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产负债表衰退》首先提出企业在面对资产负债表危机的时候,经营目标会从利润优选化转向负债最小化。然后顺着这个思路去解释,在资产负债表衰退的情况下,什么政策是有效的,以及什么政策是无效的。另外,本书试图论证:当企业是以利润优选化作为经营目标的时候,政府干预越少,对经济体就越有益。在一个正常的经济世界中,货币政策就足以驾驭整个经济的运行,但是当企业以负债最小化经营时,前瞻性的政府对经济体而言十分重要:不仅仅是保证经济的稳定运行,同时,对货币供应和货币政策的有效性而言也是不可或缺的。此外,对财政刺激而言,本书对“财政赤字是否会造成收入在代际间的转移”也提出了一些新的看法。作者辜朝明认为,任何人都有义务为下一代留下一个健康的经济,健全的政府财政,以及良好的社会基础设施。
本书是一部关于平台劳动的人类学民族志作品,深入探讨了中国平台经济背景下外卖骑手的劳动形态及其社会意义。通过在19个城市历时7年的田野调查,作者带着行动主义的热情,记录下骑手悬浮于正式与非正式劳动之间的真实状态,关注到平台从对劳动者本身的控制转向对劳动过程的精细控制的关键转变,提出了“过渡劳动”这一颇具解释力的劳动概念,反映出劳动者对未来职业发展的关切。书中深入探讨了算法技术对骑手劳动的影响,特别关注了女骑手在家庭和工作中的双重挑战,并为此提供了丰富的田野数据和新的研究视角。如今,平台化正在形塑全新的社会关系。外卖、家政、物流、打车等数字平台方便了人们的日常生活,与此同时也催生了大批依附平台的零工劳动者。本书在对骑手零工进行记录反思的同时,相信个体在不确定性中塑造生活的经验和勇气
全书共由11章构成。第1章简单指明了身份、观念与意识形态的关系。第2至11章则按时间顺序分别介绍了凯恩斯、拉斯基和哈耶克的故事,包括一战前三个人的生长环境、一战促使三个人形成新信仰的过程、20年代三个人关于解决一战后问题的思想和主张、30年代三个人试图改变政治学和经济学的努力和结果、二战期间三个人的行动、二战后三个人观点的改变、20世纪下半叶三个人的观点向意识形态转变的过程、一些发展转折点对三个人意识形态形成的影响、三个人的意识形态所遭受的反对、三个人的意识形态及身份对当代政治的影响。
《置身事内:中国政府与经济发展》是复旦大学经济学院副教授兰小欢多年教学与研究内容的凝练,将经济学原理与中国经济发展的实践融合,以地方政府投融资为主线,深入浅出地论述了中国经济的发展,笔触简练客观,并广泛采纳了各领域学者的蕞新研究成果。全书以我国地方政府投融资为主线,分上下两篇。上篇解释微观机制,包括地方政府的基本事务、收支、土地融资和开发、投资和债务等;下篇解释这些微观行为与宏观现象的联系,包括城市化和工业化、房价、地区差异、债务风险、国内经济结构失衡、国际贸易冲突等。最后一章提炼和总结全书内容。 通过对中国政治经济体系的论述,作者简明地刻画了地方政府进行经济治理的基本方式,并指出,中国政府通过深度介入工业化和城市化的进程,在发展经济的同时逐步推动了市场机制的建立和完善,以一
《世界经济千年史》是在长期经济增长领域享有盛名的学者安格斯·麦迪森的代表作,也是计量经济史研究领域的里程碑式著作。它在宏观经济分析框架下,以一个地缘政治的视角审视经济利益如何推动制度改进,进而惠及人类长期增长,同时以系统性的计量考察为基础,辅以有说服力的案例,挑战、评价和重建一些影响深远的定性分析假说。在本书中,麦迪森对迄今为止各国学者在各个有关历史研究领域中发掘出来的各种数据和资料进行了系统性的整理、诠释和分析(全部数据收入本书的姊妹篇《世界经济千年统计》一书中)。在此基础上,他从人口、资源、技术进步、知识积累以及以市场为核心的制度建设的角度,对人类社会过去两千年经济增长的原因进行了新的探讨,也对经济发展阶段进行了重新划分。本书的问世是长期经济增长研究和计量经济史研究领域
本书作者格隆(原名陈守红)长期从事投资行业工作,是华人海外投研第一平台——格隆汇创始人,多年来作者笔耕不辍,对于投资市场尤其是海外投资研究感悟良多。格隆的《关于投资 关于家国——格隆廿年投研札记》一书出版后,引发了读者和投资圈的普遍关注和共鸣。 作者对经济、历史和文学都有非常深入学习研究,能够以广博的视角透视投资本质、以事实为依据还原历史原貌,以犀利的观点直抵灵魂,以客观的思考探寻时代发展,博古通今,析微察异,读来令人酣畅淋漓,不忍罢手。 本书《通往自由之路——格隆疫情三年投研札记》继续整理、收录格隆的日常创作文章、笔记,收集了作者近3年来的投研笔记,并将内容进行了分类,全书分为十一章,分别为:关于股市,关于行业,关于公司,关于城市,关于人,关于人性,关于人生,关于财富,关于经济
本书是厦门大学赵燕菁教授多年来研究成果的凝结。本书从城市和与城市最密切相关的“土地财政”入手,解释中国经济增长,分析了从高速度增长到高质量发展过程中中国经济面临的关键转型,并把转型问题拓展到全球视野中。本书探讨了中国在增长过程中的财富分配问题,最后提出了增长理论上的创见。对于希望理解中国发展、关心中国未来的读者,本书提供了很好的参考。
神取道宏教授在东京大学讲授微观经济学,每一堂课都人山人海,每次授课都能收获学生的阵阵掌声。其微观经济学讲义内容在《经济研讨》连载刊登时被抢都一空,多次断货。为此,神取道宏教授出版了这本《微观经济学的力量》,内容与写法都令人耳目一新。 本书用丰富的真实案例和贴近生活的细节,帮助读者理解经济学在真实世界中的作用机制,让读者认识到日常小事和国际大事的背后,都是经济学规律在起作用。通读本书,将能帮助读者完整理解经济学的知识体系。 神取道宏教授秉持“所有知识点都从头讲起”的理念,用通俗有趣的语言和尽量少的数学计算,帮助读者理清微观经济学的底层逻辑。本书内容不仅包括微观经济学的“市场机制”相关知识,还着重增加了博弈论和信息经济学内容,并把经济学与管理学、政治学、社会学融会贯通,讲清经济学
在本书中,作者讲述了在第五消费时代即将到来之际,人们的消费模式发生了怎样的变化,提出了社会将更加孤独和分裂,并指出了社会未来的发展方向。这些研究不仅针对日本,对我们探索中国社会的发展都有很强的启发意义。作者在书中指出,少子化、人口老龄化让日本步入了孤独社会,而疫情更加速了这一进程。作者曾在《第四消费时代》中提出第四消费时代是“走向创造链接的社会”,但近些年,作者研究认为日本社会正在往孤独与分裂发展。作者认为应该探索现代意义上的“必要的链接”,因此提出诸如“单身社会”“共享照料”“共享住宅”等未来社会的发展方向。
《狄俄尼索斯的劳动:对国家-形式的批判》是哈特与奈格里合作的第一本专著,既收录了奈格里本人在20世纪60、70年代基于西欧革命实践批判资本主义政治经济学、政治理论和法学理论的论述,也收录了两位作者在90年代初合著的批判资产阶级法理学与法哲学、指认当代资本主义新形态并重构共产主义理论的著作。本书为我们了解奈格里的早期思想(国内鲜有译介)以及两位作者对当代资本主义社会转型的认识(这种认识也为《帝国》的写作奠定了基础),提供了重要线索,同时也为我们认识当下资本主义形态变化(尤其是劳动形式的变化)、从马克思主义立场展开批判,奠定了理论基础。本书以劳动问题为核心,处理了政治经济学、政治理论和法理学等诸多领域。一方面,“劳动是活的、塑造形象的火,”也是塑造和表达生命的活动,另一方面,在现代资本主义
《大衰退 宏观经济学的圣杯(修订版)》 1930年代的美国大萧条为何会那样严重和漫长?这是一个长期以来一直都困惑着经济学家们的问题。美国联邦储备委员会前主席本·伯南克甚至将美国大萧条称之为依旧无法触及的“宏观经济学圣杯”。但是1990年至2005年的日本大衰退通过证明在传统对策明显失效的同时,一个处于后泡沫期的经济体将会陷入长期衰退,最终为我们提供了一些决定性的线索。这本具有开拓性意义的著作不仅解明了美国大萧条与日本大衰退的根源,同时也为那些正在与后泡沫期经济衰退进行斗争的国家提供了重要的政策建议。 《八次危机:中国的真实经验1949-2009 》 在人们通常的意识形态中,中国没有发生过经济危机,也不可能发生经济危机,最多只能算是经济波动,而不能算是危机。但作者认为,中国不仅发生过经济危机。而且中国自建国以
本书叙述了在资本主义的发展历程中,消费的理念是如何以自己的方式演变的历史,以及它对社会多个方面的重要影响和之后的发展趋势。本书从文艺复兴时期的意大利、明末中国开始写起,论述了全球三大消费模式。之后,特伦特曼追溯了贸易和帝国对全球消费和品位的影响,咖啡、烟草、印度棉花和中国瓷器等以前充满异国情调的商品征服了世界,并探索了人们对于家居、时尚服饰和便利性日益增长的需求,这些需求改变了私人和公共生活。作者详尽的描述表明,消费实际上是一种真正的国际现象,有着悠久、多样化的丰富历史,同时要比我们想象的更具有积极的作用,比如19世纪和20世纪带来了百货商店、信用卡和广告营销,但也带来了道德购物者的崛起、新一代人的身份和最终亚洲消费的复兴。作者着眼于现在和未来,对我们不懈追求更多的物质享受这一全
众所周知,我国是一个超大型的大陆国家,不同区域因不同的自然地理条件而差异显著,所选择的发展路径也必然各不相同。因此,对于中国的发展经验绝不可能仅凭教科书上的理论以及简单的数据分析就概而论之。只有脚踏实地、实事求是地去各地深入调研,长期观察,才有可能在实践的基础之上形成理论创新,得到真正有价值的判断和结论,从而梳理出中国发展的真实经验。“苏南”历来是我国经济最发达的区域之一,从20世纪80年代乡镇企业的“异军突起”到21世纪以来苏南外向型经济的迅猛发展,究竟是什么原因让这片土地在40年的发展历程中不断上演着“低成本”和“高速度”的增长神话?本书分为上下两卷,上卷中,作者从政治经济学的一般理论框架入手,分析了资本、土地、劳动力三要素在苏南地区不同发展阶段的不同组合特征,以及由此派生的制度
随着(超)高净值群体规模和资产规模的日益增大,家族传承和家族管理的需求痛点日趋显著。越来越多的高净值家庭通过选择专业的财富管理机构或成立家族办公室,量身打造资产配置方案,更有效地管理家族事务,传承财富。家族办公室悄然兴起,未来将有越来越多的人涌入这一领域。本书从三个层面帮助读者快速了解家族资产办公室,系统性地指导读者创设家族办公室以及做好专业的服务工作。认知:从历史沿革的视角看家族办公室的发展历程,抽取其中的核心定位——买方定位的立场,阐明家族办公室的两大核心基因:专业咨询+大类资产管理。创设:分析不同类型的家族办公室创始人在设立家族办公室时的“起心动念”、创设规划及成功与失败的案例。管理:详细介绍客户发展与客户关系建设,家族办公室的品牌建设、组织建设与合伙人发展,信息管理与
在人们通常的意识形态中,中国没有发生过经济危机,也不可能发生经济危机,最多只能算是经济波动,而不能算是危机。但作者认为,中国不仅发生过经济危机。而且中国自建国以来的六十年间,已经发生了8次经济危机,而这些危机均与国家工业化阶段性特征有关:在“城乡”二元对立的基本体制矛盾约束下,工业化、城镇化以及整个体制的改革所产生的制度成本均向“三农”转嫁,因而城市的产业资本就可以实现“软着陆”,原有体制得以维持;而不能直接向农村转嫁的危机,就导致产业资本在城市“硬着陆”,引发政府财税金融、乃至整个经济体制的重大变革。 中国政府已经认识到“三农”问题对整个国民经济的重要作用,于是在2005年把“新农村建设”作为国家战略,连续增加数万亿投资以吸纳数千万“非农”就业的举措,最后成功地应对了2009年全球经
本书包括厉以宁自20世纪80年代在北京大学讲授西方经济学理论和西方经济学史相关课程时,阅读西方经济学著作后所写的读书笔记,以及为一些经济学著作所撰写的序言等。内容涉及宏观经济学和微观经济学领域内西方众多经济学派的产生与发展过程,凯恩斯、熊彼特、萨缪尔森等代表人物对世界经济学产生重大影响的主要理论观点,劳动力市场的相关分析,就业与通货膨胀间的相互关系,以及西方经济学说对中国经济体制改革所产生的影响等。
《大衰退 宏观经济学的圣杯(修订版)》 1930年代的美国大萧条为何会那样严重和漫长?这是一个长期以来一直都困惑着经济学家们的问题。美国联邦储备委员会前主席本·伯南克甚至将美国大萧条称之为依旧无法触及的“宏观经济学圣杯”。但是1990年至2005年的日本大衰退通过证明在传统对策明显失效的同时,一个处于后泡沫期的经济体将会陷入长期衰退,最终为我们提供了一些决定性的线索。这本具有开拓性意义的著作不仅解明了美国大萧条与日本大衰退的根源,同时也为那些正在与后泡沫期经济衰退进行斗争的国家提供了重要的政策建议。 《大贬值》 20世纪30年代的大萧条曾经告诉了我们在金融崩溃的情况下我们需要知道的一切。问题是,很少有人知道我们离重演这段历史有多近。所有的警示信号都在那里——资产泡沫、爆炸性债务、社会不平等和政治紧张,不
本书考察了明清时期的中国经济,重点关注以下两个方面。一是经济发展的趋势。本书第二部考察了农业,从耕地、品种改良,到农产品与肥料的商业化,再到农业经营的集约化与小规模化,表明农村社会呈现出零细化的趋势,这与第三、第四部所论述的货币、流通动向交织在一起,构成了一幅明清经济的发展画卷。二是贯穿于变化和发展中的具有中国特色的经济行为模式。与以封闭的家、村为基础的日本封建社会不同,中国社会流动性强,竞争激烈,经济关系的不稳定性不仅贯穿于商品流通和货币之中,还贯穿于经营形态与行政组织之中。在考察中,除了主流史料,本书还运用了此前人们关注较少的民间农书、鱼鳞图册、通俗小说、地方档案等不同类型的史料。
本书是德国心理治疗大师海灵格在访谈基础上的传记,是全面了解海灵格本人和其思想的 著作。在书中,海灵格公开畅谈了自己的一生,畅谈命运、和解以及幸福之道。 海灵格一生都在探讨人心该安于何处的问题。人的一生为何而来?这辈子会受到和平、喜悦、爱的序位的支配吗?通览本书,人们可以领略到海灵格在“爱的五个同心圆”“良知与愧疚”“和解”“幸福之道”“给予和接受”等重要议题上的独到见解,从而以全新的视角看待世界和人生。
本书从哲学高度和底层逻辑视角剖析了中国ToB行业过去30年沉积下来的弊病和面临的各种困局,作者基于自己在ToB行业深耕10余年后的丰富实践、深度洞察和系统思考,为中国ToB行业的发展给出了破局之法,助力中国ToB企业破茧化蝶,构建服务全球的产业体系和综合能力。对于中国ToB行业而言,作者的经历独特而难得,他是极少数同时具备深厚的科技和人文素养并真正跨越了ToB软件创业全周期的人,这使得本书同时具备中国视角与全球视角、创业者视角与平台视角、产品视角与产业视角,为中国ToB从业者正确理解行业格局、客户需求、产品经营、市场竞争、发展机会给出了明确的指引。本书将解开中国ToB领域企业家和创业者的困惑,激发他们重新思考自己的核心竞争力,走出泥潭、摆脱逆境,走向世界的大舞台。具体内容方面,全书分为上下两篇:上篇以理论分析
在数字革命的冲击下,人们的生产方式、交往方式等发生了变化,数字技术、智能算法等在带给经济活力的同时,也背负着数字监控等骂名。如何看待数字技术,如何利用数字技术发展生产、推进治理现代化等成为学术界的主要议题。
政治学和政治经济学的一个根本问题是:哪些因素决定着集体决策的制度(即“政治制度”)?在讨论这一问题时,对民主制度和非民主制度进行区分是一个自然而然的出发点。与解答这个问题有关的是一些引人注目的经验模式和困惑。例如,虽然美国很早(北部和西部各州在19世纪20年代早期,全美国在19世纪40年代后期)就普及了白人男性的选举权,但这一模式在美洲却不是普遍的。在其他地方,当各国脱离西班牙和葡萄牙等国的殖民统治获得独立之后,有正规选举的共和制度便成为标准,但对选举权的和选举腐败却更加严重。第一批实行有效的、相对来说腐败较少的男性普选权的拉丁美洲国家分别是1912年的阿根廷和1919年的乌拉圭;但其他国家,如萨尔瓦多和巴拉圭,直到20世纪90年代才实行这一制度,比美国几乎晚了一个半世纪。不仅民主化实现的时间有很大
高尚全、刘世锦、张维迎著新望主编的《40年改变中国(经济学大家谈改革开放上下)》讲述了:中国改革开放40周年之际,正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关键节点。在这个新的历史起点上,四十余位经济学大家重新检视中国改革开放所走过的道路,详细回顾和梳理40年的成就、经验和教训,系统阐述了为什么改革开放被称为“伟大觉醒”“活力之源”“重要法宝”和“必由之路”,进而从市场化改革、发展与转型、三农及城市化、行政体制改革、金融改革、对外开放、专项改革等方面,深刻剖析当前中国面临的问题和难点,对改革方向、改革方法、改革路径、改革主体、改革动力作了系统研究,为即将开启的新的改革探索积累更多的可供借鉴的经验,探讨下一个时期的改革之路。
本书提出平台创新构成数字经济创新极点的思想。从该思想出发,构建平台创新、竞争与就业的分析框架,从平台创新引领、推动市场结构创新和促进就业三方面,通过提出数字经济创新模式、创新极点和创新变迁“铁三角”结构,平台创新三角结构,数字经济网格市场结构,平台内涵式与外延式创造就业,数字经济就业灵活度,平台双层治理等一系列理论概念,辨析这些理论与概念之间的内在关系,从多层次、多视角论述平台创新促进数字经济创新发展的实现机制、主要规律和特征,对数字经济创新极点思想展开原创性理论探索。研究表明,平台创新构成当代中国科技创新的重要力量和社会主体,通过推动中国企业平台化发展和数字化转型,促进数实融合、基础研究发展和产业结构高级化,对中国创新驱动战略的实施、发展和演化产生重要影响。
本书是黄奇帆教授在复旦大学所做的关于中国经济的讲座合集。本书共收录了12次讲座,根据主题分为“宏观调控”“基础货币”“资本市场”“房地产发展”“对外开放”“中美经贸”六个部分。除此之外,还收录了黄奇帆教授回顾他亲身参与改革开放40年经济发展中的重大事件的4篇文章作为附录。本书所谈的都是改革开放进入新时期以来的重点、热点问题,从现实出发,运用经济学理论总结改革开放的经验,为推进新时期经济改革和扩大开放,提供了深入的思考。本书的研究方法高屋建瓴,采用“问题—结构—对策”的方法,面对各种问题时,先研究问题、分析问题,找到问题结构性的、体制性的、机制性的、制度性的短板,通过改变问题的联系方式、边界条件,使得问题朝着理想的方向和预期的目标转化。全书深入浅出,既有学理上的深刻性,又有丰富的例