣味性,能够为读者再现中国古地图的辉煌发展史。书中的地图主要有以下几类:天文图、舆地图、城市图、风景名胜图、河渠水利图、交通经济图和军事图。
本图正面,详细介绍了中国主要山脉、河流等自然要素的地理分布,并以分区设色的形式介绍了全国34个省级行政区的区域范围,以及省级行政中心、地级行政中心和县市级居民地的分布,并以附表的形式介绍了各省区名称的由来、面积、人口、GDP排名等知识性内容。本图反面,分专题详细介绍了神奇的北纬30°、中国古代主要地理名称释义,中国地形及主要地貌类型概况、中国的世界遗产,以及地理知识集锦等内容,是全面了解中国不可或缺的地图。
新疆冰雪风情、古老丝绸之路、塞外江南伊犁草原、人间仙境喀那斯、粗矿魔鬼城、美丽天池、吐鲁番、牧场……《全球攻略》编写组编著的《新疆攻略(13-14版)》涵盖亚洲黄金腹地,自古以来引人入胜的所有景点,是新疆背包旅行手册。
本图册由序图、省区图、城市图、旅游景点图及文字说明组成。 1.序图,包括中国政区、地形、交通、旅游资源、水资源、能源及地质灾害等图幅。简明扼要地反映我国自然环境、社会、人文和经济各要素的宏观概貌。 2.省区图,是图集的主体。按省级政区分34个单元,详细地反映各省区的行政区划、交通和旅游等基本信息。文字说明分小标题撰写。 3.城市图,表示各省区主要城市图,并附有城市简介。 4.旅游景点图,用分层设色法表示各省区主要风景名胜区,每一景区附简介。
《中国摩旅地图.上册》由中国骑者联盟编著
《中国摩旅地图》是中国第一部摩托车旅行攻略,也是属于中国百万摩友的旅行宝典。本书由全国各地摩友收集资料、共同编写,再由中国骑者联盟进行汇总、整理,适合热爱摩托车旅行的摩友阅读。本书采访了国内众多经验丰富的摩旅达人,征集了大量摩友的建议,将摩旅所需的资料进行了归纳、梳理,以便摩友使用。本书包括四部分:第一部分,全面详细地讲解摩旅前的准备工作和骑行中的注意事项;第二部分,介绍了全国十大好看摩旅线路;第三部分,介绍了全国地级及以上政区(34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特别行政区)摩旅攻略,包括禁限摩情况、当地驿站、骑行线路推荐、资深摩友建议、景点推荐等内容;第四部分,针对国内摩友的需求,附列了全国各地的摩旅驿站名单等实用信息。
《上海市社区图集》(以下简称《图集》)是一本以社区范围分幅的行政区划地图集。《图集》详细反映了全市各区(县)社区的道路网络、水网、居民地等自然地理要素和政府机构、文化娱乐场所、医疗机构、商业场所等主要社会经济要素,充分展示上海改革开放以来城市面貌的巨变及社区建设所取得的成果,为社会各界人士提供了一份较为详实、实用的参考资料。《图集》主要以上海市域内的街道(镇、乡)为反映主体,中心城区的地图比例尺为1:20000左右、市郊地图比例尺为1:50000左右。考虑到郊区(县)行政中心的重要地位,在相应的社区图幅后配置了区(县)行政中心城镇的城区地图。《图集》中未包括市属农场、军垦农场和大金山岛、小金山岛、浮山岛、佘山岛等区域。《图集》的设计充分运用图案、符号线型来表示社区的各要素,活跃了图面,提高
《2015中国公路里程地图分册系列·黑龙江 吉林 辽宁公路里程地图册》主要内容有:总图――中国全图及东北地区地图;黑龙江、吉林、辽宁详图――大比例尺黑龙江省、吉林省、辽宁省各地市公路详图及地市简介,风景一览,土特名产等;索引――主要乡镇以上地名索引及景点索引。
《上海历史人文地图》由中国上海市政协文史资料委员会、上海师范大学中国近代社会研究中心联合策划,上海市测绘院编制,主要反映上海丰富的历史底蕴及人文内涵。上海师范大学中国近代社会研究中心提供专题信息,上海市城建档案馆提供了部分图片资料,在此表示感谢! 由于时间仓促,水平有限,内容难免有疏漏之处,敬请广大读者谅解与指正。
《中国分省系列地图册:湖南省地图册(第2版)》是中国分省系列地图册之一,书中有政区、地势、交通、旅游地图,还有各地县图,其中每个地县图还附有各县的地理位置、人口面积、山峰、河流湖泊、交通、资源及经济等方面的文字介绍。
【新华书店总店自营】 中国地图册(2025版),中国地图出版社 作者 中国地图出版社 著 原价 ¥30.00 出版社 中国地图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25-01-01
本书旨在打造一部具有开创性的、基于地理信息和图表应用的、梳理中华文明时空脉络的著作。以朝代为轴线,以地图和图表为承载工具,融合新的学术成果、历史文献、考古发现等资料,将中华文明进行空间信息化展示,多维度地呈现中国历史各时期鲜明的时代和文化特征。全书共分为八章,每章又包含几个小节,除专业的历史分析和精彩的图片外,还有100余幅地图和150余幅图表等多种文化元素,力求呈现清晰的时代特征与脉络,立体的历史时空与发展,集中体现中华文明传播的科学化、可视化、信息化的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