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由 津京诲言录 习武笔记 五行掌法 形意枪法 形意拳术见闻论 五部分组成。 津京诲言录 为杨立德先生写给高足刘长国的书信精选而成。刘长国1966年师从杨先生学艺,因住在北京,与杨立德先生分居京津两地,杨先生平时经常通过书信方式向他传授拳艺,得暇相见时再口传面授。30余年,累计书信500余封,面授几十次。刘长国精选书信中拳学至要内容集成为 津京诲言录 。此部分是杨先生传授刘长国拳艺的珍言秘语,言语浅俗,析理准确,深入浅出。以其丰富的习拳经验、精诚的实践体悟,将玄妙无形的拳理、功境,讲述得明白无误,真可谓 状难写之景如在目前 。其文看似散漫无羁,细读方知有暗线穿引其中。 习武笔记 是杨立德先生20世纪80年代到90年代近20年学拳笔记摘选,这些体悟与经历的记录朴实、真切。 五行掌法 形意枪法 皆为梁氏形意拳之秘法
苗刀是中国古代冷兵器的代表性刀法,从双手刀演变而来,是中华武术宝库中的优秀文化遗产。 笔者自幼喜欢对抗类实战武学,除了研究教学散打、自由搏击与御搏术等实战武技,还喜好冷兵器实战技法,在看到苗刀这种长刀时,更是喜欢,由此开始了研究之路。 后来,通过把现今两路苗刀中具有实战性的动作拆开,与古书中的技法对照,通过反复的演练与对抗,基本上把刀法的实战价值挖掘出来了一部分,还原了中国古传刀法,带领学生多次与此道中人交流。2017年带学生参加武当山国际演武大会举办的短兵比赛,采用苗刀实战技法的训练,散打队中没有刀法实战经验的学生经过一个星期的训练后,居然连胜三人获得冠军。 近几年国内苗刀爱好者越来越多,笔者一直想写一本关于苗刀的书籍,通过一段时间的整理,终于把两路套路完成,又
九河下艄,燕赵遗风。余家祖居津门,斜阳草树,寻常巷陌。高邻王氏昆仲曰竹、曰松、曰梅。岁寒三友与咱有同里、同窗、同道之谊,过从甚密,遂成莫逆通家之好。竹、松、梅之外公即意拳(大成拳)一代宗师王芗斋。紫气东来,少年嬉戏堂前,耳濡目染,不期近朱者赤,竟作意拳之蒙求。 《意拳蒙求:从入门到精通》虽旨在起蒙,各取所需,亦为深入研习之教材,无论如何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入门不难,深究亦指日可待。
顾汝章,江苏阜宁人,民国北少林武功名家,铁砂掌一代宗师。顾当年可将十二块方砖一掌击裂,掌力刚猛,透劲犀利,令人叹为观止,故武林誉之为 铁掌顾汝章 。 顾汝章铁砂掌,乃武林公认的少林真传掌功。民国少林高手金警钟曾赞日: 顾兄铁掌,铁中铮铮。 美国北螳螂名师黎达冲曾誉为: 此乃武学真传,秘中之秘,一击必杀。 顾传养生混元功,又名 养生混元劲 ,此功内外兼修,快慢结合。常练此功,可使人神气饱满,精力充沛,筋骨健壮,耐力增强,有助技击。 小金钟功,顾派秘传的一种硬气功。此功较为细腻与轻柔,所以又名 小金钟罩 ,简称 小金钟 。一旦苦练功成,全身如 金钟罩体 ,可抗打抗坚。
1.张三丰太极擒拿手乃武当绝技。所谓太极擒拿手,就是以太极拳的抓、扣、缠、绕、捋、挤、提、按等手法,专门攻击敌方关节,轻可致敌手脚难动,关节疼痛;重可致敌筋断骨折,软瘫昏晕。太极拳演练起来,举动斯文,一旦动手擒拿,则 出手软如绵,上身硬似铁 , 扣如钢钩黏如胶,缠如金丝敌难逃 , 出手如使捆仙绳,任敌挣扎动不成 。 2.民国武术家金倜生《太极拳图说》中,有武当太极拳九十四势,但金师在书中仅述此拳为武当太极拳,没有记载其师承何人。今结合金师《擒拿法真传秘诀》,把其太极拳中可用于实战之擒拿法,整理出来二十四手,故称此法为 金倜生太极擒拿手 。 3.《隐仙派擒拿要诀》日: 临敌动手,遇恶无情,如猫捕鼠;一动全动,一发全发,周身一家;静如处女,动如脱兔,行如猛虎;擒穴捋筋,如磁吸铁;缠绕旋转
大力金刚掌,是少林派一种专练掌上大力的上乘功法。此功内外兼修,先内后外,由内及外,使双掌练出刚硬、强劲、惊人、难挡的巨大力量。一旦练成,可折木断砖,开石屈铁。 大力金刚虎爪功,少林绝技之一,内外兼修,软硬兼具,非常实用。功成之后,爪力所到,捏可碎酒杯、撕可脱树皮等,令敌胆寒。 大力金刚浑元硬气功,一种非常独特、优秀的少林功夫。此功兼练多部,可打可防。一旦有成,则不畏敌打,且打可伤敌,乃武功真传。 大力金刚护体硬气功,养运结合,安全可靠,功效显著,系统全面,既可强筋壮骨,增益气力,提高体能,又可抗打抗击。
中华武术有着数千年的发展历史,是中华民族在社会实践中创造的宝贵财富,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武当武术作为 内家之宗 ,在武术爱好者中具有较高的认知度。正是基于此,我们策划了这套 图说武当秘技系列 丛书。 本套丛书种类齐全,既有养生法,又有技击术,还有大力功,精心选取与展现了丰富多彩的武当诸派秘技;注重练法,注重实效,突出 图说 ,简明扼要,便于阅读和学习。
少林武术,中国武术的 大流派,其拳种之多、流传之广、影响之深, 无武能出其右。本套少林系列图书,内文配图不用现代的、直观的摄影照片,而是全部采用手绘的 绣像 插图,以企彰显武术的传统文化性,加深少林流派的武学内涵,增强对读者翻阅、选购、鉴赏与收藏的吸引力度。本套丛书大致可以分为古谱技击类、单一打法类、技击汇宗类、强壮健身类。本书属内壮健身类。本书属内壮健身类。肢体运动,有吐纳之法即为功夫,无吐纳之法则为体操。吐纳之功,虽然看似简单,只是一呼一吸,但关乎养生、保健、强壮、修行等大道。本书主讲少林派传习的正宗内功养生吐纳之功,兼收一些民间传习的优秀功法
本书为 图说武当秘技系列 丛书之一,本书系统介绍了武当天罡追魂肘的练法,由浅入深,由简至难,便于读者自学研练。- -旦有成,双肘如铁,锐不可当,杀伤强烈,招招追魂,令敌胆寒。全书共分为3章,第一章为武当天罡入门肘的单练动作,主要介绍了六大母肘及三十六肘的招式练法;第二章为武当天罡连环肘的套路练法,共三十六势;第三章为武当天罡追魂肘的技击法。该书稿框架清晰,语言简练,图文并茂,易于习练,具有较高的可读性和实效性。
《浑元剑经》据传为元末明初毕坤所著,是古代颇为珍贵的武学真传秘籍。其立意传真,宗 三一一三 之旨,昭示以剑术成道的修炼方法。其阐释理、法、术、功、形、意、体、用颇为全面,传统武学经谱中少有能与其比拟者。 更为特殊的是,《剑经》的修炼之道,其实就是古代道家修成剑仙的珍贵法门。马国兴先生根据自己多年的习武体会,对《浑元剑经》进行了详尽地阐释,以期指明剑经修炼之奥义,使其广为世人所知、所用。
《清史稿 甘凤池传》载: 甘凤池,江南江宁人。少以勇闻。 手能破坚,握铅锡化为水。又善导引术。 《清稗类钞 甘凤池拳勇》载: 雍乾时,武勇之士著者,为江宁甘凤池。凤池具绝大神力,于拳法通内外二家秘奥,以故莫与敌。 夏日被酒,行至岭上,倦憩于山石。忽腥风骤起,林木怒号,有白额虎自林间跃出,直扑凤池。凤池举臂迎击,仅一拳,虎已涔涔血出而就毙。 《清稗类钞 甘凤池拳勇》载: 凤池尝寓太仓张氏,时梅花盛开,众酌酒燕赏,求献技,则日: 诸君皆文士,奚用武为?无已,作落梅之戏何如? 使人暗志花朵,索棉花一团,摘少许,圆如钮大,立百步外掷之,梅朵朵坠,无稍差。 《甘凤池拳谱 甘凤池小史》载: 甘凤池,江宁人,清康乾间勇名著南北,号称无敌,虽妇人孺子皆知其名。 初从少林寺寺僧朝元和尚学
气功作为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是一门研究自我身心和谐的学问n据现有资料考证,气功至少已有五千多年的历史。,其源起与人类的形成同步,盛行于新石器时代。在春秋战国时代,与百家诸子的学说相结合,形成了完整的理论体系。秦汉以降,流行于社会;阶层汉季,佛教东渐、道教兴起,气功实践与宗教修行相结合,之后在魏晋、隋唐以至明清,又经历数次繁荣昌盛的阶段。大量实践经验的积累,形成了健身气功独具特色的理论体系和丰富多彩的锻炼方法.数千年来为中华民族的繁衍生息作出了卓越的贡献。
本书阐述的是一种独特的、非特定风格的短棍格斗方法。其内容经过精简,分为九个循序渐进的训练级别,能够使你快速而系统地学习、深度提高短棍格斗的所需技能。 无论你是刚刚开始练习短棍,还是已经有过多年练习,本书中都有适合你的内容。本书解释了短棍格斗的物理学原理,使其更易于读者理解。正如我的上一本书一样,本书以详细而系统的训练为特色,阐述了在学习和掌握短棍格斗技能时如何制作和使用特定的训练设备。
1.武当混元养生功,练法 混元 ,功效 混元 。此功萃取武当内家精华,既有八段锦之明快轻便,又有易筋经之柔韧有力,既有吐纳术之气行悠然,又有太极拳之松顺圆润,快慢相兼,刚柔相济。此功运用道家修炼秘诀, 性命双修 ,内外养练,既可直接锻炼筋肉肢节,又可连带保健五脏六腑,既可收武术健身益气增力之功,又可获养生导引调理治疗之效。 2.内家通臂养生功,练法简单,易学易练,呼吸自然,动作柔和,运动量小。练之可去除疲劳,提神醒脑,消食顺气,有益身心。学者多练此法,于养生必有大用。 通臂拳,亦称通背拳。其手若铁,腕若绵,臂若鞭,灵若猿。相传为战国白猿所创。白猿,姓白,名士口,字衣三,道号动灵子。有歌赞: 通臂神拳谁敢当,无影无形无柔刚。两手捧定千斤法,专打鬼神邪魔忙 。 3.十六段锦养生导引功,
1.元力功,乃武当大力鹰爪功类修炼法,也是鹰爪大力功的必修基本功。此功主练爪上五力,抓揪拧拉提;结合深长呼吸,不用练功工具;练法精简,功效明显。 2.壮力功,乃武当大力鹰爪功第二类修炼法。此功主在强壮指爪,有四种练法,卧虎功、伏虎功、拿鼎功和鹰扑功,皆为俯身式,练法独特,增力明显。 3.刚力功,乃武当大力鹰爪功第三类修炼法。选用小铁球两个,以手抓拿练功,一手抓一个。铁球坚硬,主练刚劲。 4.柔力功,乃武当大力鹰爪功第四类修炼法。此功配备两只中型沙包,一手抓一只,锻炼鹰爪功。此功有成,两爪柔中有刚,绵里藏针;连环不断,后劲十足。 5.韧力功,乃武当大力鹰爪功第五类修炼法。此功练法独特,功效独特,不但可使双爪坚刚有力,而且兼具柔绵之劲,非常适用于搏击时的抓拉撕扯与分筋错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